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買的一張唱片讓人頗感興奮,那就是由TELARC公司出品、羅伯特·肖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和合唱團演唱的、德國現(xiàn)代作曲家欣德米特的《紫丁香安魂曲》。欣德米特的一些代表作,如交響曲《畫家馬蒂斯》、組曲《最尊貴的顯圣》、弦樂與鋼琴主題變奏曲《四種氣質(zhì)》及小提琴協(xié)奏曲等,早幾年就買到了唱片,但他的《紫丁香安魂曲》卻一直沒有看到。出生于1895年,而在1965年去世的欣德米特,是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從出道開始,欣德米特的作品便以“不守常規(guī)”而引人注目,其中有人叫好,也有人反對。1933年希特勒登臺執(zhí)政后,官方開始批評他的音樂,并禁演了他的一些作品(據(jù)說希特勒非常不喜歡他的作品,1929年他的一部諷刺歌劇《當日新聞》上演時,希特勒就因劇中的女高音角色邊洗澡邊唱歌而大為震驚)。然而,欣德米特卻不知退讓,以一種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來回應官方,結(jié)果是戈培爾在1936年下令禁演他的現(xiàn)有作品。當然,古今中外,類似這樣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這是在專制體制下堅持自己聲音的人的命運。欣德米特雖然是雅利安人,但他的妻子卻有一半的猶太血統(tǒng)。為避免進一步的政治迫害,欣德米特只好逃之夭夭。他先是移居端士,戰(zhàn)爭開始后又干1940年移居美國,并最終加入了美國國籍。
時代輕而易舉地就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同時或深或淺地在他的人生軌跡上刻下了道道印痕。對作曲家欣德米特來說,其中的一道印痕應該就是《紫丁香安魂曲》。安魂曲是羅馬天主教超度亡魂的彌撒,歌詞基本上是固定的,配樂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早期傳統(tǒng)的用于禮拜儀式的素歌發(fā)展到后來更合適音樂會演出的大編制交響樂形式。作為以“先鋒”和“前衛(wèi)”而聲名鵲起的作曲家,欣德米特的安魂曲自然不會拘泥于傳統(tǒng)。
欣德米特協(xié)作安魂曲的動機是因為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逝世。羅斯福是二戰(zhàn)反納粹斗爭中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幾位重要領導人之一,戰(zhàn)爭還未結(jié)束,他的去世給人們帶來的震驚和悲痛可想而知。欣德米特對羅斯??偨y(tǒng)一直崇敬有加,他決心寫一部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他很早以前就喜歡美國大詩人惠特曼的作品,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惠特曼的詩歌來譜寫音樂。1940年在美國定居后,他閱讀了大量的惠特曼作品,對詩人自由狂放、浪漫而充滿智慧的詩歌更加喜愛。這樣,當他準備為羅斯福寫一部作品時,很自然地想起了惠特曼一首作于1865年的詩歌——《當丁香花最近在庭院開放》。這首詩歌是惠特曼為紀念當年被刺的林肯總統(tǒng)而作的,詩中蘊含的象征意義使欣德米特感到震動。林肯總統(tǒng)于1865年南北戰(zhàn)爭勝利在望時遇刺身亡,而羅斯??偨y(tǒng)也在二戰(zhàn)最后階段因病去世?;萏芈倪@首詩無疑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欣德米特決定用此詩譜曲,以安魂曲的名義來紀念羅斯福。他于1946年1月開始作曲,3月完成初稿,4月完成配器總譜,作品完整的標題是:《當丁香花最近在庭院開放——為我們所愛戴的人所作的安魂曲》。作品于1946年5月在紐約首演,欣德米特親自指揮。
據(jù)說,惠特曼的這首詩很不好翻譯,繁復的意象和獨特的韻律都很難處理到位。但即便是這樣,僅是讀譯文,我們也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深沉和動人。作品從升C調(diào)持續(xù)音結(jié)構(gòu)的莊嚴主題開始,緩慢的節(jié)奏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送葬時靜默而哀傷的隊伍。沉緩的第二主題跟隨著第一主題,但情緒上似乎要明朗一些。這時,男中音開始唱出惠特曼的詩歌:“當丁香花最近在庭院開放,當夜空中巨大的星辰在西天早早墜落,我哀悼,我將在年年歲歲的春天哀悼……”而后合唱隊唱道:“啊,在西天墜落的巨大星辰!啊,夜的陰影,憂郁的淚光閃爍的夜!呵,巨星消逝了,那遮蔽星空的黑暗!啊,那抓住我的殘酷的手,我弱小無助的靈魂!”合唱隊在樂隊伴奏下的層層聲浪,把惠特曼痛徹心靈的歌詞推進到一個情緒的高點。
此后,合唱隊、男中音和次女高音又相繼唱出一些悲切動人的樂段,如合唱隊唱道:“靈柩穿過大街小巷,巨大的陰霾籠罩著大地,到處是卷起的旗幟,城市蒙上了黑紗。穿過夜空的挽歌,燭光暗淡的教堂和顫抖的管風琴,喪鐘不斷敲響……”男中音唱道:“啊,我怎樣為所愛戴的死者歌唱?為了那逝去的博大親切的靈魂,我該怎樣振作我的熱情?為了我所愛戴者的墳墓,我該送上哪種芬芳?”
