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摘要:在認定死者的名譽權是否被侵害時,既不能以死者近親屬的感覺為準,也不能以行為人的觀念為依據,應以客觀標準為準即應根據當時的社會觀念看是否毀損對某人的社會評價。
關鍵詞:死者 名譽權 侵權行為 依據
中圖分類號:D9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7-
一、死者享有名譽權的理論依據
死者享有名譽權的理論依據通常所說的死者名譽是指人們對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質、生活作風、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社會評價。人死后其肉體和精神歸于消滅。但死者生前的行為和表現,并未因其死亡而消失。死者生前表現仍然可以作為人們的評價對象,因此死者的名譽應受法律保護。此依據在于名譽具有約束人們的行為作用,如果公民死后,名譽得不到保護,名譽作為一種社會評價,作為一道德標準,就會失去約束作用。同時依法保護死者的名譽也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對死者的社會價值的肯定,往往是通過他人的社會評價所來實現的,這種評價如何與社會利益有著密切聯(lián)系。
二、保護死者名譽權的法律依據
傳統(tǒng)民法認為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其享有民事權利的前提,自然人死亡后權利能力喪失不再享有名譽權,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的需要,傳統(tǒng)的民法理論已無法適應心理活動實踐的發(fā)展。
目前在我國民事審判業(yè)務中已確立了死者的名譽權予以法律保護的觀點,如天津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陳秀琴訴魏錫林、《今晚報》社侵害名譽權糾紛案,就是我國法院保護死者名譽權的首次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有關保護死亡人名譽權的司法解釋就是根據該案的情況而作出的。其后,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8月7日)進一步明確,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又將以往僅就死者名譽權的延伸保護擴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榮譽、隱私以及死者的遺體、遺骨等方面。由此可見,對死者的名譽權乃至姓名、肖像、榮譽、隱私等人格、身份權的保護,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
三、保護死者名譽權應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存在侵權行為人侵害死者名譽權的行為。根據最高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guī)定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因此認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應當確定行為人是否實施了侮辱、誹謗行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通常表現為積極的作為,消極的不作為,只有在法律賦予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負有保護他人名譽權的積極作為義務時,如其未盡積極作為的義務才可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如新聞單位發(fā)表稿件,因審查不周而對稿件沒有核實,以致不實稿件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多數表現為陳述有關他人名譽的事實。陳述的事實不實當然可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陳述的事實屬實是否構成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對此各國立法不一。筆者認為,被告證明自己言詞是真實的,就可以免除侵害名譽權的責任。但陳述的真實事實,客觀上有損他人名譽,陳述的內容為法律所禁止,也可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這種場合大多發(fā)生在名譽權與隱私權的竟合。
第二,死者確有名譽被損害的結果。行為人實施侵害死者名譽權的行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通常使死者的名譽遭受損害,這種損害后果首先表現為直接的名譽毀損的不良結果,在某些情況下,死者的名譽受損,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現的形態(tài),如死者受到世人指責、嘲笑、怨恨,親朋好友對死者產生恥辱感等。在認定死者的名譽權是否被侵害時,既不能以死者近親屬的感覺為準,也不能以行為人的觀念為依據,應以客觀標準為準即應根據當時的社會觀念看是否毀損對某人的社會評價,在行為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以后,如何確定公眾對死者的社會評價已經降低的標準,則是認定侵害名譽權的關鍵問題,一般認為這一標準,就是行為人侵害死者名譽權的行為為第三人所知悉,如果行為不被死者之外的人知悉,就不能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如果行為人針對死者實施侮辱誹謗行為時,雖有其他人在場,但他人不了解行為的內容也不構成名譽毀損。至于因侵害死者名譽權引起的間接損失不是構成侵害名譽權的決定因素。
第三,行為人的行為指向死者。無論是侮辱、誹謗,還是其它行為,要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行為必須具有名譽權的特定侵害對象,也就是說實施名譽權的侵害行為必須指向死者,才能構成對死者名譽權的侵害,這里的指向并不限于指名道姓的侮辱、誹謗死者。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的行為使社會一般人可認為指向死者,盡管行為人未指名道姓也可認定指向死者。如果行為人的言詞是含糊的,應根據什么標準來確定指向特定人。筆者認為應根據主客觀相結合的標準來判斷行為人的言語是否指向特定人。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指向死者時,因其主觀上無過錯,比如行為人與死者生前互不相識,無法意識到死者的存在,此時,行為人的言語就不會有特定的指向。但是如果行為人知道死者的形象、語言、行為特征。且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損死者的名譽,而仍然實施侵害行為,就可以認定行為人的行為指向特定的對象。
第四,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這里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重大過失,一旦行為人實施了侮辱、誹謗行為,不具有正當的抗辯事由,則應當認定其具有過錯。在已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時,認定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和過失狀態(tài)也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