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艷
許多工作時間長了的教師會把自己業(yè)務成長上的滯留怪罪于學生——“真是一屆不如一屆啊”,認為是學生的素質阻礙了自己的發(fā)展。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fā)展,實現教學相長??磥?要實現教學相長,不僅需要學生努力,還需要其他的因素。我認為一個教師的成長與進步可能更多的還是在于自身——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鉆研精神、吃苦耐勞的程度。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覺得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就必須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體現細致的一面。
細致,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細致,對我們語文教師尤為重要。功夫到家,就不愁吸引不了學生,不愁提高不了語文教學質量。
一、備課時要細致到位,深入挖掘文本
一篇文章剛拿到手,不僅要參照相關的教學參考書、網上的有關教案課件,更重要的還在于自己對文本的細致到位地研讀和把握。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說過:“文本的解讀是以理解、解釋和建構文本的意義為目的的。在解讀中就必然使讀者與作者以文本為媒介發(fā)生心靈碰撞和靈魂的問答?!备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學生的探究精神:“高中學生正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fā)揮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的發(fā)展,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币朐谡n堂中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文本解讀的探究能力,教師首先應該具備探究精神,而認真細致研讀文本就是探究的首要步驟。因為只有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個體才能走向他人,走向意義的生成,使之具有真正意義的文化學習,擁有構建的平臺?!拔谋緝r值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內涵的發(fā)掘,是構建語文課堂文化的基礎和前提?!雹傥覀儜搶ξ谋局忻恳痪湓挼暮x、每一個詞語的準確表達,細到每一個標點的運用,都要有一個深刻而獨到的理解。
如,說明文文本解讀,主要是建構起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精密準確的特點的感知,從而了解說明文科學性的特征?!赌现萘吕笾Φぁ分杏羞@樣一句話:“現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弊髡咴凇笆隆鼻懊婕由狭恕耙苍S”、“不是……不可能”、“完全”這幾個修飾性的詞語,分別表達作者對荔枝北移這件事主觀上的猜測、語意上的強調和對未來科學發(fā)展前景的信心這三層意思。這幾個詞很好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表述的準確與嚴密,而任何一種在基本意義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改寫,都會損害作者原有的語意表達。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注意到這幾個詞,再利用改寫的句子進行語意比較的話,那么學生就很容易掌握說明文語言的特征了。
馮驥才的散文《永恒的敵人——古埃及文化隨想》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類永遠不會再造一個金字塔吧?”在梳理文章內容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注意到這句話中最后一個語氣詞“吧”的話,我們可以斷定,這只是作者在文本開頭的一種猜測。而事實上,雖然人們在物質上沒有再為自己建造一座金字塔,但是在精神上卻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金字塔。所以,這里的“金字塔”在文中應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里的“吧”字,是讀者個體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的契合點。關注到這一個字,也就能很容易地引導學生認識到文中的“金字塔”具有象征意義,從而把握文本的深刻內涵。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一句中連用了三個逗號,非常真切地表達了他當時在寫到劉和珍犧牲時字字哽咽、如泣如訴的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時感受加了逗號的短句所帶來的這種強烈的表達效果。
細致研讀文本,在課堂教學中貫穿探究精神,更要求教師對文本要有自己獨到的、個性化的解讀。在解讀文本時,我們不能囿于《教學參考書》或某些教案上的說法。如《楚辭·漁父》中“漁父”這一人物形象,《教學參考書》中是這樣評價的:“《漁父》的價值在于相當準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為對比和襯托,還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惫粽J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但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屈原矛盾思想斗爭中的另一面,是屈原暫時閃現在頭腦中的想要逃避這個污濁社會的一個念頭,是他想留存于世俗社會的另一種選擇。《漁父》中的兩個人物形象,是屈原在人生理想遭到重大打擊下,兩種痛苦的抉擇在內心的體現。
二、練習中要細心歸納,做到答案有據可循
許多學生對語文課沒有太大的興趣,他們認為語文課聽與不聽一個樣,課本中學不到考試中的題目,這次考試考過的題目下次也不可能再出現。其實,練習中的許多解題方法都來自于課本知識的講授。語文教師就是要利用好課堂,幫助學生糾正學習語文的這種錯誤認識。比如《記念劉和珍君》中第四部分最后一節(jié):“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痹谑谡n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體味作者是如何借助外在的語言形式去表達其內心憤慨的情感的。除了通過朗讀細細品味外,我們還要幫學生從語言表達的角度歸納;修辭上,對偶的運用;語氣上,反問和感嘆句的運用;句式上,短句形式的采用都為作者感情的表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時,試卷中的各類題型也會細心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明確解題思路、答題步驟,并用規(guī)范化的解題思路、答題步驟去指導學生。這就相當于教會學生數學公式一樣,要讓學生善于在解題中套用各種“公式”。如 “比喻”這一修辭的運用,一般的分析步驟為:①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先點出哪種修辭)。②把什么比作什么,寫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再對比喻的具體運用作簡要分析)。③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最后分析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但是在不同的文體中,比喻作用中的②③說法還稍有不同:在描寫語段中,一般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該事物的什么特征,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在議論文中,一般為淺顯易懂地說明了什么道理;在抒情段落中,用了以實寫虛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具體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學習方法、習慣的到位輔導,細致中顯效率
教學效果的提升更多地取決于課堂效率,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生自然就對語文有興趣了,成績也就自然上去了。這種效率,不僅取決于前面所講的兩大步,還體現在平時對學生的細致入微地輔導中。如每一次批改練習或試卷,總會發(fā)現學生語句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錯別字,課后要讓學生對平時作業(yè)里的錯別字進行整理,這樣才能在以后的每次作文考試中避免無謂的失分?;蛘呖梢葬槍θ嗤瑢W的共同錯誤,公布在黑板的一角,以引起全班學生的警醒。其次,要教會學生整理好做過的每一份試卷,按綜合、專題分開,分別用夾子夾好。對試卷中的錯題進行歸納整理,以利于考前復習,考前應認真思考正確的解題思路,以免考試時在審題上再次出錯。要充分利用好每天一次的默寫,讓學生重視對默寫中錯誤內容的整理。
細致,是一種教學態(tài)勢,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一種鉆研精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應用文有這樣的規(guī)定:在學寫應用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事負責、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其實在語文學習中,就要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的作風。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只有自己做好了有心人,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才能在語文教學上顯成效。
參考文獻:
[1]潘冠海.理解與生成——從語文課堂審視語文課程文化建構.語文教學通訊,2008(12).
(責編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