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明
摘要: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我們對教材的處理,本文試著通過從“點”“線”“面”結(jié)合的角度來談談處理教材問題。即獨具慧眼尋找“語言訓練忽略點”“思維沖突點”和“情感滲透點”;不拘一格穿起課堂教學的“主線”,提綱挈領展開教學;有所側(cè)重地統(tǒng)一“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兩個“面”的訓練。最終打造出簡約而又豐滿的課堂。
關鍵詞:點;線;面;簡約;豐滿;課堂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課堂?有人說語文課堂應當簡簡單單,應當做減法除法,刪繁就簡,操作簡便;有人說語文課堂應當具有深度和廣度,應當做加法乘法,深挖拓展,耐人尋味。我認為應當簡約而不簡單,豐滿而不蕪雜課堂。簡約的是課堂的結(jié)構(gòu)形式,豐滿的是課堂的思想內(nèi)涵。打造出簡約而豐滿的課堂需要我們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科學地、藝術地處理好教材。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钡绾斡煤眠@個例子,更好地把握教材,處理教材,需要融入執(zhí)教者獨到的領悟和見解,把教材內(nèi)容轉(zhuǎn)化、優(yōu)化為教學內(nèi)容,并富有創(chuàng)造地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使教材真正成為一個個好“例子”。
這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審視語文教學,借用數(shù)學語言,通過“點”“線”“面”結(jié)合來處理教材這個“體”,或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獨具慧眼尋“點”
一篇課文中需要處理的點很多,無論是文章意思的關鍵點,還是寫作手法的構(gòu)成點,可以說一堂課的教學就是對一個個點的教學,處理好每一個點,也就處理好了整篇課文。這里歷數(shù)出幾個“點”,來打造出精彩的課堂。
一是語言訓練忽略點。這里的“點”特指那些在語言訓練過程中易于被我們忽略的字詞句段,它們看似平常,往往又不是重點段落,容易在教學中一帶而過。我們要有一雙敏銳的慧眼找出它們,理解它們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想它們的內(nèi)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如對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一文處理重點一般都放在文章對榕樹和鳥的描述之上,而對1-4自然段則是一讀而過。有位教師處理則不同,通過燦爛的紅霞,幽長的石子路,白茫茫的水面,輕盈的小船,如樂的漿聲…幫助學生先勾勒出一幅迷人的南國風情圖,營造出未有曲調(diào)先有情的氛圍,感受到大師非凡的語言功力,使得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水到渠成。
二是思維沖突點。要善于發(fā)掘疑難點、貌似矛盾點,形成有價值的課堂沖突,讓學生深思、明辨;能在貌似平淡無奇處投石激浪,引發(fā)思考;在見人見智處組織辯論。如《水》一文對“傾注”的理解:
出示: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然后又滑過了我們的大腿和膝蓋……
師:“傾注”什么意思?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說水是傾注而下的?
生:形容水很多,很大,傾盆而下。
師:這里是否用錯了,那文中母親就只有一勺水,為什么就用上了“傾注”?
生:并沒有用錯。這一點點水對孩子們來說這已經(jīng)足夠讓他感受到有水的快樂了,就像大雨傾注而下。
生:這水雖說很少,不是傾注,但事實上,這水是傾注了母親對我們的愛。
一個“傾注”的解讀,即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勺水帶給我們的快樂,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母親對孩子的無言的愛。
三是情感滲透點。再如《水》中的“笑”字,既是一個能輻射全文的重點詞語,又是一個德育滲透點。母親為什么要笑?笑的背后隱藏的是什么?母親的兩次“笑”,是她在惡劣環(huán)境中笑對人生的態(tài)度。
這些“點”,有的教材已通過各種途徑加以提示,但更多的卻必須依靠執(zhí)教者自己去尋找。這就要求教者苦練內(nèi)功,獨具一雙洞察秋毫、明辨真?zhèn)蔚幕垩?,能在課文中披沙揀金,使“點”定得準、定得巧。定點穿線帶面可以四兩撥千斤,使教學過程中的亮點頻出,如同鏈上的珍珠,光彩照人,賞心悅目。
二、不拘一格穿“線”
這里所說的“線”,也就是能夠貫穿所有“點”的綱,可以是題眼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線索或其他能夠牽動、輻射全文的關鍵詞句、片段,它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領”,是登堂入室領悟課文的“樞紐”和“鑰匙”。
如特級教師周益民老師在教《半截蠟燭》時,只選取了一個對話為問題:到底是誰挽救了情報站?一石激起千層浪,潛隱的兩種觀點被有效激活,引發(fā)了認知沖突。學生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不斷跟文本“親密接觸”,使得教學逐步深入地開展下去。
師:絕密情報終于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脫口而出)是小女兒杰奎琳。
師:有不同的觀點嗎?
