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松
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的簡稱。中文含義為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它是根據和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動力價格所統(tǒng)計出來的一個指標。是對通貨膨脹水平的量化體現(xiàn)。
CPI作為價格指數(shù),并不能反映商品質量的改進,對于新產品也不加考慮,它所涉及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關的一些商品及勞務的價格。
當CPI迅速上漲時,居民生活成本較之以前升高。如果居民收入沒有增加,相對于社會環(huán)境來說,居民的實際收入是降低了。因此,CPI大幅上漲,就可能誘發(fā)通貨膨脹,導致經濟運行不穩(wěn)。加之央行會隨即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繼而導致一段時間內,經濟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
CPI的變化,也會對股市產生一定的影響。CPI增幅過大,勢必會引起通貨膨脹,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央行又會采取加息等緊縮政策,導致股市流動資金的減少和股票買盤的減小。根據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股票買盤小的情況下,其價格就會下跌。反之,如果CPI大幅降低,股市就會走熱,股票價格就會上揚。
CPI的持續(xù)上漲,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這種壓力并不僅僅在于日常消費品本身,更在于貨幣的迅速貶值和資產價格的持續(xù)上升。醫(yī)療、住房、教育的價格不斷攀升,居民的實際收入不斷降低,大家在銀行的存款迅速貶值。
CPI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它是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它稱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PPI是生產者物價指數(shù)(Producer Price Inde-xes)的英文縮寫。它是站在生產者的角度來觀察不同時期貨物和服務商品價格水平變動的一種物價指數(shù)。它反映了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價格水平,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通常情況下,PPI走高意味著企業(yè)產品出廠價格提高,因而會導致企業(yè)盈利增加;但如果下游價格傳導不利或市場競爭激烈,走高的PPI則意味著眾多競爭性領域的企業(yè)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從而影響企業(yè)的盈利并影響整個經濟運行的穩(wěn)定性。
近一年多來,我國PPI漲幅持續(xù)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需求急速擴張,資源類產品價格持續(xù)走高,而我國部分資源匱乏,內外需求旺盛,經濟發(fā)展對外部資源的依存度越來越大,導致國內PPI走高。
PPI反映生產環(huán)節(jié)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huán)節(jié)的價格水平。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上漲反映了生產者價格的提高。根據價格傳導規(guī)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xiàn)在生產領域,然后通過產業(yè)鏈向下游產業(yè)擴散,最后波及消費品。所以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PPI)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潛在性指標。但我國現(xiàn)階段PPI向CPI的傳導并不順暢,導致有時甚至出現(xiàn)PPI和CPI背道而馳的現(xiàn)象。PPI向CPI傳導上漲壓力的鏈條大致有三種:PPI(煤炭、成品油、電力)-農業(yè)生產資料-農產品-CPI;PPI(采掘工業(yè))-水電燃料-CPI;PPI(原料工業(yè)、加工工業(yè))-工業(yè)消費品-CPI。由于我國下游產品市場總體供大于求,而且國家對中間產品實行價格管制,這就導致PPI向CPI的傳導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同時,由于PPI和CPI兩指標的側重點不同。CPI中食品和服務業(yè)所占比重非常大,PPI則涵蓋各種工業(yè)制造業(yè)產品,兩項指標的構成因素差別明顯。從價格的波動性來看,石油價格的變動對PPI影響更為顯著,而CPI則受食品價格的影響更為突出。通常而言,CPI是衡量國家物價水平的重要指標,政府的關注程度更高,調控力度更大。而對于PPI以及其它價格指標,政府則很少有動力去進行專門的調控。不過從中長期來看,PPI和CPI的差距一定會縮小,并最終保持同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PPI和CPI的走勢應是一致的。
PPI和CPI的走勢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整個經濟運行的健康程度,都可作為預判未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