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紅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然而,我們的一些老師在朗讀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弊病,請看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師在對《望月》中“我”與“小外甥”對詩的片段進行教學。
師: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人們吟誦的對象。不僅詩人們留下了許多佳作。連“我”和“小外甥”也忍不住對了詩。請大家自己練習把這部分內容讀好。
(學生自由練讀)
師:讀好了嗎?同桌練習對一對詩。
(學生同桌練習)
師:哪一桌愿意試一試?
(一桌生讀,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是對詩的感覺沒有讀出來,“我”與“小外甥”的性格特點也未能表現(xiàn)出來)
師:讀得不錯,還有哪一桌也來試一試?
(又一桌讀,教師不置可否)
師:還有想讀的舉手!(學生踴躍)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們都來對一對詩。
(聽起來,男生、女生都讀得整齊劃一,鏗鏘有力。但是既沒有讀出詩歌的韻味,也沒有讀出人物的特點)
師:讀得真好,一、二組扮演“我”,三、四組扮演“小外甥”,再對一次!
(全班被分成兩大組,再次對詩)
案例二:《印度洋上生死夜》第四段有這樣的一句話:“不,我不能走!現(xiàn)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確切知曉這場海難即將發(fā)生的人,我有責任向來往船只通報這一信息?!敝魅斯ぐ柕钠拮邮艿秸卖~的襲擊,生命垂危,急需返回港口搶救,而此時他憑經驗知道,一場海嘯即將發(fā)生。一位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體會皮埃爾高度的責任感。
師:這段話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讀?
生:堅決、果斷。
師:哪些詞語要重讀?
學生回答后,老師指出要在“不能、唯一、有責任、通報”等詞語下面加上著重號,最后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幾番練習后,學生讀得鏗鏘有力、慷慨激昂,面色或輕松、或自豪、或得意。但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中情感的表達多是言不由衷。
這是本人在教育學習中觀察到的兩個案例。為了提高朗讀效果而讓學生掌握有聲語言的表演技巧是必要的,但這只是“自讀感悟”的輔助手段。朗讀訓練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參與。在上面兩個案例中,教師對指導朗讀顯然缺乏科學的方法。
其一,目標單一,功能缺失。教師看起來是在進行朗讀指導,但實際僅是在布置任務,至于怎樣讀、讀到什么程度,沒有明確的要求。
其二,評價欠妥,導向不當。案例一中,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指導,“讀得不錯”“讀得很好”的籠統(tǒng)評價反而給學生以錯誤的暗示:讀得大聲、整齊就是好。
其三,方法不當,指導不力。案例一中,教師一次安排男女對詩,一次將全班分成兩大組對詩,全然不顧文章人物年齡與個性的差異。即使讀得鏗鏘有力,也失去了詩歌的韻味。
為了提高朗讀的效果,朗讀的重點應該在于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參與,做到“在朗讀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感情的強烈震顫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讀書聲成為律動的音符”。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朗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明確朗讀的目標。學生朗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要求,這樣的朗讀只能算是一種放羊式的無收獲朗讀。朗讀前,教師應給學生設定一定要求或目標。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子,讀通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如果是個別朗讀,應該為其他學生布置任務,使他們邊昕邊思考。如果是集體朗讀。則要求學生讀得整齊而有氣勢。
二、重視個性化朗讀指導。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流行的一個叫“語文味”的字眼,即通過朗讀讓語文細酌如“味”。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個性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fā)其個性張揚,促進其主體發(fā)揮,使其享受到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案例一中的那位教師如果在指導朗讀時能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到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理解的特點,通過采用個別讀的方法,聽一聽學生個性化的理解,看看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效果也許會好很多。
三、精心選擇朗讀的方法。朗讀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jù)文本和學生的實際加以靈活運用。情感豐富而多變的內容適宜個別讀;對話多、情趣濃的文章,可選擇分角色朗讀;要表達熱烈氣氛、磅礴氣勢的,可以齊讀。還有配樂讀、個別讀、接力讀、輕聲跟著教師讀、在教師的引導下讀、跟著優(yōu)等生或者音像材料讀等。好的朗讀方式往往能產生好的效果。上述案例一用對話、一對一進行朗讀就比較好;案例二則適合用個別讀、自由朗讀的方式。
四、強化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目視、口誦、心準的同時,借助想象,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和語言積累,還原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人物“活脫”,文中的事“活現(xiàn)”,文中的物“活化”,使語言文字變成活的畫面。這樣就能為學生對語言內容的理解、語言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支撐,從而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案例二中,學生還沒來得及感悟作品的意蘊,體會作者的感情,揣摩文章的主旨,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選擇了一種語氣,敲定了表達的重音,這樣怎么能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呢?
五、保證充分的醞釀時間。當我們遇到疑難問題需要討論交流時,總是事先獨立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進行交流、討論。審視我們的閱讀教學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很難保證學生有獨立、充分、深入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求學生有個性化的朗讀談何容易?事實上,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靜思的氛圍,給予學生盡情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問更深入地理解材料,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內化后通過朗讀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特級教師王崧舟在上《邱少云》這篇課文的最后一段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讀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圖片、音樂渲染當時悲壯的氣氛外,還讓學生靜靜地思考:怎樣讀才能表達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這段時間安排得很充裕,學生相當投入,時而皺眉深思,時而閃亮著眼睛,似乎身臨其境來到戰(zhàn)場、墓地和英雄對話。因此當學生朗讀同一句碑文時,就有著不同的風格:有深情的、緬懷的、敬仰的、悲壯的、自豪的……由此可見,給學生以獨立思考、充分醞釀的時間是實現(xiàn)有效朗讀的奠基石。
六、注重朗讀評價。重視對朗讀的評價,發(fā)揮其反饋調節(jié)、展示激勵、促進反思、積極引導的功效,對提升朗讀教學效果有非常大的作用。朗讀教學中,既可以是老師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互評,還可以引導學生自評。老師的評價通常是示范。如學生讀:“不,我不能走!”老師可以這樣評:“想到妻子,他滿心的愧疚,但是想到乘客,他又義不容辭!‘不能走三個字飽含了皮埃爾的深情啊,把你的感情融進去多好!”這樣的評價,既有總結,又有激勵,在一次次的朗讀評價中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能有效地指導朗讀。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注重朗讀指導,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構建有效的朗讀教學,其教學效果才能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所闡述的境界。
(責編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