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伊
新課改以后,操作探究已成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然而,有些課上學生“為操作而操作”,根本達不到操作探究的教學目的。那么,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有效性呢?
一、了解操作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旦用到學具,課堂秩序就難以控制,很多學生都在不停地擺弄學具。至于用學具來做什么,就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了。為了避免學生把學具當“玩具”,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操作活動的作用是為了幫助他們感知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感知軸對稱的含義,我提供了蝴蝶圖的左邊,讓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蝴蝶。學生采用了幾種不同的方法:先完整地畫一個蝴蝶再剪;或者先把紙對折,畫出蝴蝶圖的一半,再剪。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出了第二種方法最為簡便,感受到了“兩部分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的內(nèi)涵,充分體驗了操作活動帶來的成功感,使學生在體驗中體會學具的應用價值,感悟操作活動對解決問題的作用。
二、明確操作的目標
操作活動要為教學服務,我們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操作目標。讓學生在操作前知道操作需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知道“在做什么”“怎樣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讓學生明白了操作活動的目標,學生才會帶著疑問進行操作。讓學生在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中獲得探究的結果,體驗到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和建構過程。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一課時,我復習分數(shù)讀法后,啟發(fā)學生自己舉例子試一試比較分數(shù)的大小。然后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了以下操作活動:(1)拿出學習卡,同桌合作在學習卡上涂一涂。學習卡是兩個大小一樣的圓,平均分成8份,其中一個只占2份,另一個占3份,用顏色涂一涂,看看哪一個圓涂色部分面積大?學生完成之后,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在把相同的物體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數(shù)時,占3份的比占2份的涂色部分面積大。(2)折一折: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繩子(每人的繩子都是一樣長)折成8段之后,一位同學取其中的2段,另一位同學取其中的3段,比一比誰的線段長?學生明確了操作目標后,就能從中體會到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的規(guī)律,因而操作就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手段。
三、優(yōu)化操作的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操作方法多種多樣。但要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必須精心設計合乎邏輯關系的操作方法。有些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比較適合學生單獨完成;而有些數(shù)學問題的操作活動必須由兩人或幾人合作完成。如,在學習《圓的認識》課堂上,我在每一個四人小組中分別配有一顆圖釘、一根線繩、一支鉛筆,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在運用圖釘、線繩、鉛筆畫圖的操作過程中有許多小技巧,如果不注意操作就難以畫出一個理想的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同學按住圖釘,一個同學負責把線繩綁在圖釘上并拉直,另一個同學把線繩的另一頭綁在鉛筆上,再轉動,就很容易畫出一個理想的圓。正是因為有了共同合作的過程,使得此操作活動增加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了畫圓時各要素的作用。
四、重視操作的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蚨诓僮鬟^程中,如果僅僅停留在操作層面的學習上,學生不可能主動進行探究。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把做、想、說結合起來,通過操作活動能自主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數(shù)學問題,總結成果。使具體的操作經(jīng)驗上升為數(shù)學思維,在頭腦中逐步實現(xiàn)對操作活動本質(zhì)的認識和理解,由此來激發(fā)學生操作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要善于把學生外在的“做”引向內(nèi)在的“做”,適時把外在活動獲取的直接經(jīng)驗,通過一定的方式內(nèi)化為抽象的符號,建立更為廣泛、牢固的數(shù)學概念。例如,在教學《搭配中的學問》時,我讓學生拿出衣服和褲子各3件的圖片,讓同桌兩人動手配一配,能有幾種不同的配法?學生在進行操作之后,得出9種搭配方法。這時我再適時引導:請你說一說你是怎么操作的?
學生1我是這樣操作的,先定好一件衣服,分別配褲子,依次進行搭配,得到9種配法。
學生2我的方法與他的剛好相反,我是選定好一條褲子,然后與上衣搭配,也得到9種配法。
在探究出有序搭配的方法后,我再讓學生通過畫一畫來獲取圖像表象,通過算一算來獲取符號概念,進而把探究體驗內(nèi)化為數(shù)學概念,提升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總之,要突出操作的有效性,必須理解操作的作用、明確學習目標、優(yōu)化操作方法、反思提升。通過操作加強感悟,使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夠順利遷移,克服思維的障礙,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