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店屯村位于遼東半島中西部的復縣(今瓦房店市)。1947年,黃店屯村發(fā)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這年6月,共產(chǎn)黨打回來,村子“二次解放”了;第二是工作隊進村,發(fā)動大伙搞土改,“平分了土地”;第三則是,村里的大戶——老周家的戶主周春富死了。
家業(yè)
“老周家也是闖關東過來的?!?3歲的黃店屯農民閻振明說。具體哪年哪月從山東遷來的,周家后人也不明曉,周春富的玄外孫孟令驀推測,大概是在清初。
和東北其他地方一樣。復縣長期地廣人稀。清初召民墾荒,一些山東人來到這兒。其中周春富的先祖就是在這里定居下來,開荒、種地、生孩子,一戶人就這樣繁衍生息。
周家到了周春富這一輩,并不算富裕,按閻振明的說法,周春富“繼承了一些土地,但不多”。但在周春富看來,那些浮財不過是過眼云煙,只有土地才是結結實實的保障,地里出一家人的吃喝,予孫也能受益。
于是,這個勤儉、精明的農家子弟,開始一點點地攢錢、置地。他的勤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黃店屯,年長些與周春富有過接觸的老人都知道,“周春富這人無論吃的還是穿的,都很寒磣,褲腰帶都不舍得買,是用破布條搓的。”周春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摳門。一個流傳甚廣的細節(jié)是,“周家吃剩的粉條用筷子撈出來,放到蓋子上曬干了日后吃?!?/p>
在周家做過多年長工的主義幀回憶說,周春富“從不閑著”,伙計鍘草的時候他幫著續(xù)草,他續(xù)草鍘出的苞米秸長短勻齊,牲口愛吃。“有個特殊要求,無論是伙計還是兒女媳婦。干活時不準穿紅掛綠,怕粘灰就不能撒手干?!?/p>
“周家院子里是不能有雞糞的,孩子回家了就拿起小鏟子往院坑里拾掇。家里不養(yǎng)牛養(yǎng)騾馬,腳力快也干凈。我在他家要早起。他家人養(yǎng)成了習慣,冬天天沒亮點了火油燈,家里人做飯的做飯,喂牲口的喂牲口。人家都起來了,你伙計還能賴在被窩里嗎?”
在黃店屯,老周家的5個兒子也讓人羨慕,“家里人手多,大兒子干農活,二兒子管家,三兒子趕車,幾個兒子都有分工,個個勤快。腦子也靈,都能掙錢。”為了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太姥爺,孟令驀多年來尋訪了幾十個與周家有交往的人,據(jù)他介紹,周家“掙錢了就買地,地多了就雇長工,從三五個到七八個的時候都有。太姥爺和長工一樣干活,一大早就趕馬車出去,回來掛一胡子霜。”
長工王義幀對周春富買地的嗜好印象深刻:“老頭把家,就愿意買地。和人家在地頭說話,末了就問,你賣不賣啊?”
周春富憑借自己多年的努力,為周家積攢了一大份家業(yè)。1947年,也就是土改隊來到黃店屯的那一年這份家業(yè)包括240畝土地,還有“四大坊”——油坊、磨房、染坊、粉坊以及一個雜貨鋪。
批斗
1947年年底,當土改工作隊第二次進村的時候,周春富年逾花甲,和黃店屯的其他老人一樣,他夏天上身不愛穿衣服,后背曬得黑紫黑紫。如果沒什么意外,他也快像其他老人一樣,不用再自己下地,把土地徹底交給下一輩,自己含飴弄孫。
但周春富的命運卻在這一年發(fā)生了徹底改變。周春富費盡心思積攢起的家業(yè),最終成為致命的包袱。
1947年12月的某天,黃店屯的男女老少都被通知去村小學。“周春富被拎過來,貧下中農代表們控訴完畢之后,上去圍攻,打啊踢啊?!遍愓衩髦两襁€記得當年的場景。
“你踢了嗎?”閻振明一愣,沉默了兩秒鐘,臉扭向一旁,苦笑著說:“誰敢不踢啊,階級斗爭,階級一劃分那就是敵人。你不踢,不表態(tài),就說明階級立場有問題。”
60多年過后,當“階級斗爭”不再流行,周春富的苛刻似乎被逐漸淡忘,而他為人“厚道”的一面也慢慢被追憶起來。曾在周家打過短工的孔憲德說:“農忙的時候,就去幫忙,好吃好喝不說,你還得給我工錢,不給工錢誰給他干?一天的工錢還能買十斤米呢。你不好好待我,我就不給你干。”而孔憲德的哥哥在周家做過多年的長工,“一年掙8石糧食,養(yǎng)活全家?!崩祥L工王義幀則說:“都說老頭狠,那是對兒女狠,對伙計還行。沒說過我什么,我單薄,但會干。老頭說,會使鋤,能扛糧就行?!?/p>
但在1947年的大環(huán)境下,這樣帶有傳統(tǒng)鄉(xiāng)村溫情的話語是不可能得到表達的?!拔医?jīng)常昕父輩們回憶,唉,人家周家有那么壞嗎?但那個時候誰敢說他好?”1947年,趙桂春出生予黃店屯附近的黃堡屯。61年后,她坐在大連圖書館,看書,反思以前的事兒:“在暴力面前沒有人道,在血面前誰不恐懼?”
典型
周春富具體是怎樣死的,由于沒有正常的法律審判程序,已經(jīng)找不到檔案記載。村里的一些老人們說,周春富就是開批斗會時,被活活打死的。
在這樣的大風潮下,周春富的死,并算不得什么特別突出的事件。但讓周春富“揚名”的則是另外一件事情。周春富死后兩年,那個曾在周家放過豬的小孩,參加了解放軍,在行軍打仗的途中,開始動筆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撰寫長篇小說。
這個小孩,就是著名的“文盲作家”、“戰(zhàn)士作家”高玉寶。1955年4月20日,中國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單行本的自傳體小說《高玉寶》。高玉寶講述了一個小孩子在一家周姓地主家備受剝削,最后走上革命遭蹺的敵事。
小說的第九章,叫做《半夜雞叫》。在這個故事里,綽號“周扒皮”的地主,為了讓長工早起干活,半夜鉆進雞籠學雞叫,最后反被長工們戲弄?!陡哂駥殹吩趪鴥韧庥卸畮追N版本,僅漢文版印數(shù)就高達450多萬冊,并激改編為24種連環(huán)畫和12種文藝演唱形式及戲曲書籍,其中尤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64年拍攝的同名木偶片影響深遠。
黃店屯村的孔慶祥匾憶:“有一年我在去黑龍江的火車上,正好遇見高玉寶,我問,大舅,有半夜雞叫這回事嗎?他說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問題。然后又說,咱們這兒沒有,不代表全國其他地方就沒有?!?/p>
但真實與否已不重要,這個“周扒皮”的綽號,以及“半夜雞叫”的荒唐舉動,最終成為了中國千千萬萬地主的代各詞。
然而,是非善惡終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