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劍門古蜀道是縱貫古代中國西部南北走向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它把中原與西南各民族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tǒng)一大團結的偉大紐帶,在中華文明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文化線路為視角,在充分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透視劍門蜀道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對劍門蜀道的遺產(chǎn)價值進行初步的評估,并對其保護提出初步建議。
關鍵詞:劍門蜀道;文化線路;價值評估;保護
Abstract:The ancient Sichuan Road at Jianmen Pass is a channel for the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running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in the western part of ancient China. It connects the Central Plane an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s and becomes a great link promoting the great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ivilization of China, it is of profound influ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oute and on the basis of sufficient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Sichuan Road at Jianmen Pass; in addition, it carries out primary evaluation to the value of the heritage of Sichuan Road at Jianmen Pass and puts forward primary suggestions on its protection.
Key words:Sichuan Road at Jianmen;cultural route;evaluation;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09)12-18(7)
作者簡介:付文軍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員復旦大學文化遺產(chǎn)管理博士生
第三節(jié)世界交通與郵驛文化的代表作
1994年西班牙·馬德里專家會議,在《作為我們文化遺產(chǎn)一部分的線路》中指出:文化線路的價值基于文化線路空間的特征,時間的特征,文化特征,角色與功能。
空間的特征:線路的長度與多樣性反映了線路維系交流的重要性和聯(lián)系的多樣性。
時間的特征:用了多久以及頻率;被用來確立跨越時間的習慣;留給人類的印記。
文化特征:跨越文化的各個方面,如聯(lián)系遙遠的種族或文化群落,并通過交流促進共同的進步。
角色與功能:用于交流精神產(chǎn)品或是經(jīng)濟產(chǎn)品,如食品貿(mào)易,礦物,人造產(chǎn)品等。
一、劍門蜀道的空間特征
劍門古蜀道,是蜀道之南劍門關一帶的古道,因穿越天險劍門,故名“劍門古蜀道”。蜀道沿途多作棧閣,分南北兩段,以陜西寧強(古寧羌)七盤嶺為南北地理上的分界,因此北段稱北棧,又名秦棧;劍門古蜀道在蜀道之南,蜀北境內(nèi),所以稱南棧、又名蜀棧,三國蜀漢時稱“劍閣道”(劍門,時稱劍閣),是秦漢以來自關中入蜀的官驛大道。
劍門古蜀道現(xiàn)遺留北至古昭化城,經(jīng)劍門關,南至梓潼縣(綿陽市)演武鎮(zhèn),全長300余里。此段尚保持驛道原風貌,青石板鋪道;石板路面寬5尺或6尺,周、秦以來自然生態(tài)交通設施行道樹古柏遺株8626株(劍閣縣境7886余株),最大古柏胸徑2.8米,胸圍8.79米,樹齡大約為3200余年,屬商末周初遺株。其間遺存古橋劍溪橋、石埡橋、清涼橋和武功橋四座,以及護險砭(攔馬墻)、門檻石等交通道路設施。
史載明正德十三年,劍州知州李璧大規(guī)模修治此道,北自昭化南入梓潼,以石砌路300余里。今劍門古蜀道尚保持明正德以來的石板道風貌。
二、劍門蜀道的時間特征
(一)劍門古蜀道的歷史沿革
1.西周國野之道
西周時期為京都鎬京通往古蜀侯國的國野之道,設置候館、路室等交通設施。
2.戰(zhàn)國棧道
秦惠文王(蜀開明王)時,修筑了棧道(一般認為此棧道修筑于秦伐蜀的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后,為秦國通往漢中郡和蜀郡的交通要道?!妒酚洝?“棧道千里,通于蜀漢?!?蜀漢,指秦國所置蜀郡和漢中郡,并非三國史上的蜀漢)沿途多作棧閣,故名金牛棧道。置交通設施郵鋪。
3.秦馳道
秦時為秦京都鎬京(陜西西安西南)通往成都的必經(jīng)官道,稱馳道。
4.西漢京都官道:
西漢時,為西漢京都長安通往成都的必經(jīng)官道。
5.東漢官道
東漢仍為關中入蜀的官道,秦漢時此道屢有修治。置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等交通設施。
