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文言文的教學要有效率、有效果,要對語文的高考有效,還要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有效,所以新課標中不僅相對應地規(guī)定了“能讀懂文章內容”的基本要求,還規(guī)定了“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的更高層次的要求。
“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呂叔湘),文言文的教學也不例外,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仁智各見、常說常新的話題?,F(xiàn)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的感受,做一點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探索和思考,以期和各位同仁探討。
實踐的盲目與混亂源自指導思想的模糊和龐雜。
在提出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的具體措施前,首先要澄清有效文言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統(tǒng)一與明確,行動就會果斷與有力。要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有效性,可以考慮采取以下策略:
1.以言促文,文、言交融策略
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文”與“言”孰重孰輕的爭論長期不休和此消彼長的原因就在于指導思想的模糊和龐雜。
文言文教學曾經(jīng)長時間停留在“言”的教學上,很多學校甚至很多重點名校從學生高中入學以來就瞄準了高考,于是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實詞意義、虛詞用法、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古漢語知識。這樣的教學,課堂是言之有物了,但缺少了語文課堂應有的熏陶與審美的氣場。長此以往,后患無窮。這種理科式的文言文教學會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一點點抹殺直至歸零,活潑的語文課堂也會變得索然無味,面目可憎。這種結果恐怕不僅是學生的悲哀,而且是教師的悲哀,說是一個民族的悲哀恐怕也不會是危言聳聽。因為學生喪失的是語文高考的成績、生活的審美和棲息的詩意,得到的恐怕只是對語文學習的深惡痛絕;教師喪失的是事業(yè)的成就感,獲得的只能是日重一日的職業(yè)倦怠感,日積月累,中華民族喪失的將是一代代國民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低下又如何談得上生命個體的和諧,民族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隨著“誤盡蒼生”的語文的論調甚囂塵上,語文教學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再加上各地新課改如火如荼地開展、深入,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迎刃而解也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于是,文言文教學在課堂上一改往日的一“言”堂,搖身一變,來了一個華美的轉身,一夜間都成了一“文”堂。似乎誰轉身慢了誰就是一個落伍者。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上充斥了基于文本的各式表演和取代文字的圖片展示,從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閱讀深挖,更忽略了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于是語文的課堂熱熱鬧鬧,一片不知所云的繁榮,殊不知深刻的思考歷來都拒絕喧囂和表面的熱鬧。
此種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方式和指導思想的模糊和龐雜,帶給一線老師的只能是盲目與混亂:很多語文老師開始懷疑起來,懷疑起學科,懷疑起自己來。教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書似乎一夜之間又不會教了。不知該教什么,也不知該怎樣教,似乎講是錯不講也是錯……
文言文歸根到底是用文言寫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文章。因時間的久遠,文字的理解對于現(xiàn)代中學生已有了很深的障礙。要想直達文章內涵,領略其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就必須越過文字關,所以“言”是“文”基礎,“文”是“言”宗旨。又由于選文的朝代不同,難易程度不同,所以在“言”上所花的時間和方式就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很好理解“文”為尺度。脫離選文自身的特點,重“言”輕“文”或重“文”輕“言”,恐怕都談不上很好地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在講解《與妻書》(粵教版必修二)時,在布置學生預習的前提下,以檢查預習效果的方式,首先請學生展示個人對全文的知識點的歸納:通假字、實詞意義、虛詞用法、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然后由學生集體討論不明白的字詞句?;ㄙM了5分鐘時間就基本解決了“言”的障礙,在此基礎上,用余下時間著力解決“文”的問題。顯然,在處理這篇課文時是以言促文,文、言交融。
2.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還應該遵循此原則,所以一味地脫離教學對象的實際,討論“文”“言”的輕重也是錯誤的。筆者在上《孔雀東南飛》(粵教版必修一)時,授課對象是一個省班(來自廣東省內各市的尖子生),學生學習基礎好,學習能力強。而《孔雀東南飛》文字相對(和本單元前兩篇文章《詩經(jīng)兩首》《離騷》相比)淺顯,所以“言”就交由學生自己解決,“文”也就自然成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在這課,因材(省班、教材)施教,“言”就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但它卻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點,否則,學生的能力形成和精神成長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筆者的授課對象換成一個平行班的同學,在“言”上再多花點時間或知識點在討論后由筆者來概括也是可行的,也應是可取的。
3.注重文本,多點誦讀策略
現(xiàn)代教育手段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課堂的容量和更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但它只不過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可以取代對文本自身的解讀,所以文言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仍要堅守。課件中使用大量精美的圖片圖解課文,而對文本作蜻蜓點水式解讀的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法雖說是文言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但它仍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誦讀熟練程度加深的過程也就是對文本理解不斷加深的過程。2008年12月,筆者在廣州市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項脊軒志》,被專家評為“一節(jié)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在這節(jié)廣州市的公開課的準備中,筆者設計了“三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來推動文本理解的深入、檢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實現(xiàn)“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的目的。
附“三讀課文”環(huán)節(jié):
問題一:文中寫了哪些不要緊之事?這些事的先后順序可不可以互換?
一讀課文(齊讀),找出并概括事件。
明確: 諸父分家客觀
不要緊之題追念先母哭泣
憶先大母長號
思念亡妻無語
意圖:披文入情,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情感(對親情的懷念、光耀門楣未成的遺憾等)。
二讀課文(自由誦讀),體會文中逐漸加深的情感。
問題二:文中寫了哪些不要緊之語?
明確:
兒寒乎欲食乎
不要緊之語闔
頃之
意圖: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藝術特色。
三讀課文(學生范讀),檢查學生對文中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逐漸加深的情感理解程度。
通過三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思,在思中讀,從而體味文章內涵——選文抒發(fā)了作者內心的三種傷痛:家道中興的重負、幼年喪母哀傷、科舉之途的憂慮,且哀痛之情逐漸加深。多誦讀理應成為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應有之義,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常態(tài)。
4.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策略
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反對在課件中使用大量精美的圖片圖解課文,而對文本作蜻蜓點水式解讀的傾向是不矛盾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為古老的文言文教學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它不僅能有效提高文言課堂的容量,還可以提供圖文并茂的的教學內容,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自我展示字詞的環(huán)節(jié)借助了實物投影儀,在研討文本時全程使用了PPT。多彩和有效的語文課堂理應成為科學認知規(guī)律和深刻思想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但現(xiàn)代教育技術歸根到底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可喧賓奪主,更不可嘩眾取寵。
至此,可以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用葉圣陶先生的著名詩句概括出來:“教變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貴能驗諸身?!?/p>
(田士軍 廣東實驗中學51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