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凱 郭仕湛
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寫法靈活、個性鮮明、文情并茂和短小精悍的文學體裁。通常根據(jù)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為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其中記敘散文又分為四小類:記人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與狀物散文。華南師大陳妙云教授曾說:“評卷場上,議論文一統(tǒng)天下,千人一面,文章已沒了個性??忌恢劳评砼袛?滿腦子充斥著抽象的概念,導致封閉禁錮思維……抒情性散文稱之為‘美文,其構思及表現(xiàn)手法與詩歌有相通之處,不容易寫好……敘事性散文限定寫真人真事,忠于活生生的現(xiàn)實,我手寫我心,這有利于打破封閉狀態(tài),克服思維定勢,拓展寫作的運思及表現(xiàn)空間……”
如此看來,寫敘事性散文是個不錯的選擇,敘事散文以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為為順序,以敘述事件為主要內(nèi)容,強調(diào)通過對具體事件的記敘與描寫,來刻畫人物,抒發(fā)作者情感,表達作者思想。在具體的寫作中,考生如何做到有話可說,自由地吐露,既簡單又快樂?
一、寫自我真生活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惫蚀?有了真觀察、真體驗、真情感、真性情和真思考,真作文自然會水到渠成。
例如以“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為話題寫作文,有個學生用自己海邊散步的經(jīng)歷,演繹了“青于藍”話題。摘錄如下:
就到海邊走走,近看海水,透明無色;遠望海天,天水相連,像一塊巨大的青帳幕。岸邊的淺水處還可以看到骯臟的泥沙,但若遠離俯瞰,你看到的卻是無邊無際的藍、蔚藍,甚至比藍更藍的青了。也許我們可以這樣思考,近看無色或者淺藍,不是它本身的原因,而是由我們的距離決定的……莊子曰:“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那么海之蒼蒼,也就不是它的原色,而是觀者高企遠視的效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能望盡天涯,是因為站得高看得遠……超越于藍,超越自己,超越別人,原來第一要旨便是需要一種縱橫距離,一種寬廣的、開闊的胸懷,這才是“取之于藍,青于藍”的要義。
文章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再比如,有個學生把自己在酒吧喝酒的經(jīng)歷入文,再現(xiàn)了雞尾酒是如何從藍變青的過程,并由“酒”而感,寫到自己的感悟:酒從藍變青了,味道更為醇美了,神奇得讓人驚詫,但穿藍制服的我,能否變?yōu)椤扒嗲嘧玉啤?捫心自問,便匆匆離開那酒吧……這種寫真我生活的事,容易因事而發(fā),緣事抒情,從而打動閱卷老師。
二、用物象巧寄托
敘事性散文當然重在敘事,但它絕不能僅是原生態(tài)的生活實錄,文學畢竟不同于照相機。再說,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依附在具體的物象上,才能可觸、可見、可聞。因此敘事性散文也需要在記敘的基礎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與變化的具體狀態(tài)作精細的描繪。具體來說,先感知外在的空間,即通過視聽感官收集、攝取特定的物象;然后將思想蘊涵依附或寄托在所選物象之上,最后通過具體的描寫來演繹自己的故事。
例如以“晾曬心靈”為話題寫作文,有個學生選用了“太陽”這個特定物象來寄托情感,以下為摘錄片段:
開學后一段時間,朋友離別,球隊內(nèi)部不和,學業(yè)一蹶不振,心情灰暗,樹木凝結著霧霜,鳥兒也不再唱歌,仿佛一切都沉浸在陰冷潮濕中。
早上起來,突然,我想到畫畫……我心里構思了一幅夕陽西下的場景,枯藤老樹,無可謂不愁,無可謂不悲。調(diào)和好顏料,鼓起勇氣,抹上了一道亮紅的光輝,瞬間照亮了天空,云彩也跟著跳躍,圍上紅火的圍裙,光輝還在閃耀,照亮了大地,樹葉的霧水蒸發(fā)了,遠處一座大山呈現(xiàn)出一片綠意……天空越發(fā)地紅起來了,白云似乎已被點燃,天空火海一片。
我突然發(fā)現(xiàn),原本構思的夕陽,在我的畫板中,卻出現(xiàn)了一片生機勃勃日出的景象,接著,畫面忽而飛進幾只小鳥,停在樹梢上歌唱,花朵睡意松醒,扭卷著身體打開了花瓣,接著鳥兒唱出來的音符……日出的明亮代替了夕陽的暗淡,日出的鮮艷代替了夕陽的單調(diào),日出的生機代替了夕陽的死寂。山不再窮,水也不盡,在那柳暗花明之處,便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原本畫中的夕陽被我畫成了日出,這個美麗的失誤,卻給我昭示,原來夕陽與日出,僅一步之遙,因為我就在太陽底下……惠特曼說過:“我在庭院散步,還邀請了我的靈魂?!睕]錯,我在日出之際繪畫,太陽卻照亮了我那原本灰暗的心靈。
