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守勝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社會焦慮是社會主體(包括個人、群體)對社會生活中某些帶有群體性質的、產生負面影響或消極作用的社會現象比較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轉型期社會焦慮有四個特點:就主體而言,表現為群體焦慮的相似性與個體焦慮的差別性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就客體而言,表現為其存在的隱蔽性和不可預測性;就影響而言,表現為普遍社會焦慮的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就解決途徑而言,表現為易尋求政府庇護。轉型期社會焦慮的緩解,要完善公共服務,增強公眾安全;要健全法律制度,維護社會正義;要控制收入差距,保持心態(tài)和諧;要有效監(jiān)管傳媒,堅持正確導向;要重視思想政治,疏導社會思潮。
關鍵詞:轉型期 社會焦慮 緩解
社會焦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部分焦慮、普遍焦慮由于涉及面廣,且直接影響對民眾情緒的控制,容易引起社會騷動,從而影響社會安定。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重視部分焦慮、普遍焦慮及其影響,及時化解不良的社會焦慮,積極培育良好的社會情緒,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是公共管理部門需要認真關注的課題。
社會焦慮及其類型
吳忠民(1999)在國內較早使用社會焦慮(social suspense)這一概念,也有學者提出應稱之為社會緊張(陸學藝,1991),或者社會挫折感(汪和建,1998)。本文認為,社會焦慮不是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社交焦慮指的是能對個體自身帶來知覺、判斷、評價和自卑等情感的與他人互動和社會情境的擔心。社會焦慮是指由于社會中的不確定因素在民眾中產生的壓抑、煩躁、不滿、非理性沖動等緊張心理,這一緊張心理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社會張力,最終以社會沖突或其他方式釋放出來的一種社會心理狀態(tài)。可見,社交焦慮的主體側重于個體;其對象一般是具有個體性的人際交往事件;社交焦慮產生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主體自身對周圍人際環(huán)境的不適應。社會焦慮是社會主體(包括個體和群體)對社會生活中某些帶有群體性質的、產生負面影響或消極作用的社會現象比較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社會焦慮的主體既可以是個人,更多的時候表現為群體;其對象一般是群體性事件;社會焦慮產生的原因往往是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不確定因素)對社會成員產生了比較廣泛的負面影響或消極作用。
根據社會焦慮的主體影響力的大小,本文將社會焦慮分為三種類型:先行者焦慮、部分焦慮和普遍焦慮。先行者焦慮,是社會的先知先覺者或敏感人士對社會生活中某些“不合理現象”的“費解”和“悶悶不樂”狀態(tài),先行者焦慮階段的社會影響力較小,類似于“杞人憂天”,有時候表現為“吶喊”;部分焦慮是在先行者焦慮的“感染”下,部分群體或群體中的部分對其共同關注的某類社會現象的“心有凄凄”狀態(tài),我國有句老話,叫做“一人向隅,舉座不歡”,指的也是這種狀態(tài),部分焦慮的社會影響力較大。普遍焦慮是全體(相對而言)社會成員對共同關注的很多問題形成“共鳴”的狀態(tài),它的社會影響力最大。例如人在變動不居的社會中,落在“后面的”總感到“緊張”。再如“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不反腐敗,會亡黨亡國”。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先行者焦慮、部分焦慮和普遍焦慮三者之間還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過,任何一種類型的社會焦慮狀態(tài),如果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則會有助于增加個人、群體和社會的活力,促進個人發(fā)展、群體團結、社會進步。而一旦超出這個度,則通常使大量的人或人群承受焦慮的精神壓力,形成社會的緊張氣氛,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產生“群體事件”。
轉型期社會焦慮的特點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這一時期,就國際而言,局部戰(zhàn)爭、恐怖主義、金融震蕩、文化沖突、貧富差距、人口膨脹、糧食危機、資源枯竭、能源短缺、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就國內而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經濟改革,標志著我國經濟轉型的起步。30多年的經濟轉型,帶來了經濟生活多個層面的變化,如市場態(tài)勢、宏觀經濟不均衡的基本特征以及經濟結構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我國經濟轉型中的摩擦和矛盾在顯現,市場秩序的混亂、信用的缺失、失業(yè)和下崗人數的劇增、收入差距的擴大等無序現象又成為經濟轉型的阻力,這些都是產生社會焦慮的基本原因。就我國當前轉型期社會焦慮的情況而言,其特點主要有:
(一)就主體而言,表現為群體焦慮相似性與個體焦慮差別性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