6.三國棧閣道
三國時期,為蜀都成都通往漢中而入關中的交通要道。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委派尚書令費修筑了劍閣至朝天峽漫天嶺的棧道300里,棧閣500間(《禪林仙觀·道途次舍碑記》)。交通設施驛亭承襲前代。
7.兩晉南北朝、隋驛道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為長安入蜀成都的驛道。
8.唐代京都七道之一
此道為京都長安通往全國的七條驛道之一,三十里置一館驛。
9.宋、元、明、清驛道:
此為西安入蜀的驛道,二十里置一郵鋪,六十里置一驛。道路多次修治。
① 明正德十三年,劍州知州李璧大規(guī)模修治此道,北自昭化,南入梓潼,以石砌路300余里。今劍門古蜀道尚保持明正德以來的石板道風貌。
② 明末清初,此道因戰(zhàn)亂而阻塞,改行廣元繞道蒼溪,經(jīng)閬中、鹽亭,入潼川,至廣漢以達成都。
③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爾圖“刊木伐石,搭橋造船”,復通此道。
④ 清嘉慶初年,修治了自七盤關、經(jīng)朝天峽入劍閣之道400里。
10.“民國”民間通道
民國二十五年(1935年),修筑了川陜公路,劍門古蜀道退出歷史舞臺,但在民間使用至今。
(二)劍門古蜀道交通設施行道樹奇觀“翠云廊”的歷史沿革
蜀道形成后,道旁自然生長的古柏被保護下來與歷代栽植而形成行道樹奇觀,清代劍州知州喬缽將之取名“翠云廊”。其歷史沿革如下:
1.西周前后,此道兩旁自然生長的柏木,被自然保護下來,成為樹齡最大的遺株。
2.秦代,此道為馳道,即帝國公路。朝廷詔令天下于馳道兩旁隔三丈遠植樹一棵,此道栽植行道樹從此開始。
3.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巴西太守張飛鎮(zhèn)守閬中,在此道“植樹表道”,人稱“張飛柏”,“漢柏”。
4.東晉元帝時(557年),在此道大量倡導栽植松柏,尚書郎郭璞作《種松記》(古人常松柏混名),并勒石樹碑于武連驛道旁。穆帝永和年也于此道倡植松木。晉代遺株,人稱“晉柏”。
5.北周閔帝元年,詔令在全國官道“植樹表道”(《后周書》)。此道為北周京都長安入蜀的官驛大道,這時倡導栽植了大量樹木。
6.唐宋時期,數(shù)次于此道栽植柏木,規(guī)模大的有三次:一是唐天寶年間,二是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宋會要輯稿》),三是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蜀典》)。
7.元代忽必烈時,在此道兩旁大規(guī)模種植高大樹木。
8.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璧倡導栽植柏樹十萬株,行道樹古柏在歷史上定型。
9.清代有零星補植。
劍門古蜀道交通設施行道樹自明清時形成通例禁條,“官民相禁剪伐”,編號保護,州(縣)官卸職,清數(shù)點交,形成慣例。1988年公布為劍閣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朝天峽古棧道被公布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古蜀道石板路面、古橋、行道樹古柏、護險砭(攔馬墻)、門檻石、古石刻、古棧道遺址、環(huán)境等得到有效保護。
三、劍門蜀道的文化特征:以世界遺產(chǎn)的標準為背景依據(jù)
第四節(jié)利用與制度創(chuàng)新
一、劍門蜀道是亟待保護的文化線路
劍門蜀道保護所存在的具體問題:
1.道路結構部分受損,道路隔斷,道路風貌損害嚴重,路線不明晰。108國道的修建破壞了很大部分的蜀道故道。歷年來新修的村級公路破壞了故道的石板路面和沿途風貌。蜀道不再作為官道后,村民修路蓋房取石,石板路面破壞嚴重,沒有破壞的石板路則因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掩蓋了部分道路的原貌 。
2.道路底層土壤流失,保存狀態(tài)堪憂。因石板路面被破壞,導致道路底層土壤流失,加之村民墾殖土地,自然雨水沖刷,導致土壤流失嚴重。
3.行道樹保留完好。因歷代政府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立法保護古樹,行道樹保留尚好。
4.驛道設施(驛鋪驛站)基本無存,驛道古橋亟待修固。唯一幸存驛鋪建筑高店鋪陳舊殘破,標志不明。其他驛鋪如籌筆驛、嘉陵驛(水驛)、望喜驛、劍門驛、漢陽鋪、抄手鋪、涼山鋪、柳池溝驛、武連縣驛、上亭驛、送險亭和演武鋪只有遺址地點。驛道古橋劍溪橋、石埡橋、清涼橋和武功橋,亟待修固。護險砭(攔馬墻)、門檻石等為驛道交通道路設施,保護狀態(tài)不好的地段道路設施基本不存。
5.驛道節(jié)點城鎮(zhèn)關口歷史風貌破壞嚴重。朝天關、飛仙關、葭萌關(亦名天雄關)劍門關等四處古關遺址,只有天雄關還保留部分建筑物,劍門關是現(xiàn)代修建,既不在原址,修建時又不當?shù)厥褂昧舜罅楷F(xiàn)代材料,完全是假古董。只有昭化古鎮(zhèn)基本完整,普安鎮(zhèn)(劍閣古縣城)保留部分門樓城墻。
6.驛道沿途關聯(lián)遺存遺跡:千佛崖、皇澤寺、觀音巖、鶴鳴山摩崖道教造像及石刻、覺苑寺、七曲山大廟等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還算完好,但也面臨山體滑坡、水土流失、風化以及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破壞。
7.文化線路交流而產(chǎn)生的各要素孤立零散,沒有有機的整合。且非物質遺產(chǎn)后繼乏人,情況堪憂。
