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廣水市政府為海峽對岸的連戰(zhàn)先生當了一回孝子賢孫:投資人民幣1300余萬元,對連先生的先祖北宋連舜賓的陵墓進行了修復(5月6日中國新聞網(wǎng))——當?shù)毓賳T一擲千萬金而無吝色,其情殷殷,其心切切,就差叫一聲:“連爺爺,你回來了!”連先生想必是會被感動的。
不過,盡管這一舉措“也得到了連戰(zhàn)本人認可”,但我看了之后,卻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因為我一直認為,政府其實是沒有隨便給別人當孝子賢孫的自由的。原因無他,就在于政府是有父母的——政府的父母就是它服務范圍內(nèi)的人民,人民才是政府官員的衣食父母。以常理論,政府應該先把自己的父母伺候好了,并且在經(jīng)過父母的許可之后,才可以給別人的父母幫點忙。
那么,廣水市政府把自己的“父母人民”伺候得怎么樣呢?2008年,廣水市的財政收入是6.15億元,和這筆收入相比,“1300余萬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廣水市就沒有失學青少年了嗎?每個人都能做到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了嗎?廣水街頭沒有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流浪者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廣水市政府何以還沒有宣布自己率先進入和諧社會了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廣水市的相關(guān)決策者又根據(jù)什么認定拿出巨資為連先生當孝子,比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呢?
筆者在網(wǎng)上隨手一查,就看到這樣兩條和廣水市有關(guān)的新聞:一條是廣水市教育局局長明社民介紹,廣水市“僅特困學生就有4200多人,孤兒170多人,無人供養(yǎng)的學生94人”。為此,廣水市教育局發(fā)起扶貧助學募捐活動,2007年,共“籌集助學資金1100多萬元”——我不知道那些捐款者和受資助的學子看到廣水市花“1300余萬元”修墓的新聞會作何感想?政府有錢為別人當孝子,卻無錢管下一代的教育問題,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另一條新聞就更讓人心酸了:“因懷疑自己患上絕癥,擔心花費巨額醫(yī)療費,給家庭增加沉重負擔,湖北廣水籍一名女子在武漢市東西湖區(qū)荷包湖農(nóng)場一深水塘投水輕生”,這是發(fā)生在今年4月26日的事情。幸運的是,這名廣水輕生女子被聞訊趕來的武漢警方救起。悲劇雖然被制止了,但從這一事件當中,我們卻不難從中窺出廣水市的“父母人民”所享受的醫(yī)療保障之一斑了。
新聞報道中沒有解釋廣水市政府出于什么考慮要如此大手筆“修復連戰(zhàn)北宋先祖陵墓”。我想原因無非有二:一是攀龍附鳳,能和海內(nèi)聞名的連戰(zhàn)先生攀上關(guān)系,盡管已經(jīng)隔了“31代”,當?shù)毓賳T還是覺得“若有榮焉”,終于可以說“我也姓趙”了;再一個就是借此打知名度,以便招商引資。不過我以為,動機是什么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廣水市政府無視“父母人民”的疾苦于先,擅自花錢于后,意味著他們沒有把“父母人民”放在心上。如果他們再不幡然悔悟,按照傳統(tǒng),可是要被掌摑直至逐出家門的。(郭松民,即“批判范跑跑”事件中的“郭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