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巷就在南京的秦淮河邊。
進烏衣巷,先看到一口井,看井口繩索留下的痕跡是有些年頭了。據文字的介紹,才知道除了這口井,烏衣巷里建筑已全部是近些年的修復,不僅王謝的府邸早已湮沒,連劉禹錫時候的百姓家也不是了,讓人空吟他給留下的這首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可尋的就是這些燕子了。燕子是候鳥年年歸,都戀著自己的舊巢。在民間,燕子尚德且吉祥,尋常人家是很看重燕子的。過去,燕子筑巢都選擇在一家的正房梁上,位置顯耀,視覺好,出入也方便。普通人家的房梁有一窩燕,一天到晚不時“啾啾”地叫,燕子的叫聲悅耳婉轉,很讓人受用,對這家庭就是一番無可替代的喜氣,對中國傳統(tǒng)式的家庭,諸多的禁忌里,燕子也是一種自由與快樂。
在我老家,每到燕子撫養(yǎng)雛燕的時候,人們都找一個笸籮懸掛在燕窩下,防止有不小心擠出巢的燕子被摔死。春天的時候,見到空中有燕子飛過,許多人便開始伸長了脖子盼,等自家的燕子歸來,直到房檐上的燕子銜來春泥,一顆心才真的安穩(wěn)了。誰家的新房,所有的家當都搬齊,但萬萬不可缺了一窩燕,也許住上一年半年,有燕子來,才算是一個安分的人家。
那時,劉禹錫到了烏衣巷,來瞻仰王謝的舊居,卻看到了一副破敗的景象,當年的深宅豪門,變成了尋常的百姓人家,只有燕子不知道人世滄桑,依然飛進飛出。其實,劉禹錫只看到了王謝豪門的衰微,卻忽略了這難得的民間吉祥。
詩中的王謝是六朝望族王氏、謝氏的并稱,后以“王謝”為高門世族。像王導、謝安,都做過西晉時候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朝廷要職,這樣的門庭的確夠高大。但王謝的門庭,絕不是后代人習慣認識上的豪門深深,還有主人身居高位的陰險狡詐。在史上,王謝不僅好德,而且好學,他們與書法都有淵源。王導是王羲之的叔父,擅長行草,后人說他的草書寫得既飽含凌凌風骨,又高雅而有韻致;既有武士的雄偉,又如戲魚般的靈活嬌曳。王羲之書法得以成名,與王導的指點是有關系的。另一個謝安,他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尤其行草書的知名度是僅次王羲之的。兩人如何從政且不說,就其藝術的造詣,均是真正的飽學之士。
說遠了,好像與燕子無關。其實也真的無關,燕子不識豪門,自古就在王謝的堂上筑巢,無論盛衰,是識的吉祥門第,道德人家。
(發(fā)稿編輯:宋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