(學生開始沉思)
生:我認為杰克也有功勞。
生:還有母親呢。
師: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杰奎琳,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杰克、母親也功不可沒。同學們,要說服對方,就必須有充分的根據(jù)。請大家快速讀相關部分,尋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后,再仔細琢磨。同學間也可以商量商量。(學生讀書、思考、討論)
生1:我認為最后的成功應該是全家人的貢獻。你想,兒子杰克在當時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樣“從容”,不就會引起敵人的懷疑嗎?
生2:還有媽媽呢。她也是表現(xiàn)得那樣鎮(zhèn)定,一開始是“輕輕”把蠟燭吹滅。
生3:還有,一開始媽媽從廚房取出了一盞油燈,這樣,后面小女兒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蠟燭。
生4:我覺得還有一點不可忽視。課文最后說小女兒正當“踏上最后一級臺階時,蠟燭熄滅了”,多危險呀!那么是誰贏得了這一點時間呢?是媽媽。她在一開始就試圖用油燈替換蠟燭,輕輕吹熄了蠟燭。
師:大家前后聯(lián)系起來思考,非常好。我覺得我們還可以想得更遠一點。
生:兩個孩子都還小,在敵人面前為什么能這樣鎮(zhèn)靜呢?我想,那是在母親長期的影響形成的性格。
生:再說,把情報藏在蠟燭里這個絕妙的主意本來就是母親想出來的。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沒有最后杰奎琳的靈活應變,后果不還是不堪設想嗎?能不能用一個恰當?shù)恼f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為保住情報站做出了貢獻,小女兒杰奎琳起了關鍵作用。
生:情報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的結(jié)果,小女兒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獨到的領悟和見解,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智慧,獨辟蹊徑,使課堂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
我們說沒有主線的課堂,形散神散,教學點線密集散亂,剪不斷理還亂。教學主線是“綱”,提綱能目張。教學主線是“鹵水”,疏散的豆腐一點便能驟然凝結(jié)。教學主線是“領”,挈領能一頓。教學主線是“藤”,順藤能摸瓜。所以教學主線的確立至關重要,如同人的骨架必不可少。
3.有所側(cè)重選“面”。這里的“面”是指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兩面性”?!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對具體教材的處理還是在這兩者間左右搖擺。如何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辨證統(tǒng)一平衡的支點?這就必須正本清源,教師在備課時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準確地把握住教材中最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地方,根據(jù)不同的教材來取舍,人文方面特別突出,有很大教育作用,就得比較側(cè)重這方面的學習。
我們來看一個《孔子游春》教學片斷:
師:(出示:水好像有德行,它奔流不息,師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水好像有情義,它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水好像有志向,它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水好像善施教化,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由此看來,水師真君子啊?。└n文對照著讀一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課文中孔子論水的品性時,是先講水的某種形態(tài),再總結(jié)出它具有的品性,且四句話都是這樣。
師:孔子為什么不先說出水的品性?請再一次仔細讀文。
生: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它這樣說是想讓弟子們有思考的時間。
生:孔子的做法就像老師您平時給我們上課一樣,不急著把結(jié)論告訴我們。
師:現(xiàn)在你們知道孔子為何遇水必觀了嗎?
生:孔子通過觀水的特點,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生:在孔子的眼中水具備了所有君子的美德。
生:老師,我知道孔子為什么選擇泗水河畔去游玩而不去別的地方了。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設計的一節(jié)課。
生:孔子是想教育弟子們做人也要做“水”那樣的真君子。
生:孔子對弟子的教育不是直接告訴,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真不愧是大教育家。
師:同學們真的體會到了孔子教育的精妙,說得太精彩了!孔子帶弟子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泗水河畔,讓一花一草含情,讓一樹一木開口,讓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書教育學生??鬃友普T,充滿智慧。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八自然段。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其“人文性”與“工具性”是統(tǒng)一的,如果割裂開來,“先實現(xiàn)工具性目標,后補充人文性內(nèi)容”或“先突出人文性感悟,再加強工具性學習”,找不到二者結(jié)合點,就會產(chǎn)生“文道”脫節(jié),把課上得支離破碎、不成系統(tǒng)。不論是片段還是全文,都得從整體出發(fā),在分析語言形式時,就要從中提取出所潛藏的思想情感;在感悟文章思想感情時,品評其語言形式。這樣的語文教學才可能達到文道雙馨、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老師對同一篇文章的“點”“線”“面”的剖析會有不同的看法,同一老師隨著理解的深入也會有不同的把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使教材處理別出心裁,常教常新,執(zhí)教者必須精研課文,浸淫其中,精致入微,沿著思考的階梯,走入教材的體系和編者的意圖,走進文章的生命和作者的心靈,走進學生的心靈、思想和情感,從而使教材的處理煥發(fā)光彩,讓我們的課堂簡約而不簡單,豐滿而不蕪雜,彰顯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