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智 孫鵬飛
《最后的守望》作為上海大學暑期社會實踐立項項目之一,是由來自上海大學影視學院08級電視和戲劇等專業(yè)的研究生同學共同制作而成的。從四月開始前期準備,到九月后期剪輯完成,共持續(xù)五個多月的時間。這是一部關于墮民文化,一種正在消失的文化的紀錄。這種通過影像方式的紀錄,還基本上是空白的。我們期待通過這些鏡頭,將自己的足跡,作為一個導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曾經(jīng)存在過的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象!
背景及內容闡述
墮民,方言俗稱“duo ping”,文人筆下又寫成“墮貧”、“惰貧”、“惰民”或“大貧”,有時又將其與“樂戶”、“小姓”、“丐戶”、“丐頭”和“轎夫”相提并論。他們是一種明清時期廣布于浙東地區(qū)的區(qū)域性賤民,其中以紹興數(shù)量最多,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漸趨于消融,作為個階層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歷史上的墮民,猶如流浪于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是個深受壓迫和剝削、社會地位低下的特殊社會群體。作為種賤民,他們被排除在四民以外,不得與平民雜居、通婚,不得參加科舉和納捐,從事低賤的職業(yè)。
墮民的職業(yè),有絞面、詳夢、演戲、吹鼓手、剃頭、貨郎擔、閹雞、收舊貨等。因為這些職業(yè)低賤,在舊時大多只有墮民從事,所以它們成了個辨別墮民的標志。而墮民區(qū)別于樂戶等其它賤民的根本標志是門眷。門眷即墮民的寄附特權,指墮民為主顧的人生禮儀場合和四時八節(jié)舉行趨吉避邪的巫術活動來討取賞錢賞物的特權。墮民為主顧從事吹吹打打的紅白喜事,走動的對象是固定的,是勢力范圍,主顧必須接受墮民的服役,這成為一種社會習俗在當?shù)乇还潭ㄏ聛恚瑝櫭駴]有田地,墮民的“田地”是門眷。
雖然墮民社會地位低下,但是對于戲曲等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也有自己突出的貢獻,這集中表現(xiàn)在紹劇的發(fā)展上,出現(xiàn)了六齡童、章艷秋等著名表演藝術家。
墮民在新中國成立后獲得真正的解放,他們轉化成社會主義普通勞動者,為中國的各項事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如今,隨著墮民遺老的慢慢離去,墮民即將成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這段復雜而不乏沉重的歷史,不僅對墮民來說是一種傷痛,它對人類來說也是一個傷疤。但是,歷史是割不斷的,只有了解和認識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從而清醒理智地走向未來。
《最后的守望》片長25分36秒,耗片比1:15,是一部以“墮民”為題材,介紹其來歷、形成、特征、職業(yè)、社會和經(jīng)濟地位、衣食住行、解放歷程等等的紀錄片。通過對當?shù)貕櫭駥嵨锏呐臄z,對于墮民遺老的采訪,積累了豐富的影像資料。以翔實的圖文形象地回答了以上關于墮民的基本問題。而從對墮民遺老、墮民后裔、跟墮民有接觸的村民的采訪中,我們獲得了更多直接感性的認知,切實感受到建國對于墮民的解放特殊重大的意義。
項目進程及工作狀態(tài)
經(jīng)過策劃,我們對于整個活動進行了合理安排,拍攝工作也就按照這個安排有序進行。
四月到六月,主要是閱讀墮民研究資料并進行劇本構思。六月底開始進入拍攝工作的具體準備階段,從確定劇組人員,進行分工,到器材準備、聯(lián)系采訪對象、拍攝日程安排,在這段時間確定下來。七月初到八月初在寧波、紹興、上虞等地進行實地采訪拍攝。八月初到九月初為后期剪輯合成時間?;仡櫿麄€拍攝過程,我們的工作呈現(xiàn)出以下狀態(tài):
組織上分工明確。我們按照紀錄片拍攝的專業(yè)分工方法,分成策劃、制片、導演、副導演、攝像、外聯(lián)、采訪、錄音、劇照、剪輯等各個部門,各個部門都有專人負責,確保了各項工作有序進行。比如說財務這一塊,我們集中資金統(tǒng)一使用,分成公共經(jīng)費和個人經(jīng)費兩項,坐車、吃飯、住宿、禮品等都有記賬,到最后統(tǒng)一制作費用表,何時何地何事使用多少錢,一目了然。這樣做到了財務的透明和公正。
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在我們做好策劃的時候,我們開始告訴身邊的同學。他們十分感興趣并且愿意加入我們的隊伍。其中主要來自本院廣播電視、戲劇戲曲學、數(shù)字媒體、藝術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同學,以及影視工程系的數(shù)位同學,甚至還有來自復旦大學國際經(jīng)濟與貿(mào)易專業(yè)及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專業(yè)的同學,他們構成了我們的團隊。在實際拍攝的過程中,我們攝制組跟寧波市江北區(qū)文聯(lián)和紹興文理學院、紹興圖書館取得聯(lián)系,并且在他們的協(xié)助下順利完成了拍攝任務。
有效的溝通。因為事先跟墮民研究專家有聯(lián)系,這樣我們的拍攝順利了很多。通過聯(lián)系她們,我們獲得了很多關于墮民村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我們及時調整拍攝計劃,有很大幫助。專家們也很樂意作為我們的向導,帶我們去下面的村落。到了村里,我們及時跟村委干部取得聯(lián)系。起先他們不理解,但經(jīng)過真誠地解釋和溝通,他們同意我們在當?shù)嘏臄z。有一些干部還非常熱情地帶我們去村子里尋訪那些墮民遺老。因為他們的帶路,我們跟老人們的溝通也十分順利。
