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宗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確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大的轉(zhuǎn)型之中,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階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廣收門徒,既互相辯難,又相互影響、相互汲取營養(yǎng),著書立說,于是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群星璀璨、學術(shù)繁榮的局面。百家爭鳴的“百”不是實數(shù),而是形容各種學派數(shù)目之多,實際上,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名、陰陽六大學派,此外,還有兵、農(nóng)、縱橫、雜等學派?!段幕睢返谒恼n在闡述思想運動對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時設(shè)置的探究活動,引用儒、墨、道、法四大學派各自的一個重要命題,要求學生根據(jù)有關(guān)的歷史知識,談?wù)剬Υ呵飼r期諸子學說的見解。由于學生尚未學習《生活與哲學》的有關(guān)知識,對這些命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本文擬對這些命題做一些粗淺的解讀。
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語出自《論語·顏淵》,是孔子倫理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鬃由钤凇岸Y崩樂壞”的時代,目睹了強權(quán)爭霸給百姓造成的災(zāi)難,他認為造成這種時弊的直接原因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少了,人情淡漠了,于是,他提出了“仁”這一道德原則和“禮”等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
“一”就是“一旦”,表示假設(shè),“一日”,就是“一旦將來有一天”,也可以理解為“有朝一日”。克己,實際上就是啟發(fā)自己的道德自覺性,克制自己的欲望??鬃铀^的“禮”,包括內(nèi)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個方面,其內(nèi)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yīng)的各種倫理關(guān)系,其外在形式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聘禮、鄉(xiāng)射禮等。在孔子看來,禮應(yīng)該是上至天子,下到庶民,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皬投Y”,就是使自己的言行都恢復到禮上??思簭投Y就是要明了自己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等級,使自己的言行都遵守自己所屬等級的禮儀規(guī)范,不得僭越?!皻w”,稱許、稱贊的意思。(此解釋參見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第1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何謂之“仁”?“仁”的第一要義是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泛愛眾”(《學而》)?!叭省钡牡诙x是自己想要完成的,也要幫助別人完成,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強加在別人身上,即“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叭省钡牡谌x是“復禮”?!翱思簭投Y為仁”(《顏淵》)?!耙蝗湛思簭投Y,天下歸仁焉?!币馑际钦f,一旦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恢復到禮上,天下人就會稱贊你是一個仁人了。[原文引自《四庫精華·論語》(遠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2.“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語出自《老子》(四十章),是一個敘述天地間萬物產(chǎn)生過程的、帶有宇宙生成論意味的哲學命題?!暗馈笔抢献诱軐W的理論基礎(chǔ),是老子哲學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的本源,它無名、無聲、無形、無狀、無象,又是客觀存在的,并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無”和“有”是“道”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
“無,名天地之始”(一章)是說,以“無”來命名宇宙的開始,把宇宙的最原始狀態(tài)稱為“無”?!坝?名萬物之母”(一章),是說以“有”來命名萬物之母,把萬物的根源稱為“有”。“無”和“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一章),即“無”和“有”同出一源,都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只是名稱不同?!疤煜氯f物生于有”(四十章)是說天下萬物皆孕成于母體之中;“有生于無”(四十章)是說孕育萬物的母體(即“有”)是從宇宙的最原始狀態(tài)演變而來的??梢?“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一命題表明,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有起源,都有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歷史。
[原文引自《老子校釋》(朱謙之撰,中華書局,1981年版)]
3.愛人若愛其身
語出自《墨子·兼愛》,意思是說要把愛他人與愛自身同等對待,愛別人就像愛自己。
墨子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并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認為,戰(zhàn)國初期是一個“強執(zhí)弱、眾劫寡、富侮貧、貴傲賤”的“大亂之世”,人民過著“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非樂》)的痛苦生活。天下之亂,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君與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直至盜賊之害人,都是互不相愛的結(jié)果。如果人們能“兼相愛”那就天下太平了。他主張“愛人”,就不應(yīng)有親疏、厚薄之別,“厚不外己,愛無厚薄”;應(yīng)是兼愛,“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是因為,“為彼,猶為己也”。對他人施愛,他人也會愛自己,才能實現(xiàn)“天下之人皆相愛”。
墨子曾“修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shù)”,但他和孔子所主張的愛是不一樣的。孔子的愛是仁愛,就是從親情出發(fā),從身邊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先愛自己人,后愛別的人;先愛父母子女,后愛父老鄉(xiāng)親;同一層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國君后國民,這是一種有差別的愛。墨子的愛是兼愛,是一種不分親疏、貴賤、等級,一視同仁的愛,無論父母子女、國君國人、貴族平民,統(tǒng)統(tǒng)一樣地愛,即“愛無等差”。
[原文引自《四庫精華·墨子(上)》(遠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4.以道為常,以法為本
語出自《韓非子·飾邪》,意思是說,治理國家必須以自然界和社會萬事萬物的一般規(guī)律為準則,以法律為根本。這是韓非哲學、政治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韓非是戰(zhàn)國后期政治理論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既具有強烈的法家色彩,又糅合吸收了老子學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儒家的某些思想觀念,因而不失為融匯儒、法、道三大學派的總結(jié)性人物。
韓非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道。韓非的道論既不同于孔子、墨子,也不同于老子。道在孔子的理論體系中并不具有最高地位,孔子的道是政治倫理意義上的,屬于人道。墨子在道論方面不夠系統(tǒng),也不夠形而上。《墨子》一書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有的比較具體,如“舟車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比較抽象,如“有與無之道”;有的涉及政治,如“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倫理,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墨子的道論大體上都屬于人道的范圍。韓非既言天道也言人道。韓非的道論與老子的道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不同:一是老子重天道,韓非重人道,而人道就是法。二是老子的道是先于宇宙而存在,是宇宙的產(chǎn)生者;韓非的道是宇宙的規(guī)律,是與宇宙同存的。韓非在《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薄暗馈笔亲匀唤绾腿祟惿鐣镔|(zhì)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是各種具體規(guī)律的依據(jù)。他在《解老》中還說:“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道與天地同生,而非先天地而生。
韓非批判地繼承了前期法家的成就,提出了“以法為本”,“法”、“術(shù)”、“勢”相結(jié)合的法治思想體系,這是在總結(jié)新興地主階級政治斗爭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為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封建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他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五蠹》)“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有度》)“治民無常,唯法為治”,(《心度》)由此提出了治理國家必須“以法為本”的思想。從階級本質(zhì)上來看,韓非提出的“以法為本”思想的核心是,以暴力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國家政權(quán),鞏固以土地私有制為特點的封建經(jīng)濟基礎(chǔ)。
[原文引自《四庫精華·韓非子(上、下)》(遠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四庫精華·墨子(上、下)》(遠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綜上所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我國學術(sh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雛形,也初步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文化的基礎(chǔ),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以后兩千多年中國古代文化學術(shù)發(fā)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幾乎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源頭。“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