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霞
2008年是河南省教師培訓年,高考結束之后,高三的任課教師首當其沖開始了學習、培訓與交流等一系列的充電活動?;顒拥拈_展,讓筆者受益匪淺,同時也引發(fā)了筆者的一些思考。高三教師總結會讓我們意識到高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為我們打開了全新的視野,高中新課程培訓讓我們體會到了“要做出好詩,功夫在詩外”。
韋志榕老師在講座中舉到一個案例時說“聽老師們說這個案例在高考中出現過”,當時筆者就在想課程專家與高考的命題專家并非是同一班人馬,可他們選了同一個案例,這說明新的課程改革與目前的高考要求之間是有共通之處的。而這個細節(jié)也引發(fā)了筆者“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是否可以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接軌”的思考。
一、理性地看待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接軌的可能性
“片面追求升學率”作為對高考教育評價功能的一種反應,給教育帶來的是制造應試教育,阻礙素質教育。因此,許多人將高考看成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絆腳石”,認為不廢除高考就難以推行素質教育。對此,筆者認為要實現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接軌,首先要理性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1.應試不是素質教育的絆腳石。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永恒的競爭手段,考試本身是中性的?!皯嚒睂τ凇敖逃北緹o可厚非。教育學將狹義的教育定義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fā)生預期變化的活動”。而判斷受教育者是否發(fā)生了“預期的變化”以及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均需借助考試才能了解。因此,考試是評價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有考試即有應試,應試的作用積極與否,取決于考什么和如何考。升學是應試,就業(yè)也是應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充滿了考試。每個人一生都在應試。作家梁曉聲在《一種愿望,一種理想》一文中談到“考試自然不是擇優(yōu)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好方式,但的確是最公平的方式?!笔聦嵣?,應試教育并非中國的“特產”,也存在于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的《世界教育報告1991》中,就曾把“應試教學”專門作為一個討論與分析的項目。
在我國,素質教育難以順利推行根源并不在高考,而是在于重視教育和學歷、信奉讀書至上的社會傳統(tǒng)文化。而圍繞高考所出現的諸多問題,根源也不全在高考本身,甚至不在教育本身,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根源。推行素質教育的“絆腳石”,與其說是高考,毋寧說是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社會矛盾。從道德素質看,不經過考試競爭而升學,極易導致弄虛作假、請托送禮等歪風盛行,學生身處其間,耳濡目染,很難想象能培養(yǎng)出多高的道德素質。關于高考對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劉海峰認為,高考至少可以提高考生的文化素質、學習能力、心理素質,此外,還能在磨練意志、培養(yǎng)合作精神、面對失敗、知恩圖報等方面培養(yǎng)考生的品德。這不也正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嗎?
2.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素質教育不是不考試,只要考試仍然作為教育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存在,則無論何種教育都擺脫不了考試的“緊箍咒”。問題的關鍵并非“應試”本身,而在于如何正確運用考試的教育功能以及考試的內容、方法以及對考試結果的使用等。盡管當今中國確有許多學校一門心思撲在應試教育上,并由此帶來很多問題,但并不能對其成績尤其是在知識教育上的成就全盤否定。被認為學習環(huán)境寬松、素質教育成功的美國,就曾因升學考試太過容易而出現教育質量問題。據20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調查,在21~25歲具有高中學歷的人當中,只有不到60%的人閱讀水平達到高二程度,即使在有大學學歷的人中,也僅有80%的人達到這一程度。有2/3被調查的大學教師抱怨說,他們越來越多的是為大學生補中學課程。2006年6月,美國公布的一份有關“國際數學和科學學習趨勢”的教育報告指出,美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已遠遠落后于東亞地區(qū)的同齡人。報告認為,東亞教育體系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有能夠激勵學生的考試。
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也明確提出:“應試教育”不是對以前和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單純以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應試教育”不是要否定現行的教育。所謂“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單純?yōu)閼犊荚?、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雖然有人稱“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的課改只能是讓老師們戴著鐐銬跳舞”,但筆者常年駐守高三,從未有這種“戴著鐐銬起舞”的感覺。恰恰相反,每一屆學生都讓筆者感到自身的價值,尤其是看到在地理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讓筆者感到應試的過程也是素質提升的一個過程。借新一輪的課改,我們完全有可能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接軌。
二、僧多粥少的現狀——接軌的必要性
高考是進入高等教育的“敲門磚”,既關系到高等教育生源質量,又直接關乎考生的前途命運。因此,高考自建制伊始便一直甚為社會所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高考規(guī)模的迅速增長,高考的社會影響愈來愈大。
1.僧多粥少,選拔性考試必不可少。2007年除了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報考人數呈下降趨勢外,其他省區(qū)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升幅最大的是河南,2008年報名人數87.8萬,與2006年對比報考人數上升9.8萬,招生人數46萬,而錄取率僅為52.97%,比2006年下降了6%。2008年除了北京、上海、江蘇報考人數呈下降趨勢,江西基本持平外,其他省區(qū)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升幅最大的也是河南,考生達98.8萬人,比2007年上升11.4萬,而2008高考河南普招計劃只有448332人,錄取率只有45.38%,比2007年下降了7.59%。在高等教育機會極為有限、社會競爭壓力十分強大的情況下,應試教育自然也難以抑止。正如有中學校長直言不諱地指出,高考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是絕對不可取消的。作為中學校長,就該理直氣壯抓升學率,這絕對是學校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個標準。不怕考試、敢于考試(因為今后到社會上需要應付的考試太多)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內容。
2.適者生存——戴著鐐銬起舞。據報道,2008年高考全國平均錄取率為57%。這就是說,想邁入教育部門認定的所謂正式高校的學生,只有一半多點,還有近一半的學生將被正規(guī)高校拒之門外。
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高考是不會取消的。身處高考大省的我們,面對的情況是報考人數的逐年上升和高校的有限擴招甚至是下降;身處普通中學的我們,面對的是學生填報志愿時的滿臉的無奈。應試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素質的提升也是我們的必需?!棒~”和“熊掌”要兼得,就必須借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考試的接軌。
三、借課改之風,實現應試與素質教育的接軌
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接軌呢?
