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宏 王書方
摘 要:本文依據(jù)問卷調查和筆者數(shù)十年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學困生操作性定義,分析了造成學困生的課程因素、學生因素和教師因素等,針對性地提出了幾個轉化策略,然后進行了教育實驗.
關鍵詞:學困生 成因 策略
一、轉化學困生的意義
1996年國家教委主任柳斌曾指出:“學校要十分重視對差生的轉化工作,轉化一個差生與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生同樣重要、光榮、有價值.”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調查指出,中學生學習物理感到困難是一個國際性現(xiàn)象.
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強調:在課程目標上,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在課程結構上要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促進他們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促進每個學生學習和生活取得進步,是我們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1].
二、物理學困生的界定
結合國內外有關學困生的界定,考慮到易操作性,筆者認為教學中應采用相對性定義來界定高中物理學困生.普通高中生是經(jīng)過選拔的,智力在中等或中等以上,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平時成績、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實驗、必修考試成績和學生互評來判定物理學困生.具體做法是把平時測驗成績常處于50分以下,學段學業(yè)水平物理測試成績在本年級處于30%以下,學生互評物理等級為C等,且平時作業(yè)、實驗操作和課堂表現(xiàn)總體不理想的學生認定為物理學困生,本研究中的學困生不包括那些智力處于下等、閱讀能力有嚴重障礙的學生.
三、學困生的成因
布盧姆認為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不恰當?shù)慕虒W和不正確的學生觀造成的.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自己的教,忽視了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的,致使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認知錯誤得不到及時矯正,問題累積導致了學生階段性學習困難[2].巴班斯基認為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學生學習態(tài)度消極,思維發(fā)展存在缺陷,學習技能有缺陷,應掌握的知識仍存在漏洞[3].
可見,物理學困生的成因主要來自教師和學生,為了使成因具體化,筆者編制了普通高中物理學習困難成因問卷,依據(jù)問卷統(tǒng)計和數(shù)十年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高中物理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課程要求和學段測試題的因素.高中生處于少年期或青年初期,正從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課程要求應該促進學生智力、體力的一般發(fā)展,不應超越學生可接受的限度.問卷中有60%的學困生認為物理教材偏難,部分物理教師也認為現(xiàn)行教材不適合所有普通高中,尤其是農村高中.另外初中、高中物理思維梯度過大也導致了高中物理學習困難.初中物理以觀察、歸納和定性地解釋為主,高中物理以邏輯推理、定量計算為主,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數(shù)學要求偏高.如學習瞬時速度、功率、向心加速度時用到了極限的思想,在學習重力勢能時用到了微元的思想;學習萬有引力時,需要球體等立體幾何知識.另外,物理測試題通常考查多個知識點的復合,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考慮不周,將會導致全錯,造成了得分極端化,不能較準確反映學生思考的價值,挫傷了他們的信心.如果我們將物理測試題改進,減少易錯點,分段評價學生的思維,將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第二,學生自身因素.問卷中有72%的學困生不知道如何安排各科學習,處于被動盲目狀態(tài),78%的學困生很少思考做錯的題目錯在哪里,81%的學困生遇到較長的文字題就不想做了,這表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較少,閱讀理解能力較差.有73%的學困生不知道如何學習物理,83%的學困生很少與他人討論物理問題,表明學困生學習方式單一,不愿主動思考,不善于合作學習.
第三,教師因素.有60%的學困生認為物理教師很少關心她(他),有50%的學困生表明物理課聽不懂,80%的學困生反映學習物理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幫助.訪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部分教師對學生潛在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思維特征了解較少.學生學習中的困惑得不到解決,就會影響后繼學習,導致學生不愿主動思考物理問題.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往往以競賽獲獎和高考達線人數(shù)、均分和及格率給教師排名、評優(yōu),缺乏正確的評價、引導機制,使得部分教師主觀上不愿重視學生的需要.
