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舜鸞
新課改提出:“教學不只是單向、封閉、靜態(tài)的知識接受過程,而是師生多向、開放和動態(tài)的對話、交流過程?!比绾卧谡Z文教學中落實這一理念,如何準確理解預設與生成之間辨證而統(tǒng)一的關系,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科學地把握、藝術地處理這種關系進行有效的生成性教學,是筆者近年來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之一。筆者今年在八年級(5)班任教。這是年級中的一個教改班,50名學生基礎扎實、勤奮好學,可他們的學習風格大多屬于“視聽型”——樂于接受、不愿表現(xiàn)、不敢質(zhì)疑。半年多來,筆者努力構(gòu)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師生間相互理解寬容,相互賞識促進,學生想說了,敢說了。平等對話創(chuàng)造了“動態(tài)生成”的基礎,讓我們在思維與智慧的碰撞中,在知識與情感的共享中,共創(chuàng)共享學習的幸福,也增長了筆者教學的智慧,提升了筆者教育的藝術。
經(jīng)過學習、思考和探索,我認為教師正確的角色定位、彈性的教學設計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智慧是生成性教學的關鍵。課堂教學《曹劌論戰(zhàn)》就是這種思考的一個例證。
《曹劌論戰(zhàn)》是一篇論述長勺之戰(zhàn)的經(jīng)典文言文,語言精練,古今異義字較多,但頁下注釋較詳盡。第五次教這篇文章會有新的突破和收獲嗎?基于以學生為主體的考慮,在設計第一課時時,我安排了朗讀感知和疏通文義這兩個大環(huán)節(jié),疏通文意分三步:①結(jié)合注釋自己口譯課文(要求逐字逐句,在疑難處做好符號)。②小組討論,置疑解疑。③全班研討,共同解疑;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十分鐘朗讀后,學生進入口譯課文環(huán)節(jié)。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看著一個個或自言自語或圈點勾畫或蹙眉深思的學生,我不禁贊嘆:畢竟是好學生,自覺主動。十五分鐘過后,進入小組交流環(huán)節(jié)。大家圍在一起探討著,爭議著。我巡視期間,走到某小組旁時,學生1急切地問:“老師,‘下視其輒的‘下該如何解釋?”“你說呢?”我微笑著說?!笆恰聠?”她沒有把握地說?!拔也恢?你去落實落實。”我一邊笑著回答一邊走開了。到了學生2小組旁,生2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你們?nèi)ヌ接憽!蔽姨氯?心中卻竊喜:下面可能有精彩出現(xiàn)。小組討論將近尾聲時,生2告訴我,她們小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向下”;一種是“下車”。她認為是“下車”,因為書中插圖中曹劌站在地上。我點了點頭問:“還有其他的途徑嗎?比如從語境分析?!彼伎剂似?不語,我便給她們小組分析起來。全班研討的時間到了,同學們接二連三的提出他們的疑問:“曹劌請見”的“見”解釋為接見好,還是拜見好?“必以情”該如何翻譯?“公將鼓之”的“之”和“公將弛之”的“之”的用法是不是相同?在同學們的探討交流下這些問題一一明確了?!斑€有疑難嗎?”我問道。
生1:(站出來)“下視其輒”的“下”該如何解釋?是解釋“下車”嗎?(看來她還沒有搞明白,我心里想著)
生3:(堅決地)“下”不應該翻譯成“下車”,而應該是“向下”,《小石潭記》中“下見小潭”就翻譯成“向下”。(不錯,這家伙還引經(jīng)據(jù)典,擺出了示例??蛇@種理解不正確)
教師:(邊點頭邊評價)對,“下見小潭”中的“下”動詞作狀語,解釋為“向下”,“下視其輒”與“下見小潭”句子結(jié)構(gòu)類似,所以“下”翻譯成“向下”。有不同的意見嗎?(故意試探地問,期待著有爭論產(chǎn)生。生隨我意,不一會兒,有幾個人舉手了,其中有不少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
教師:我們先把機會給不太舉手的學生4。
生4:“視”是仔細地看,要看仔細,下車更好,所以我認為應該解釋為“下車”。
教師:對!(繼而又叫學生5)
生5:我也認為應該是“下車”,因為后面說“登軾而望之”,“登”說明他下車了。
生6:(站起來反駁)我不同意生5的看法,“登”的對象是“軾”,“軾”是古代車子前邊供乘車人扶手用的橫木,從這看不一定下車。
生7:(一向靦腆的她也站了起來)我認為應該是“向下”,因為當時在打仗,戰(zhàn)勢緊急,如果下車就費時,延誤戰(zhàn)機。
教師:(稱贊)生6的同桌說得有道理!(此時此刻,我不禁欽佩起學生來,同時又后悔起來:如果在剛才的小組討論時我不向生2小組分析該多好啊)
生1:(又站出來)我認為應該是“下車”,因為從后面的插圖可以看出。(大家紛紛看書中插圖,有人低聲地說:“是啊,我怎么沒注意到?”)可在剛才我們小組討論時,生7提出質(zhì)疑,說可能插圖作者理解錯了呢?!皩Π?”有人附和說。還說站在地上的一定是曹劌嗎。(同學們笑了起來)我認為站在地上的一定是曹劌,因為曹劌是中心人物,所以插圖作者讓他向我們正面展示,而次要人物則背對著我們;再看那個人手指著前方,似乎在說可以馳之,他不是曹劌,誰是曹劌?(自信地轉(zhuǎn)過身)
教師:生1很細心,觀察仔細,有理有據(jù)。(下課鈴響起)“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呢?請課后探究,說出你的判斷和依據(jù)。下課。
看著一張張開心的笑臉,在同學們愉悅的爭論中,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出了教室,到辦公室快速記錄下剛才精彩的課堂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