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德
2008年3月5日深夜,簽完《長江評論》第一個版樣,我們所有編輯人員到武昌喝茶,當然還有酒,白酒,柔軟的液體,灼人的烈度。
六年前,劉洪渡等長江日報評論部老師與前輩開始爭取這個版面,在國內(nèi)林立的報紙評論版面中,《長江評論》是晚來者,但畢竟來了,終于來了。這是《長江日報》的新變化、新追求,當報紙的追求與個人的理想融匯,我們?yōu)樗晦o辛勞,卻樂在其中。
《長江評論》除“社評”、“專欄”、“時政觀察”、“經(jīng)濟走筆”、“社會放談”等常設欄目外,另有兩個特色欄目:“快語齋”提倡輕快機趣幽默的文風,追求雜文化的時評趨向;“邊鼓錄”嘗試對已見諸于媒體的重要評論提出異議或者進行補充,通過交鋒碰撞使事理進一步明晰?!堕L江評論》每周一至周五出刊五期,作者隊伍既有《雜文選刊》的讀者所熟悉的雜文界“老將”,如劉洪波、徐迅雷、長平、五岳散人等,也有劉敏等后起之秀。
《長江評論》不單純是一塊版面,它基本包括《長江日報》所有版面的所有評論,它意指我們所希冀和追求的寫作手法和價值取向。新的變化出現(xiàn)于2007年年底,那種折磨作者、痛苦讀者、不知所云的評論文體被逐漸拋棄,增添了辛辣幽默、寓莊于諧的雜文篇什,我們努力讓筆調鮮活、讓價值觀明確。
非機器寫作,是洪波老師在他的博客中為版面作的介紹。這是我們的口號,我們的標語,同時也是我們?nèi)晕催_至卻孜孜不棄的目標。
今日的多數(shù)評論,不缺思想,不缺概念,不缺分析,不缺說理,但一段一篇冰冷堅硬,就像機器在按程序制造產(chǎn)品,缺少內(nèi)蘊于其中的柔軟溫度?!堕L江評論》想做的,就是拋棄機器的寫作、偽專家的思考、概念的嫁接與羅列,倡導人的寫作、人的感受、人的語言和風格。我們希望評論寫作能滲入雜文的元素,有思想的銳度,亦有文本的美感,閱讀的快感。
人的寫作,就是要觸之柔軟,感之溫熱。柔軟是一種感情,一種價值,一種是非判斷。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公平,正義,真,善,這些是文明世界共同追求的價值,是文明的人進行是非判斷的依據(jù),是人的感情天平如何偏向的最重要砝碼。我在《長江評論》的發(fā)刊詞中曾寫道:您不一定在文章里提到這些詞匯,但我們需要從您的文章中看出這些思想。這就是我們選稿的首要標準。
柔軟還是一種文風。我們理解的柔軟文風,不是軟綿綿輕飄飄,不痛不癢言之無物。而是要好看好讀,通俗實在的語言,明白曉暢的行文。而兼具思想性與可讀性、幽默生動、涉筆成趣同時又不失深刻重大、入木三分的雜文佳作不失為我們的上好選擇。概念的刻意堆砌、詞句的生硬扭曲,我們視之為對讀者的不恭。在此之上,抉風帶電還是機趣橫生,大江奔涌或是小橋流水,均屬個人選擇的風格。
《長江評論》的發(fā)刊詞為“把你的想法說出來”。今日的時代,價值互相碰撞,思流雖然激蕩,卻仍缺表達與交流的渠道平臺。我們試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實現(xiàn)真實表達的可能,促進蒙昧認知的覺醒,呼吁文明常識的回歸,推動社會進步于點滴。
因此我們開放所有公共話題,時政、經(jīng)濟、社會、文化,各方面都有相應的欄目承載?!堕L江評論》立足于武漢,放眼于全國全球,不限于一時一事一地,盡力從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打開視野。我們積極在一切可以涉入的話題中尋找言說路徑,在一切已被反復討論的話題中尋找新的角度,思想和言論空間被越多拓展,社會就越向文明進步邁進。
我們從不認為只有專家才能說出真理,只能列出概念才表示在思考,只有堅硬如鐵才象征著力量,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思想的主體,自己的語言同樣可以說自己的話,人性的柔軟同樣可以展現(xiàn)思想的銳度。
《長江評論》有一個可愛的團隊,劉洪波老師、余剛老師、李瓊女士、楊于澤先生、李建華先生、肖擎先生,我們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鬧,一起痛一起笑,互相敬重也互相取嘲,從彼此身上看到對方也看到自己。輾轉十年之后重回長江日報評論部,與這些可愛的同事一起,我很榮幸,我并不掩飾我的快樂和對他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