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娜 崔日權(quán)
由于冬小麥的生長發(fā)育及最終產(chǎn)量的形成與周圍的光、熱、水條件之間的關(guān)系錯綜復雜,首其因子間組合變化的影響最大,一個因子或幾個因子對冬小麥生長的正效應可能被其他因子加強,也可能被減弱,甚至被完全抵消。因而,本文采用滑縣冬小麥溫度、降水及日照時數(shù)的綜合氣候變化分析,以探明氣候變暖對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效應。
一、溫度變化對冬小麥的影響
2006年冬天是一個暖冬,在小麥播種到12月20日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氣溫持續(xù)偏高,2007年11月份至2008年1月上旬及三月上旬溫度偏高,作物長勢較旺。兩年來,氣候變暖給小麥冬前正常生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為冬小麥病蟲害發(fā)生提供了溫床。
(一)暖冬導致小麥旺長。暖冬的影響,導致小麥冬前旺長,小麥生長進程明顯加快,弱的品種小麥冬前可能拔節(jié)。冬前小麥的過快生長一方面導致植株體內(nèi)糖分積累量偏少,體內(nèi)抗寒物質(zhì)含量降低,嚴重削弱了小麥自身的抗寒能力,小麥自身的抗寒鍛煉不足,也會影響小麥抗寒能力。
(二)暖冬滋生病蟲害。暖冬氣候,為冬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氣溫偏高一方面有利于蟲卵、蛹的越冬;另一方面有利于病菌、細菌的大量滋生,使病蟲害大面積發(fā)生。
由于氣溫升高,冬小麥生長發(fā)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縮短,成熟期提高。農(nóng)作物干物質(zhì)積累時間減少,對作物產(chǎn)量有不利影響。
二、降水變化對冬小麥的影響
小麥生長期間降水偏少的時段為10月份、1月份、4月份:滑縣9月11日~11月21日降水量僅為0.1mm,小麥越冬期間(1~2月份)降水量僅為2mm左右。3月中、下旬以來,降水一直異常偏少,4月份全縣降水量也僅為5.8mm,2007~2008年2~3月份降水量明顯偏少,田間旱情有所發(fā)展。總之,小麥冬前、越冬期、拔節(jié)后降水偏少,其他時段降水也多為陣性,無灌溉條件的地段,田間旱象顯著。
三、日照變化對冬小麥的影響
2006~2007年冬前小麥日照時數(shù)與歷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略偏少,越冬期日照也顯不足,春季以及后期生長階段中,除3月中旬日照時數(shù)較常年異常偏少外,2007~2008年中期(2~4月)偏多,后期(5~6月上旬)略少,其余時段均能滿足小麥生長需要,對作物生長整體來看利大于弊。
四、病蟲害對冬小麥的影響
麥播期,10月初~11月中旬氣溫持續(xù)偏高、降水偏少,致使田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旱情,導致麥苗地上部分有旺長趨勢,11月下旬降雨使田間旱情基本解除,但田間濕度加大,進一步加重了“假旺苗”現(xiàn)象,同時,田間郁蔽造成麥苗抗病能力和抗逆能力下降,對小麥紋枯病、白粉病等病蟲害的早期發(fā)生非常有利。
(作者單位:134504吉林省東崗國家基準氣候站、133000吉林省延吉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