群體焦慮的相似性,就是指針對具體事情,雖然每個階層的個體可能有不同的擔憂,但就某一特定階層(指相似的性別、年齡段、職業(yè)等屬性)而言,其焦慮有相似的傾向,每一個體社會焦慮狀態(tài)的對象總是相似的。例如,在就業(yè)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畢業(yè)生群體對就業(yè)前景產生相似的悲觀的焦慮;貧困大學生對投資教育產生的風險會越來越大的焦慮等。這種相似性是由群體所處的立場、所持的觀點和所采用的方法所決定的。個體焦慮的差別性是指,雖然民眾的社會焦慮指向相似,層內指向的差異較小,但層間的差異較大。例如,當前大學教授和下崗職工對收入的社會焦慮指向總是有區(qū)別的。個體焦慮的多樣性是指,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充當多種社會角色的個體遭受到令人擔憂的問題并不是單一的,各種引起憂慮的事物往往交織在一起,接踵而至。
(二)就焦慮客體而言,表現為其存在隱蔽性和不可預測性
社會焦慮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主要是未付諸行動的、不和諧的內心感受,但由于它是存在于社會公眾內心的不安全感,因此易被社會忽視。例如“窮人”對“生計”問題的焦慮和“富人”對“私有財產權保護”問題的焦慮,都與我國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以及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等其他因素有關。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是客觀的,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其變化去向有不可預測性。只有當社會焦慮超過了一定的度,以社會沖突的形式爆發(fā)出來時,社會往往才進行亡羊補牢。再如,我國高校擴招之際,部分人樂觀地認為這樣會緩解高考升學壓力、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刺激經濟增長并拉動內需(當然也有部分人對高校的教育質量、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的素質等問題產生過焦慮),然而如今的事實卻是大學生就業(yè)形勢日趨嚴峻、很多高校債務危機重重,這說明社會焦慮客體的存在,具有隱蔽性和不可預測性。
(三)就影響而言,表現為普遍社會焦慮的消極作用逐漸增大
在社會轉型期,既需要現有的社會經濟系統(tǒng)、社會政治系統(tǒng)、社會價值系統(tǒng)和社會評判機制發(fā)揮其正常的作用,又需要廣大社會成員持續(xù)增長的社會認同感和合作。而社會加速轉型的客觀趨勢無疑會打破這種平衡,從而使社會焦慮更多地以普遍的社會焦慮狀態(tài)出現,消極作用也日益增大。普遍的社會焦慮會增加先行者焦慮和群體焦慮發(fā)生的幾率,會增大社會成員的非認同感,降低社會的合作程度。如果普遍的社會焦慮長期存在,它會助長個人的短期行為,引發(fā)某些有害的聚合行為,甚至對現有的社會經濟系統(tǒng)、社會政治系統(tǒng)、社會價值系統(tǒng)和社會評判機制、社會凝聚力等帶來危機。
(四)就解決途徑而言,表現為易尋求政府庇護
大部分社會成員在尋求解決社會焦慮時的解決途徑或方案時,希望得到來自外部特別是政府的援助。例如,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生活在偏遠農村的居民往往對計劃生育后的問題產生焦慮,如果政府或農村基層組織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農村居民的后顧之憂的話,這些社會焦慮問題就會一直存在。再如,政府為農民工討要工資、貧困地區(qū)農村教育需要政府大力補貼、弱勢群體需要政府資助、“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政府等,都說明了我國轉型期社會焦慮的解決途徑在政府,同時也說明我國現階段的公共服務發(fā)展不夠充分。
轉型期社會焦慮的緩解
(一)完善公共服務,增強公眾安全
社會轉型期,公眾對公共安全的社會焦慮表現為對公共安全和對人身安全的焦慮。緩解這種社會焦慮的基本途徑是不斷完善我國的公共服務,以增強公眾的公共安全感。
1.緩解公眾對公共安全的焦慮。公共安全的焦慮是由不安定的公共環(huán)境造成的。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區(qū)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的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食品衛(wèi)生安全等方面都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zhàn),這些情況都使人對公共安全憂心,并產生焦慮。對公共安全的焦慮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任其擴大,就是錯誤的焦慮,任其蔓延滋長危害極大。緩解這種焦慮的途徑是政府要不斷加大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要加強公共安全應急體制的建設。
2.緩解公眾對人身安全的焦慮。公眾對人身安全的焦慮,是由現階段社會治安狀況差、社會心理救助體系不完善、人們的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和社會壓力過大造成的。緩解這一焦慮,首先要求政府加強社會治安管理,防范不同形式的社會犯罪,對犯罪行為嚴懲不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心理救助體系,轉化公眾的心理壓力,增加公眾對壓力的承受力;再次是讓公眾明白,創(chuàng)造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單靠政府和警察是不行的,居民自身也要具備防范的意識、措施和自救的技能。