不過,惠特曼在他的詩歌中抒發(fā)的不僅僅是悲傷和痛苦,還有對生命的頌贊,對大自然的周而復始和美好家園的歌唱:“看哪,這塊土地——她的肉體和靈魂,那尖塔如林的曼哈頓,閃光的潮汐和急行的航船,豐富多姿的廣袤土地,陽光下的北方和南方……看哪,輝煌的太陽如此安詳和崇高,深淺兩種紫色的清晨和僅可感覺的微風,輕盈溫柔的光芒,奇妙地擴展,沐浴萬物,包裹著人類和大地……”
于是我們看到,生與死的相互交織貫穿了這部作品的始終。與惠特曼不同,生活在20世紀的欣德米特對世界抱有灰暗的看法,這讓他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矛盾,憂心和痛苦,體現(xiàn)在后來的那段葬禮進行曲中,就是刺耳的和聲很無調(diào)性的技法。生與死的種種疑問顯然圍繞著欣德米特,百年前同樣殘酷的南北戰(zhàn)爭仿佛出現(xiàn)在他眼前,屠殺與嘶喊使他痛苦萬分,合唱隊唱道:“我好像在睡夢中看見千百面戰(zhàn)旗,我看著它們經(jīng)過戰(zhàn)斗的硝煙,為流彈洞穿,染上鮮血……”此時如似來自上天的某種召喚。在經(jīng)過一段精彩的間奏曲之后,作品就進入了終曲。男中音唱起了最后的詩行:“我從黑夜里找回那一切。那歌聲,灰褐色鳥兒奇妙的歌唱,像是我心靈發(fā)出的回響……”欣德米特在其中加上了原來沒有的一段:“我交付你一束有心形葉片的紫丁香,在盛開鮮花的庭院里,春天已經(jīng)到來。”最后,男中音、女高音和合唱隊一起高唱:“為了我衷心崇敬的死者,為了我畢生所見的最高尚最智慧的靈魂,在暮色里,在芬芳的杉樹和松樹林里,紫丁香、星星和小鳥,與我的靈魂之歌纏結(jié)在一起。”最后的這一段,樂隊和人聲交相輝映,氣勢宏大,感人至深。
西方古典音樂跟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宗教性作品從來就是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的一個方面,安魂彌撒更被作曲家所重視,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大大小小的作曲家,不少人都作有安魂曲。而其中有些作曲家的安魂曲,就是他們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如莫扎特那首跟他悲涼的命運相關(guān)而又生發(fā)出一個戲劇性故事的安魂曲,如勃拉姆斯的《德語安魂曲》,還有柏遼茲、威爾弟、福雷等人的安魂曲:而在現(xiàn)代著名的作曲家中,欣德米特、布里頓等人的安魂曲也是他們的重要作品。甚至連寫了賣座率極高的《貓》、《歌劇院魅影》、《奧薇塔》等通俗音樂劇而名利雙收的當代作家安德魯·韋伯,也創(chuàng)作了一部得到專家和嚴肅音樂聽眾很高評價的安魂曲。安德魯一韋伯說,這是為了紀念他母親而創(chuàng)作的,是他的心聲。
縱觀幾百年來眾多安魂曲的創(chuàng)作,雖說都是為了紀念、追思某個或某些故去的人,超度亡魂,但更深層的動機,我想還是為了撫慰還活著的人的虛弱的內(nèi)心,說透一些,其實就是作曲家在撫慰自己。人類總是害怕死亡的,生與死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結(jié)。生命不論是由于什么原因和以什么方式逝去,總會讓還活著的人或多或少地感到某種悲哀。當我聽著一部安魂曲的時候,總會想到這又是一次永無盡頭的關(guān)于生與死的討論,人與神的對話,活人與死者的對話。但結(jié)果又是什么呢?在這種難以了結(jié)的困擾了人們千百年的對話中,種種復雜的心緒和感嘆又會讓人覺出其中的無數(shù)動人之處。這種對話越是深入,就越是讓人感動,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
從巴洛克時期到當代的安魂曲,我已搜集到了幾十位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有三六九等,安魂曲也有著名的或者名不見經(jīng)傳的。當然,這次得到的欣德米特的安魂曲,無疑是大作曲家的大作品。關(guān)于TELARC公司錄制的這個版本,《企鵝唱片指南》的評價是:“這是欣德米特最優(yōu)秀最感人至深的作品。羅伯特·肖的演繹感情強烈,色彩變化細膩豐富。合唱隊和兩位獨唱家都很出色。樂隊演奏厚重精妙。輝煌的錄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