1.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為接軌奠定思想基礎。拿到新教材、課程標準,看了課改區(qū)的課例后,筆者一個深切的感受是:面對新的課改,我們不缺乏知識和技能,缺的是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觀念。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一提到“人才”,人們馬上想到專家、教授、工程師、學者等。其實,“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勞動者也是人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多結構的,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人才,也需要社會科學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無數事例反復證明:具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沒有高學歷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完全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觀。新課標與老的教學大綱相比,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教學目標。除了保留原有的知識、技能目標外,新增了“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斑^程與方法”目標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掌握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倡導以活動帶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涵蓋的內容則更加廣泛,包括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等。
新課標全方位的目標體系,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本”的教育價值觀,為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個體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領悟新課改的理念,體會地理學科的價值。高考前夕,學生與筆者聊天時問“是不是課改后可以走班上課,想上誰的課就上誰的課?”筆者說:“那可不一定,我問你們,要是高考不考地理你還會選我的課嗎?”問完之后,出了一身冷汗?!跋胂肴绻桓呖?,自己的地理課憑什么去吸引學生呢?”忐忑不安中筆者參加了新課程培訓,從中得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生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定會讓地理課堂再現生機與活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對地理學科的正確認識,“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集中體現了我國現代地理教育思想的精髓。這就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并運用地理科學知識解讀現實生活,增強地理教學的感染力。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教學要“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huán)境以及區(qū)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內容,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有用”。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它應該關注并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促進每個孩子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fā)展。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高中地理新課標正是以人地關系理念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建立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價值取向,努力使學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學觀點、科學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養(yǎng)成建康的情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良好的行為方式。
3.充分認識教材,找到接軌的切入點。筆者記得一位教師在匯報課上的口頭禪總是 “書上說了……”,連學生討論時也是“書上就是這么說的”。當時就想起一次試卷講評課上,有一道題問的是某地旅游資源的類型,有的學生答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的學生說應該是“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答“景觀”的同學拿出課本說“書上說的就是景觀?!庇谑菃枴暗降啄囊粋€更合理呢?”一致的結論是“旅游資源”更合理。兩個事例聯系在一起后得出結論:我們的課本應該叫教材,是教學的素材,而不是本本。
看了新教材后,總體感覺是對原有的教材進行了“削枝強干”,即突出了主干知識、削去了細枝末節(jié)。比如老版本的教材中的大氣環(huán)境是重點也是難點,總感覺多少課時也不夠用,而新版教材只突出了一個問題——大氣的運動,沒教過老版教材的比較好處理,但教過老本教材的老師容易形成思維定勢,不自覺地會補充大量的內容。因此,面對新課改,同學科的教師在進行實際操作時,必須加強合作與交流,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做好合理的取舍。此外,新版教材中除了文字、圖表之外,又多了幾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閱讀、讀圖思考、案例和活動。尤其是讀圖思考和活動兩部分充分展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活動的設計也體現了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比如地理1第4頁中的活動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總結歸納并進行描述的能力;第9頁的活動四個小問題則讓學生先讀圖找出規(guī)律,再進行相關性分析,最后表達。第11頁的活動表面上看是關于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的推測,而通過這個活動中三個小問題的探究過程也能讓學生體會科學分析的基本方法。四大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均可得到訓練。這些變化讓筆者由衷地感到“借新課改之風,我們可以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接軌”。
總之,唯有深刻地領悟課改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教材教法上實現創(chuàng)新與突破,讓師生共享成長的快樂,從而實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順利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