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凈灘”行動發(fā)現(xiàn)的事實讓人驚心。海水的污染物中,有五分之四來自海岸。人類釋放的垃圾,正在將海洋變成一個垃圾場,并最終將危害傳導回人類自身。
灘涂、消浪石、護堤石、防波堤——東海的海浪,經過一層一層的屏障、一層一層的減速,才能奔向堤岸。潮頭退去時,來自大洋的垃圾,被留在護堤石和消浪石的縫隙間。海灘,由此成為一個海洋垃圾的展覽館。
人們從幾十公里外的市區(qū)趕來,手持編織袋,巡行在這一層層的屏障之間,將垃圾收集起來。2008年10月,上海的第三次“凈灘”行動在南匯海灘舉行。
“凈灘”,是國際海灘清潔運動的一個中文簡稱。在上海,這項行動始于2007年9月16日。它的內容和意圖絕非僅限于“到海邊去撿垃圾”,在特定工作面范圍內收集到的垃圾,要經過分類、稱量、統(tǒng)計、登記,最終成為研究和觀察海洋污染的一個視角,以數(shù)據(jù)向社會揭示海洋污染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
塑料包裝袋、漁具、建筑材料,甚至燈泡、牙刷、鞋子、電路板,都曾出現(xiàn)在淤泥或者消浪石的縫隙中。藏污納垢的海浪,將海灘變成海洋環(huán)境的一個透視鏡。
“鬼網”與垃圾食品
2007年,凈灘志愿者唐小昭最后一個從灘涂上返回。75分鐘的凈灘時間,她竟然發(fā)現(xiàn)了10雙鞋子。而在2008年10月的活動中,凈灘者們收集到了各種短褲、燈泡和湯匙。
廣闊的海洋里漂浮著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令人輕松。
海洋,是人類垃圾處理的主要歸宿地。在北太平洋亞熱帶海域,甚至已經形成一個面積相當于得克薩斯州的“海洋垃圾帶”(見本刊2008年6月《重構世界的塑料》)。
在廣闊的海面上和海面下,廢棄塑料纏繞船只螺旋槳,塑料瓶損壞船身和機器、引起事故和停駛,帶來損失與危險因素;沿海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和營養(yǎng)鹽,可引起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急劇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海水中氧氣含量減少會使魚、貝類等生物大量死亡。
廢棄魚網是海洋中最大的“死亡陷阱”,有的長達幾英里之巨,被漁民們稱為“鬼網”。每年都有數(shù)千只海豹、海獅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在其中被纏住和淹死。而各種塑料垃圾,已經成為海洋中的魔鬼殺手。它們漂浮在海洋中,最直接的一個影響是:被海洋生物誤食。曾經有人發(fā)現(xiàn)一只海龜?shù)母亻T有白色物品,很奇怪,拉出來發(fā)現(xiàn)是只白色塑料袋,接著又有一個,就這樣,一共拉出了4個。
海龜特別喜歡吃酷似水母的塑料袋;海鳥則偏愛舊打火機和牙刷,因為它們的形狀很像小魚,可是當它們想將這些東西吐出來返哺幼鳥時,弱小的幼鳥往往被噎死。塑料制品在動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誤食后會引起胃部不適、行動異常、生育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海洋生物喜歡附著在塑料容器和打火機等人造垃圾上到處漂浮,成為南極洲、塞舌爾、馬達加斯加和一些擁有地方性物種的地區(qū)入侵者,嚴重威脅著當?shù)氐纳鷳B(tài)平衡。
縱觀世界各大洋面,垃圾侵蝕的現(xiàn)狀令人難以樂觀。2005年9月,超過45萬名志愿者在全球74個國家展開了一次海灘垃圾清理活動,為期一日的活動就在長約2.9萬公里的海岸線和水道中清理出約3700噸垃圾,回收的620萬件垃圾中,香煙(煙頭)就有160萬支。
美國海洋保護協(xié)會2006年9月~10月在日本、美國和新西蘭等68個國家的海岸開展清掃行動,回收了800萬件垃圾,重達3000噸。其中包括190萬個煙蒂、77萬個食品包裝和食品容器、70萬個各種蓋子和69萬個塑料袋等。
令全世界人向往的度假游泳圣地地中海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臟的海域。由綠色和平組織和西班牙世界海洋研究聯(lián)合作出的一項調查顯示,地中海每立方米水中包含有33種垃圾。地中海不折不扣地成了一個“海洋垃圾場”。
海水的污染物中,有五分之四來自海岸。人類釋放的垃圾,正在改變著海洋,并最終將危害傳導回人類自身。
鳥類“加油站”的危機
2008年8月,愛鳥人士在閩江河口發(fā)現(xiàn)一只黑嘴端鳳頭燕鷗,這種瀕臨絕種的鳥被稱為“神話之鳥”,目前全世界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少于50只。然而這只小鳥的嘴被一只塑料瓶蓋卡住,只能半張著。愛鳥人士施救失敗,小鳥飛走了,如果塑料瓶蓋一直卡住它的嘴,小鳥有可能就這樣餓死(見本刊2008年9月《生命樹》)。