從七月初到八月初一個多月的拍攝時間里,我們走訪了寧波、紹興和上虞等許多地方:天門下、三埭街、車頭村、陳家堰、陶家堰、瓜山村等地。采訪了墮民遺老、墮民后裔共計十一人,跟墮民有接觸的村民二十人,墮民研究學者和專家五人。在實地采訪和拍攝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書本之外許多新的東西,對于曾經(jīng)的特殊的社會階層,也有了更加深人的了解。外出拍攝經(jīng)驗總結
外出拍攝,會遇到許多具體的問題。有些有所準備,有些沒有準備在遇到時則要靈活應對。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我們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羅列如下:
開好單位介紹信。外地拍攝采訪,準備好單位介紹信是必須的。作為學校立項項目,我們取得了學校和學院的雙項證明。這在拍攝過程中向地方的單位、組織介紹我們的身份、來由有極大的幫助,為順利獲得地方的采訪許可提供了有效的憑證。
找好地方向導。好的地方向導具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熟悉地方方言,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二是能夠跟采訪地有較好的人際關系,或者能夠取得這種關系,方便我們更為快捷地進行采訪。按這樣的條件判斷,這些向導大多為當?shù)氐逆?zhèn)委或者村委干部。起初,我們聯(lián)系墮民研究專家,通過他們我們取得了跟地方干部的聯(lián)系,他們的配合,為我們在村子里找到墮民遺老和對其進行采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采訪的技巧和方法。鑒于墮民這個特殊的身份,在采訪過程中我們首先考慮到的是必須尊重這些曾經(jīng)受過這些身份傷害的老人,照顧他們的感情,我們不會直接提起這段歷史,更不會當面稱其為墮民。當然,這給我們的采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為此我們采取迂回引導的方法,通過跟他們聊家庭、兒女、現(xiàn)在的生活,從而引到過去,在跟我們漸漸地熟悉之后,他們把我們當作朋友,傾心交談。此時,我們了解到這些墮民遺老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他們精神上受到的苦難,讓我們震驚之余,更感覺到記錄的責任和意義。除了單獨面對面的交談,我們還通過群聊的方式進行采訪。在每一次群聊中,我們確定采訪重點,讓聊天的參與者幫助我們引導問題。這樣的方式好處在于,群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采訪氣氛,不足在于干擾多。
燈的使用。在拍攝過程中我們以自然光為主,室內則使用照明燈。這樣能使拍攝對象處于更加自然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拍攝時真實的效果。
藝術意義
幾百年來,墮民一直是個在體制上被遺忘、情感上被忽視的社會階層,描述和研究墮民階層的著作和學術資料有限,以紀錄片形式直觀展現(xiàn)這個歷史上長期存在,依稀可見其遺風的群體,可謂絕無僅有。對于紀錄片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主題。這種“新”、“鮮有所聞”為我們的紀錄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可看性。
墮民的生存狀態(tài)、從業(yè)傳藝、風俗民情、語言交流等方面,形成了墮民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特殊價值。選擇“墮民”這個群體作為拍攝對象,決定了我們工作的人類學意義。對于這一特殊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在我們整個拍攝過程中。在對墮民遺老和他們后裔的采訪拍攝過程中,我們采用田野調查的方式,以增添素材的生動性。拍攝期間,拍攝到了許多珍貴的畫面,包括墮民從事職業(yè)所使用過的物品、即興的紹劇吹拉哼唱等等。在寧波我們走訪了唯一遺留的墮民村——天門下:在紹興則前往市區(qū)曾經(jīng)的墮民聚集地三埭街:去紹興周邊的縣鎮(zhèn)尋找歷史上的墮民自然村,采集了豐富的影像和語音資料。
在解放前,墮民是賤民,社會地位地下,是被人看不起的,低人等的。墮民這個特殊身份,給他們帶來過巨大的傷害。解放后,“墮民”和普通勞動者樣,共同建設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在解放前為墮民身份的墮民遺老也慢慢地離我們而去,“墮民”將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之中。關于中國社會曾經(jīng)存在過的這段不愿被人提及的歷史,也將淹沒在時間的河流中。作為影視學院的研究生,我們有責任通過影像的方式將其呈現(xiàn)。著名的人類學家保羅基奧齊指出:“為那些已經(jīng)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見的證據(jù)并不是要刺激人們回歸到以往時代,而是應當把這些證據(jù)視為一種可以促進對人類本身的認識的信息資料?!眽櫭竦臍v史是沉重的,我們通過影像的方式將其介紹給大家,也是為了有一個更加全面、客觀的立場去認知歷史、反思自我,進而珍惜平等、自由的現(xiàn)在,共創(chuàng)和諧、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