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徐素芹
新的課程改革帶來一個新的理念,即新的學習觀,具體地說,就是學習方式的變革。“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理念指導筆者的教學。筆者就如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談談自己的看法。
1 教學中要有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贊可夫認為:“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容忍學生無拘無束地“胡思亂想”,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huán)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中打破常規(guī),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允許學生適當?shù)淖杂?對教學內容應容忍學生無拘無束地“胡思亂想”,并敢于毫無顧忌地講給教師和同學聽,教師應允許學生提出節(jié)外生枝或異想天開的問題。就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思維空間,能加強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和思想的交流,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的溫暖、體貼、理解和寬容,利于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學生敢想、敢說,各抒己見,就能形成一種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相互激勵的教學環(huán)境。
新的課程理念提倡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有效的合作除了能達到互幫互助,和諧師生、學生之間的關系和提高教學效率外,還能夠提高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合作學習還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助,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也有利于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或全班的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通過發(fā)言、提問和總結等多種機會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條理性,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進行整理,明確表達出來。這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認識的“沖突”用“辯論”來解決。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意見分歧時,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辯論得到結論,“真理越辯越明”,學生會自己找到一個正確的答案。說的訓練在小學教學中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錘煉思維過程,促進情商和智商的發(fā)展。
2 教學中的“示弱”
教育好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但是,如果教師在回答學生問題或糾正錯誤時,總是高高在上,會使學生錯誤地認為自己是低微的被動者。唯教師馬首是瞻,課堂上唯唯諾諾,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就會犯錯,所以教師和學生犯錯都是正常的事情。關鍵在于教師會不會運用這些在教和學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把這些錯誤作為課程再生的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巧用這些錯誤,錯誤的指出和解決由學生自己去承擔,去唱主角,而弱化教師的能力、作用,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就被很好地運用和激發(fā),從而學生的自信得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
因此,在解答問題時,教師不妨偶爾有意出點差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使學生覺得教師也不是萬能的,有時也會出錯,甚至覺得“我還能改正教師的錯誤”。學生會處于一種高度警惕的激勵中,一個個施展火眼金星的本領,潛伏在學習中的“錯誤病蟲”,便會隨時隨地毫不留情地被揪出來。學生在自己的參與“偵察”中,自己會解決許多作業(yè)上的錯誤,而不用教師幫助就能自己訂正。這種成就,怎不讓他們“信心之花”怒放。學生有了這種體驗,自信心就會得到加強,學生的積極就會提高,智力就會得到發(fā)展。避免學生養(yǎng)成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觀點,久而久之會人云亦云,變得毫無主見,加深學生的思維惰性、依賴性。
教師適時示弱,也能有效克服學生的依賴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課上,對每種類型的題目,如果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都作出詳細的分析,都把正確答案算出給學生,那學生則會產生依賴心理,遇到難題就不會主動探究,所以要讓學生克服學習中的依賴心理,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習慣。教師通過適時的示弱,讓學生學會分析,綜合題目中相關的信息,經過有效的交流,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提高,學習信心才會增強。
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示弱,能有效建立師生平等對話的關系,營造和諧課堂氣氛。師生在課堂上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以學習成員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的過程,成為師生分享成功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的情感體驗。
3 教學中要留有“空白”,不要把學生逼上梁山
所謂空白,就是教師留給學生思維的時空。在教學中如果總是教師講解、分析,牽引著學生思考,是培養(yǎng)不出高水平的學生的。因此,教學應留有“空白”,讓學生填補不足。
現(xiàn)在一些所謂教改式的課堂上,聽不到學生精彩而真實的爭辯,看不到學生靜默沉思的場面……課“熱熱鬧鬧”,教師導演得也很精彩,上得也生動,但終究還是教師把持著課堂,筆者認為這樣的課是失敗的。原因之一也許正是一些教師忽略了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教學中必要的“留白” 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創(chuàng)新的空間,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fā)揮。恰到好處的“留白”,能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不僅有助于教師生動地“授業(yè)”,更有助于學生主動地探究,乘上思想的翅膀,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和獨特的生活經驗或體驗去“補白”,跟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思想碰撞,從而對教學文本不斷進行變革與創(chuàng)新,使之轉化為“自己的課程”。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qū)開元街道寺夾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