這并非極端個案。上海所處的長江口區(qū)域,在生態(tài)上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全球8條最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有3條經過中國——鶴類路線,雁鴨類路線、東亞-澳大利亞鸻鷸類路線。
其中,亞-澳路線上每年有60種總數(shù)500萬只以上鸻鷸類經過上海地區(qū),上海距其南端澳大利亞和北端西伯利亞差不多都是5000公里,正好是中點。
這個“中點”意味著最重要的“加油站”:這些長途跋涉的候鳥,只有在這里儲備足夠的能量,才能完成后半段的飛行,并且在到達目的地之后,順利地繁殖后代。
位于崇明島的東灘,是這個“加油站”的腹心區(qū)域,目前是重要的鳥類保護區(qū)。
志愿者們進行凈灘活動的南匯海灘,是另一塊重要的灘涂濕地。經過崇明東灘的侯鳥, 如果東灘不適合加油了可能會選擇鄰近的南匯灘涂停留。但如果整個長江口都沒有適合它們停留的地方,要偏離很遠停留從而根本改變線路走向則是不可能的。
因此,這僅有的可能容納鳥類的“加油站”,彌足珍貴。
防波堤內側,一條公路內側,便是南匯濕地。偶爾能見到大白鷺、小白鷺,如果有黑臉琵鷺出現(xiàn),已經足以值得人們歡呼了。
中國濕地面積占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下了堤邊公路,志愿者們便來到了最典型的淺海、灘涂濕地。
灘涂的“窒息殺手”
行動在長江口的這些凈灘者,來自上海仁渡企業(y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上海綠洲生態(tài)保護協(xié)會、上海市閘北區(qū)熱愛家園青年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東海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以及一些企業(yè)。
2007年,有70余名志愿者參加。2008年的兩次活動,共計300余名志愿者參加。
凈灘的工作面,在濱海的潮間帶展開。上海灘涂濕地的一大特點,是潮上帶大部分被圍墾,人類活動影響大。凈攤者們身邊的互花米草就是明證——接近一人高的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種以來迅速蔓延。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它長勢兇猛,因其植株細密,間隙無法容納灘涂生物的存活,幾乎相當于灘涂生態(tài)的“窒息殺手”。
然而,它被引入的一大現(xiàn)實功能,便是加快土層固化,從而促進圍墾。幾十年來,這座國際大都市從海洋灘涂不斷獲得新的土地和生存空間,卻不斷付出著生態(tài)代價?;セ撞莸拇罅糠敝?,改變了從光灘到海三棱藨草、再到蘆葦群落的典型植物群落演替模式。
在凈攤者們的腳邊,寄居蟹迅速地穿行著。螺殼附著在巖石上,彈涂魚在不遠處跳躍。人們不時從消浪石的縫隙中發(fā)現(xiàn)漁獵使用的浮子,這是數(shù)量最多的垃圾種類。年輕的志愿者們將其中色彩鮮艷的浮球串在一起,感慨著人類的捕魚活動給大海施加了如此負擔。
作為國際海灘清潔活動(ICC活動)的組成部分,凈攤活動的要點有二:以垃圾清理的志愿者行動,以行動向社會發(fā)出倡導;在凈灘過程中進行垃圾構成(來源)的廣泛調查,以數(shù)據(jù)向社會揭示海洋污染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
作為一次環(huán)?;顒?,凈灘行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對參與者有環(huán)保行為方式的要求,比如: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志愿者需自帶水杯或水瓶;活動中使用的膠鞋和手套,建議重復利用;奉行“綠色出行”原則,集體坐大客車前往活動地點,不鼓勵甚至不贊成志愿者駕駛小車前往;全過程禁止捕殺海洋生物,呼吁保持與周邊環(huán)境動物的友好關系,觀鳥不關鳥,除了垃圾和照片,不帶走任何東西;除了美好的記憶,不留下任何東西。
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國際海灘清潔日。親臨海灘、收集垃圾的活動,將在長江口更多的海灘灘涂進行下去。
當志愿者們登車離去時,垃圾已經成為信使,帶來對生活方式的幾許反思。喝瓶裝水、用塑料袋,已經是太輕易的事情,用過之后,隨手丟棄,從不覺得怎樣。然而,當你親眼看著它們與淤泥裹成一體、在灘涂上攔住小蟹的去路;當你看著它們硬生生地進入海洋生物的身體,奪去它們的生命;當你意識到塑料殘渣正在通過海鮮、魚類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一切都不再那么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