流 沙
一位老乞丐,走得非常累了。到了一戶人家門口,他想討碗水喝。有個孩子坐在門口,便進屋去倒水,主人說:“倒杯熱水吧。”孩子取了一次性杯子去倒熱水。主人看那乞丐一頭花白的頭發(fā),于是再說:“大過年的,給他加點茶葉。”孩子于是加了茶葉,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端到老乞丐的手中。
老乞丐捧著那杯茶,慢慢地喝著。喝完了,他從懷里取出一個蘋果,放在孩子的手上,說:“我飯剛吃過,蘋果我也咬不動,送給你。”孩子不要,跑進屋里去了。老乞丐仍然拿著蘋果站在屋外,等著孩子出來。后來主人出來說:“你走吧,我們不會要你的蘋果?!崩掀蜇び谑亲吡恕?/p>
這是一位網(wǎng)友今年新春里遇到的事。他說這些天一直為這位老乞丐所感動,為了一杯茶,他一定要回饋一個蘋果,這是一位有情有義的乞丐。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許多跟帖對發(fā)帖者所謂的感動嗤之以鼻,網(wǎng)友們認為現(xiàn)在的乞丐都是騙人的,現(xiàn)在這個社會,人人都可以實現(xiàn)溫飽,不可能存在乞丐,這位老乞丐的一個蘋果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我在想,是不是我們不會感動了。是不是需要老乞丐拿出一噸蘋果我們才會猛然發(fā)現(xiàn),即使是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也有知恩圖報的高貴品質(zhì)。
一位網(wǎng)友說,為什么這個世界存在乞丐,就是因為這個社會沒有盡到責任,應該讓這樣的老乞丐有尊嚴地活著,在敬老院或是在救助中心。也許這就是我們心靈堅挺的原因,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上演著感動抑或被感動的事,但每每面對這些感動之后,我們總是質(zhì)疑其動機的純粹性,總是追究責任的根源,然后我們?nèi)绔@重釋,終于逃脫了良知和責任的拷問。
新春里,在前往杭州的班車上,一位中年人撿到了一個新款手機,沒有人提出應該歸還失主。那中年人把卡拆了,說這款手機至少得四五千元。他把手機放進自己的口袋,說:“用得起這樣貴手機的人,肯定是有錢人,說不定還是個貪官,就應該讓他破費?!彼樕鲜幯腋5奈⑿?。這樣的邏輯似乎天衣無縫,而且撿到別人的財物不還,似乎是一種“替天行道”。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不會輕易感動了?真的是這個社會中一些陰影籠罩了我們的心靈?真的是我們曾經(jīng)善良的心靈被磨礪得千瘡百孔、失去了感動的能力?
年初五傍晚,我從桐廬驅(qū)車回富陽,在夜風中,我看到國道邊站著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惻隱之下,我剎了車,問她到哪里,結果她也是到富陽郊區(qū)的,我讓她上了我的車。她一路上都說她其實只要再等一會,就可以等到過路的班車了。而我知道她的意思,如果我收她的錢,她最多給我乘班車的錢。但是我只是想幫助她而已。
到了富陽城郊,她說要下車。她沒有說謝謝,但掏出了五元錢,扔在副駕駛座位上,我說不用的,把錢還給了她。我啟動了車,準備走了。那個女人站在那里仍然沒有說謝謝。我開出一段路,卻從后視鏡里看到那個女人朝我的車在揮手。
我心里一熱。
我真的很感動。慶幸自己在空蕩蕩的國道上,能停下車來載一個陌生人回家。慶幸那個女人的心里最終還存有感動。
現(xiàn)在,我總是懷疑生活是平淡的、現(xiàn)代人的心靈是粗糙的說法。善良、感動其實一直都在,就像野地里的溫泉,它一直在流淌著,問題是你只看到了覆蓋在溫泉之上的荒蕪野地,而沒有去發(fā)現(xiàn)它,品嘗它。
[原載2009年2月6日《工人日
報·家園》]
插圖/苗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