8.蜀道文化形象單薄。蜀道文化旅游設施相對缺乏,飲食文化如劍門豆腐沒有最大化發(fā)揮品牌效應,且對劍門關風景區(qū)造成一定的污染。
9.蜀道對區(qū)域甚至全國在音樂、文學、建筑、美術、書法、科學技術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質方面的影響力不夠,從而導致對蜀道文化線路的歷史功能研究不足。
二、劍門蜀道文化線路保護區(qū)提出的意義
1.有利于整合蜀道各種類型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如道路,行道樹,關樓,古鎮(zhèn),橋梁,古遺址,佛教石刻造像等。
2.有利于整合蜀道的物質遺產(chǎn)與非物質遺產(chǎn)。
3.有利于整合蜀道文化遺產(chǎn)與自然遺產(chǎn),如翠云廊自然保護區(qū)。
4.有利于整合蜀道現(xiàn)有旅游資源,如劍門關風景區(qū),翠云廊風景區(qū)。
三、對劍門蜀道文化線路保護區(qū)的設想
1.原有文物保護單位的模式及弊病
2006年,劍門古蜀道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按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制辦法》規(guī)定,劃定了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范圍:沿蜀道50米范圍
建設控制地帶:沿蜀道100米范圍
(1)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模式?jīng)]有將文化線路和其周邊環(huán)境(setting)有機聯(lián)系起來。
如以劍門關為界,以北蜀道沿山修筑,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姜維據(jù)此為根據(jù)地,使10萬大軍不得過。自昭化天雄關、云臺山、劍門關樓構成了易守難攻的軍事防御帶,因此此段道路的保護范圍應當包括蜀道所在的山體山勢。而劍門關以南,地勢平坦,道路也較少曲折,無險可守,故保護范圍相對較小。
(2)整齊劃一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沒有考慮到不同地段文物遺存的分布狀況。
劍門關樓附近至劍溪橋,文物古跡與戰(zhàn)爭遺址較多,其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應適當拓寬。朝天區(qū)至昭化一帶古蜀道路面基本無存,保護范圍與建控地帶遞減。
(3)整齊劃一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沒有考慮到不同文化地段的文化重要性。
一般的道路與節(jié)點城鎮(zhèn)因其文化重要性的不同,其保護范圍應當有所區(qū)別,如劍門關樓,雄扼蜀道,與大小劍山的山勢共同構成了劍門天下險的形體特征,并形成了劍門關的文化特征。又如皇澤寺與千佛崖,作為古蜀道的重要節(jié)點以及風景名勝,歷代地方志均有記載,二者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劍門蜀道文化線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保護范圍應當與蜀道文化線路的保護范圍統(tǒng)一規(guī)劃。
2.保護模式:分級保護
劍閣蜀道的核心范圍:北起朝天區(qū),南抵梓潼,綿延300公里的蜀道路段、沿路古跡、節(jié)點城鎮(zhèn)等。
一級保護區(qū):蜀道兩側50米—100米范圍內(nèi)區(qū)域,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筑控制地帶。
二級保護區(qū):梓潼七曲山大廟至廣元朝天區(qū)之間蜀道經(jīng)過的區(qū)域:包括四川翠云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29772.0公頃 )、翠云廊風景區(qū)、劍門關風景區(qū)(景區(qū)面積142平方公里)、女皇文化園、千佛崖風景區(qū)、朝天峽風景區(qū)等。
根據(jù)現(xiàn)有遺產(chǎn)資源的分布狀況,將劍門古蜀道分為五大片區(qū):
(1)梓潼普安片區(qū):七曲山大廟至普安鎮(zhèn)
主要包括七曲山風景區(qū),翠云廊自然保護區(qū)梓潼片區(qū)和劍閣片區(qū)梓潼至普安段,主要節(jié)點為七曲山大廟,覺苑寺,普安古縣城城樓等。
(2)翠云廊風景區(qū):普安鎮(zhèn)至劍門關
包括石洞溝風景區(qū)、攔馬墻風景區(qū)等,主要節(jié)點包括翠云廊段古蜀道與古柏,石洞溝古蜀道古柏、攔馬墻。
(3)劍門關風景區(qū):劍門關樓至劍溪橋
包括大小劍山風景區(qū),梁山風景區(qū),關前區(qū)等。主要節(jié)點包括劍門關樓(重建),劍門關鎮(zhèn),鐘會故壘,劍溪橋等。
(4)昭化云臺山片區(qū):昭化古鎮(zhèn)至劍溪橋
主要以云臺山風景區(qū)為主,節(jié)點包括昭化古城,天雄關,高店鋪,志公寺等。
(5)皇澤寺朝天峽片區(qū):皇澤寺至朝天峽
包括女皇文化園,千佛崖景區(qū),朝天峽景區(qū),主要節(jié)點包括皇澤寺,千佛崖,朝天峽棧道。
四、蜀道文化線路保護區(qū)的保護模式
用環(huán)境(Setting)代替緩沖區(qū),用整體保護代替?zhèn)€別單體保護,用統(tǒng)一管理代替分散管理;用統(tǒng)一遺產(chǎn)線路詮釋模式代替簡單景點介紹的解說模式。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