四、轉化策略
布盧姆提出教師要為學困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條件,建立及時反饋——矯正機制,使學生學習中的錯誤認識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被發(fā)現(xiàn)、矯正,不和后面的學習錯誤相結合,產(chǎn)生新的錯誤[2].巴班斯基提出教師要幫助學困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幫助他們克服思維缺陷,彌補知識缺陷,學會學習技能,學會識別重點[3].
教師轉化學困生應該從其產(chǎn)生的主要成因入手,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對現(xiàn)行教材進行適當補充、刪減、調整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內外針對學困生進行學習策略指導,教會他們如何預習,如何聽課、記筆記,如何查閱參考資料,如何選擇物理資料,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復習、補充必備的數(shù)學技巧,教會他們如何合作學習,教會學生從物理場景中提取關鍵信息,建立物理模型等.具體策略有:臺階參與式教學、師生變式練習、目標作業(yè)、異質小組合作和協(xié)助任務監(jiān)控策略等(由于篇幅限制,恕不展開).
五、轉化實驗
(一)研究工具前測依據(jù)本市物理必修1學業(yè)測試題、平時測驗成績和平時作業(yè)記錄等.后測依據(jù)本市物理必修2學業(yè)測試題、平時測驗成績和平時作業(yè)記錄等.考慮到后測與前測試題的難度不同,筆者依據(jù)教育信息處理理論對后測的學生成績進行了線性等值轉換.
(二)前后測試成績統(tǒng)計
1.對照班前測與后測轉換后學困生平均分差異檢驗.分數(shù)情況如下:
考慮到樣本人數(shù)少于30人,根據(jù)教育信息處理的相關理論應當采用t檢驗.經(jīng)計算得t=0.54<2.048(t=0.05/2(28)=2.048),這表明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對照班學困生前后測試沒有顯著性差異[4].這表明按照講授——練習為主的物理教學不利于物理學困生轉化.
2.實驗班前測與后測轉換后學困生平均分差異檢驗.分數(shù)情況如下:
計算得t=3.47>2.048(t=0.05/2(28) =2.048),這表明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實驗班學困生前后測試有顯著性差異.這種差異是發(fā)生在筆者開展轉化實驗之后,而且對照班的學困生并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因此筆者有理由認為實驗班學困生群體成績進步是轉化策略實施產(chǎn)生的效應.
(三)轉化結論
前測實驗班總體均分比對照班低3.5分,而經(jīng)過了一學期的實驗后,后測發(fā)現(xiàn)實驗班的總體均分與對照班相等,如果考慮兩次測試的試卷難度不同,把分數(shù)進行轉換后,實驗班的全班均分相對前測提高了2.8分,但t檢驗并無顯著性差異.前測實驗班物理學困生群體的均分比對照班學困生群體低了4分,經(jīng)過教學轉化后,轉換后的實驗班學困生群體均分比對照班學困生群體均分提高了4.8分,實驗班學困生群體后測均分比它前測均分提高了9.5分,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經(jīng)過教學實驗,實驗班總體均分有提高,而學困生群體物理成績提高更加明顯.
實驗后,筆者觀察到實驗班多數(shù)學困生開始記筆記了,課堂上有意注意多了,有的甚至還預習了,課后他們學習物理的時間增加了,討論變多了,獨立性明顯增強,能主動完成目標作業(yè),基本上能推導、掌握常用公式,借助作圖——口述策略提高了他們科學表征物理情景的能力,可見他們的學習能力有了較大地提高.
(四)存在的問題
當前班額過大,班級中物理學困生人數(shù)較多,轉化策略實施較難.多數(shù)學校資源落后,實驗器材缺乏,難以開齊實驗.不良的社會風氣,網(wǎng)吧誘惑,不健康的小說等是產(chǎn)生學困生的外部因素,需要政府出面干預.
參考文獻:
[1]謝斌.國外學習困難研究的幾個歷史階段[J].教學與管理,1998,(1、2).
[2]李瑾瑜.巴班斯基差生教育思想述析[J].外國教育研究,1996,(4).
[3]劉木森,許鏗泉,常鴻森著.教育信息處理[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8).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