(二)健全法律制度,維護社會正義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實行依法治國就是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定范圍內存在的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讓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法律的權威性表示懷疑,對制度的嚴肅性感到費解,對社會的公平正義產生焦慮。依法治國的核心問題,是要通過法律和制度的力量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并不斷實現效率、秩序和和諧。在社會轉型期,實行依法治國、緩解社會焦慮的關鍵,是建立預防和懲治腐敗的長效機制,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徹底消除腐敗現象蔓延的局面,徹底消除鉆法律空子的思想和行為,徹底消除“制度外”辦事的現象。
(三)控制收入差距,保持心態(tài)和諧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人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整個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活力,短缺經濟的狀況得以根本改善。但其后也隱藏著公眾對貧富差距拉大引發(fā)的焦慮。“窮人”對“生計”問題的焦慮和“富人”對“私有財產權保護”問題的焦慮,都會導致社會心態(tài)失衡并產生一些極端事件,進而產生社會焦慮的惡性循環(huán)。對此類焦慮的緩解,首先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引導公眾認清平均主義的嚴重危害,認清合理地拉開收入差距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的重要意義。其次,政府要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宏觀調控力度,限制貧富差距的過分懸殊。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并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特別要解決好弱勢群體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難、看病難、買房難、上學難、貸款難等問題。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稅收杠桿,建立合理的稅收征收制度。合理控制收入差距,是保持社會心態(tài)和諧的前提條件。
(四)有效監(jiān)管傳媒,堅持正確導向
江澤民同志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黨的新聞事業(yè)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但是,近年來,我國部分新聞媒體出現的去政治化、商業(yè)化、娛樂化、草根化甚至庸俗化傾向,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人們的價值取向、混淆了人們的視聽,甚至引發(fā)了程度不同的社會焦慮。所以,疏導轉型期的社會焦慮,就要對新聞媒體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特別是對互聯網信息、廣播網信息進行全方位監(jiān)管。嚴厲打擊利用現代傳媒傳播淫穢、色情、暴力、反動等內容的行為,讓新聞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真正成為為黨和人民謀福利的工具。
(五)重視思想政治,疏導社會思潮
思想政治工作歷來是“生命線”工程,任何時候都不可輕視。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真正發(fā)揮了“工作隊、戰(zhàn)斗隊、宣傳隊”的作用,是我黨的工作優(yōu)勢。而在社會轉型期,在一些領域,存在著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隊伍建設的問題。其實,轉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比其它任何時候更復雜、更艱巨、更重要。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實際上是社會思潮的導航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者和創(chuàng)新者。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工程的推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等,都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積極參與。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下功夫建立一支政治作風硬、陣地意識強、工作效果好、深入基層多、了解社情民意廣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是停留在專家作報告和進行理論宣講上),以疏導社會焦慮。
參考文獻:
1.吳忠民.社會的急劇轉型與社會焦慮.科學中國人,2002
2.邱敏.社會焦慮—一個微觀層面的社會問題.社會,2003
3.郭留軍.社會焦慮現象及其疏導與緩解.許昌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