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果平
近年來隨著二胡熱的興起,有針對性的練習曲及各種風格的樂曲也較之九十年代以前逐漸豐富起來。由于科學的訓練方法及較刻苦的練習,已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突破技術上的屏障,成為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后備軍。優(yōu)秀的二胡專業(yè)教師要時刻感受到自已身上的重擔,告誡學生不可重技輕藝,教師在指導技術的同時,要把音樂理論、作曲常識甚至哲學方面的知識融入到二胡教學之中。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二胡教學普遍是重技術,而理論學術及二胡曲創(chuàng)作要求(可能的情況下)卻是空白,小提琴移植作品的熱與傳統(tǒng)樂曲的冷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的二胡本科生甚至像《寒春風曲》、《漢宮秋月》、《懷鄉(xiāng)行》等傳統(tǒng)樂曲都沒有碰過。因此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
演奏技巧是藝術表現(xiàn)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就不會有好的音樂表現(xiàn)。什么是二胡的基本功呢?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個問題,有人說快弓好就是基本功好,也有人說力度好就是基本功好。也有人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不清楚。基本功是指正確的方法之下,對弓指法的熟練程度及音準、節(jié)奏、速度控制能力的總稱。基本功好不等于技巧高,技巧是基本功之上的升華。高難度的技巧段落常使人望而生畏,有眼花繚亂之感,不可否認二胡藝術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出現(xiàn)了一大批高難度創(chuàng)作曲目,如《第一二胡狂想》、《天山風情》、《第一二胡協(xié)奏曲》等。另外還有一批小提琴作品在二胡上移植獲得成功。
為了說明一下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我們不仿把樂器之王鋼琴與二胡作一下比較,鋼琴約三百年的歷史,它的作品浩瀚如煙,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大師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練習曲教材極為系統(tǒng),使人望而卻步,成千上萬的學子有的開始是出于愛好,有的一開始就準備獻身于鋼琴事業(yè),但由于種種原因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征服這座藝術高峰中倒在半路上,不得不改行學其它,盡管如此,在技術上能夠達到高峰的人數(shù)很多,任何藝術過了技術關,之后比的就是藝術修養(yǎng)觀念。二胡是一種旋律樂器,旋律是二胡的生命,而韻則是二胡的根本,一味地追求技巧將失去二胡獨特的魅力乃至生命力。什么是韻呢?韻可以理解為“韻味”、“韻律”,它的解釋是來自于詩歌,音樂中借用過來則是指富有使人回味無窮的樂段、樂句,甚至樂匯,單個音等。韻在曲式、調(diào)式、調(diào)性、旋律、演唱、演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總之它有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趙曉生曾精辟地對中西音樂進行過比較,他指出“外國音樂重形式,而中國音樂重神韻”。沈知白先生曾說:“外國音樂是做廣播體操,而中國音樂是打太極拳”。也許這是中西音樂最本質的區(qū)別。信手翻開西方音樂如鋼琴、小提琴或交響曲總譜,僅從譜面上(視覺上)你就能感受到他的復雜性,甚至有時感到眼花繚亂,而中國音樂從譜面上看去形式簡單,很多優(yōu)秀作品初一看上去,不知妙在何處,拿到手上試奏索然無味,一片茫然,而一旦聽到音響立即被其中意境所感染,有立即演奏之欲望,這也無怪乎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當年在聽了我國古琴演奏家演奏之后發(fā)生深深的感嘆“中國音樂深啊?!?/p>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音樂、美術、文學等可以說是在道、佛、儒三種學說的根系上逐漸成長起來的一顆參天大樹,中國民族音樂從古到今都沒有離開過道、佛、儒三種指導思想的影響,而二胡音樂則與國畫、文學、氣功關系相當密切,二胡教學及演奏要進入更高的文化層次,掌握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就顯得相當重要。
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老子為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道德經(jīng)》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在此書的第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自然才是一切的最高法則。又如在第四十五章說:“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大辮如納”,他的這種哲學觀點充滿辯證法思想,對于二胡演奏技法及藝術處理有著深刻的啟迪。佛教與道教不同,他也是一種外來的宗教,千百年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還演化成為了中國化的佛教,佛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大,“境界”一詞均出自于佛學,對它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境界”及“空”為佛教教義之核心,傳統(tǒng)樂曲如《漢宮秋月》、《三寶佛》、《陽關三疊》等古典二胡名曲均體現(xiàn)出超脫空靈之玄妙的意境,最后說一說儒學,儒學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儒學之道可以說是藝術之道,《中庸》一書中的主題是啟發(fā)學習者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他的這些觀點恰好體現(xiàn)了二胡演奏者的強而不躁,弱而不虛等一系列辯證關系,另外儒家的“凡音之起,由人心也”的美學思想,也對二胡演奏的美學原則“以情發(fā)聲,以聲傳情,以情感人”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需要用心靈去感悟才能領悟其真蹄,教師切不可用來去作為付弄學生的大道理,讓學敬而遠之,而應積極引導學生去領悟,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勇于揭開那神秘的面紗,二胡技術上的剛與柔、強與弱、連與斷、虛與實、收與放、揉與不揉,無不體現(xiàn)中國哲學的辯證關系。
音樂史的發(fā)展離不開優(yōu)秀作品的推動,古今中外,皆不例外。當今的二胡演奏家已很多,單從技術上來講他們已超過老一輩演奏家,但年輕一輩的演奏家要么出不來,或出來后不能持久,像明星一樣,曇花一現(xiàn)。這很可能是缺乏好的作品及演奏個性有關,老一輩二胡大師做到了給自己編曲(或與作曲家合作)自己演奏的統(tǒng)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的演奏家甚至就那么幾首創(chuàng)編曲目就取得了舉足輕重地位,技巧加藝術表現(xiàn)加作品等于大師。前輩大師的成功已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在二胡界的地位不可動搖,因此教師要用超前的眼光及準確的判斷力當好伯樂,把握好優(yōu)秀二胡學生的命運,有意引導學生熱愛和親近傳統(tǒng)音樂,而不是與傳統(tǒng)音樂背道而馳,盡可能使他們掌握一些作曲常識,如旋律寫作及曲式方面的知識,甚至現(xiàn)代作曲技法。筆者斗膽想象未來的幾十年或一二百年二胡音樂很有可能再現(xiàn)唐詩三百年的輝煌,會涌現(xiàn)出更多風格各異的二胡大師及多姿多彩的二胡作品,二胡音樂將與小提琴音樂并駕齊驅,成為世界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
責任編輯:李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