“晾曬心靈”本是一個寬泛的話題,而作者卻把它演繹成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大題小做),“我”灰暗潮濕的心情,通過“太陽”得以晾曬,思想得到升華。全文應景合情,描述繪聲繪色??梢?用物象巧寄托,借助故事抒情說理,不失為寫散文的明智選擇。
三、重線索妙行文
散文的優(yōu)勢就在它的自由隨意和極大的包容性,只要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有睿思,有喟嘆,有鋪陳,有感發(fā),皆可成為散文。但它卻能形散而神不散,這關鍵在于線索的精選與串連。
前幾年廣東高考有篇高分的敘事性散文《一棵樹的紀念》,運用了“一線串珠法”,使文章豐厚飽滿。摘錄如下:
一棵菩提樹扎根于佛教的土壤中……樹下坐著的不再是一位王子,而是慈悲救世的佛祖?!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蔽覀儗χ@一棵菩提樹紀念,樹卻消失了,只剩下般若智慧……
在破舊的項脊軒中,生長著一棵小樹。對著這樹的精靈,項脊軒的主人悄聲說道:“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矣,今已亭亭如蓋也?!睂錈o言的紀念,片片綠葉上都有妻子的倩影……這棵樹已經(jīng)被親手栽入文學的土地,引起后人的追憶……
在史鐵生的舊居,有著一棵合歡樹。這棵樹上充滿了史鐵生對他的母親的紀念。望著童年時的樹陰,史鐵生看到的不僅是他的不幸,更多的是對他母親的回憶。在這棵樹下,他的母親曾無數(shù)次走過,那搖晃不定的竟是母親的身影。紀念給了他力量,讓他在紙張上站立起來,成為疾步如飛的正常人,成為生活的強者。對一棵樹的紀念,史鐵生獲得了勇氣……
菩提樹下,佛祖悟道成佛,這一棵樹,是智慧之樹,值得紀念;枇杷樹旁,歸有光觀閣樓之興廢,感世事之變遷,悲人事之無常,這一棵樹,是黯然銷魂之樹,值得紀念;合歡樹下,史鐵生遙憶追思,睹樹思母,潸然淚下,更增強了成為強者的勇氣,這一棵樹,是命運新生之樹,值得紀念。作者以“樹”作為線索組合全篇,很好地體現(xiàn)了“感悟生命”這一厚重的主題。當然,除了事物線索,還有感情線索、人物線索、思緒線索、景物線索、行動線索等。
四、小“造境”大意蘊
寫作敘事性散文,很重要的一點是“造境”。也就是要善于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表象中,篩選出最適宜表達自己思想的生活素材,使其成為自身思想的最佳載體。這種“造境”的關鍵是遴選出富有鮮明特色的“切口”,以此灌注作者的主觀情感。
例如郭萍的散文《手心手背》,全文選取了“下跪”的“鏡頭”營造出了頗具心理震撼力的場景,并用母親的口頭禪“手心手背”(全文共出現(xiàn)7次)為切入點灌注了作者復雜的情感。
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母親高興了一陣子,然而昂貴的學費讓母親到處求爺爺、告奶奶,借遍了親戚朋友,可還差三千元……母親終于下了決心,向兩個哥哥求助……我拉起母親就往外走,可母親掙脫了我,一下子跪在了大嫂的面前,淚流滿面:“不要這樣!求求你,幫幫你弟弟吧!都是一家人,手心手背啊!”
……
再回到家鄉(xiāng)是為了大哥……嚴重的腎衰竭讓他一步步走向墳墓……大哥患病才僅僅一個月,母親的頭發(fā)再也找不到一根黑的,體重瘦了十多斤。聽說我要給大哥一個腎,她找到了醫(yī)生,決定將她的腎換給大哥……我堅決不同意,和母親搶著把自己的腎換給大哥。母親哭了:“手心手背,手心手背啊!”大嫂跪在母親的面前,痛哭流涕。母親拉起了她:“孩呀,一家人,都是娘的兒呀,手心手背!”
……
這兩段文字中,作者刪繁就簡,對原生態(tài)生活進行了提純與加工,從十幾年諸多瑣碎事中精心選擇出最能體現(xiàn)主旨意義的兩幅“下跪”場景,展現(xiàn)了自私與圣潔的交鋒,贊美了深沉偉大的母愛!在散文寫作中,無論是抒情還是說理,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情與理隱藏到寫景或敘事之中,使散文呈現(xiàn)含蓄蘊藉之美。
散文無非就是作者心靈上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子,我們可以觀察作者或抒發(fā)自己的喜怒哀樂,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敘事性散文相對于其他散文——亦是花姿態(tài),更是雪精神,所以寫敘事性散文是個不錯的選擇。
責任編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