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耶路撒冷出發(fā),沿著死海西岸向南行駛,越過林木掩映的恩蓋迪綠洲,車窗右前方出現(xiàn)一片漠漠黃沙。在這片黃沙的邊緣上,傲然兀立著一個光禿禿的小山包。這個看上去極不起眼的所在,就是近兩千年來一直被猶太人崇奉的一個圣地。
這個圣地名叫馬薩達。“馬薩達”在希伯來語中意為“碉堡”。
猶太起義軍的
最后一個大本營
馬薩達西邊毗鄰朱迪亞沙漠,東邊俯瞰死海。從沙漠上看,這個山包高約100米,而從低于海平面400米的死海上看,則高約450米。無論如何看,山勢都不能說高峻,但卻極為陡峭。山頂相當平坦,呈扁菱形,長約600米,寬在240米到130米之間。四周修建有兩道平行的長約1400米的掩蔽墻,墻上有30個崗樓和一些雉堞。
在這片古代稱為迦南的土地上,馬薩達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被視為天然的城堡。公元前37年,甘心充當羅馬帝國附庸的希律,在羅馬占領軍的扶持下登上猶太國王的寶座。他好大喜功,在首都耶路撒冷修建王宮、圣殿的同時,把馬薩達設想為“陪都”,在那里也修建宮殿和其他相應的設施。這位極為暴虐的國王知道臣民痛恨自己,擔心他們有朝一日造反起事,也擔心在埃及當政的克婁帕特拉女王興兵來犯。因此,他花了6年時間在馬薩達大興土木,以給自己準備一個臨危時的退避之所。
希律王于公元前4年去世,在位33年,馬薩達實際上成為他的行宮。他逝世之后,羅馬人從公元6年起將馬薩達變成一座兵營。公元66年,一些猶太狂熱分子將羅馬駐軍趕走,將馬薩達變成反抗羅馬統(tǒng)治的猶太起義軍的最后一個大本營。
羅馬皇帝尼祿得悉,當即派遣他認為最出色的將領韋斯巴薌統(tǒng)帥步兵和騎兵6萬多人進行鎮(zhèn)壓。戰(zhàn)斗首先在加利利地區(qū)打響,不少城鎮(zhèn)很快落入羅馬人之手。正當羅馬軍隊所向披靡之際,尼祿自殺身亡,韋斯巴薌急匆匆返回羅馬繼位稱帝。韋斯巴薌隨即委派其長子狄特率軍繼續(xù)對起義的猶太人進行鎮(zhèn)壓。公元69年,狄特率軍圍攻耶路撒冷。由于起義軍內部不和,配合失當,又缺少武器,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于公元70年8月攻破耶路撒冷,燒毀猶太圣殿,血洗主要街區(qū)。不久,起義軍的兩位領導人約哈南和西蒙·巴爾·吉奧拉被俘。另一位領導人埃利阿扎爾·本·亞伊爾被迫逃往起義軍最后一個要塞馬薩達。
寧為自由而死,決不為奴隸而生
來到馬薩達之后,埃利阿扎爾重新組織力量,修筑防御工事,儲備糧食和飲水,準備同羅馬人進行持久戰(zhàn)。公元72年,羅馬總督弗拉維斯·席爾瓦帶領軍隊1萬多人和奴隸及俘虜5000多人來到馬薩達,將其團團包圍。他們在山腳下的四周設置了8個軍營,修建了一道圍墻,切斷馬薩達同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對山上的起義者采取圍而不打、逼其投降的戰(zhàn)術。9個月之后的公元73年春,他們發(fā)現(xiàn)起義軍的糧食、飲水和輜重仍很充足,就決定改變戰(zhàn)術,將被動圍困轉為主動進攻。他們在山包的西面用泥土和石頭修筑了一條直通山頂?shù)钠碌溃岩惠v破城戰(zhàn)車開到山頂,猛烈撞擊山頂上的掩蔽墻。見此,起義軍用泥土和木頭又修建一道圍墻。羅馬人又改用火攻,將這道新建的圍墻燒毀。
起義軍領導人埃利阿扎爾知道,擺在他和起義軍將士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死去,要么投降。他將守衛(wèi)馬薩達的男女老幼960多人召集到一起,激情地說:明天拂曉,我們的抵抗看來就要終結。敵人希望我們成為俘虜,但是,我們寧可為自由而死,決不為奴隸而生! 講話結束,他同大家達成一致意見,先燒掉個人所有的東西,再燒毀整個城堡,然后自戕。自戕的辦法是:通過抓鬮選出10個人,由他們動手先將同胞殺死,然后再自殺。就這樣,馬薩達人含淚親吻自己的妻子、兒女和戰(zhàn)友,相互道別。960多人,包括埃利阿扎爾本人,全部殉難。翌日清晨,羅馬人沖上山頂時,城堡只有尸體和鮮血滿地。
起義者集體“殺身成仁”
事過1900多年,起義軍的遺跡在山頂還到處可見。北邊的山巖上,開鑿有12個巨大石坑,這是儲水池,能儲水4萬立方米左右。在兩道圍墻之間,有幾十間用泥土和石塊壘砌的小茅棚,這是兵營。此外,山頭的東南方還有一片用石頭修建的小房子,也是起義軍居住的地方。起義軍還將西宮和北宮中的一些宮室加以改造,大的是指揮部,小的作住室。在這些住室中,人們發(fā)現(xiàn)大量生活用的陶器、石器、銅器、筐籃、紡織品殘片以及用石頭制作的箭頭。山頭的西北方還發(fā)現(xiàn)一個猶太會堂,一座用石板修建的倉庫,里面有油桶、酒壇、面罐,擺放得整整齊齊。據(jù)說,起義軍在自毀之前燒掉了一切,他們之所以沒有燒掉倉庫,意在向羅馬人表明,他們自殺并非缺衣少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和氣節(jié)。
人們在山頂各處還發(fā)現(xiàn)數(shù)百件硬幣和帶有希伯來字母的陶器殘片。據(jù)說,起義軍將士為了不讓大量銅錢和銀幣落到羅馬人手中,殉難前均將其深埋在地下。最有意思的是,在北宮前面發(fā)現(xiàn)的10枚帶有希伯來文字的陶器殘片,每枚上面都刻著一個人的姓名。其中一個刻寫的是“本·亞伊爾”。據(jù)推測,這很可能就是起義軍領導人“埃利阿扎爾·本·亞伊爾”的簡稱。這些殘片則很可能就是當年抓鬮結果的紀錄,那十個人就是天意選定的殺死自己戰(zhàn)友的行刑者。
猶太起義者集體“殺身成仁”事件發(fā)生在公元73年4月15日,即猶太人為期7天的逾越節(jié)的第一天。
變節(jié)者寫的《猶太戰(zhàn)爭史》
記錄下這一篇章的是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本·馬塔蒂亞。
馬薩達守衛(wèi)者集體殉難時,只有兩名婦女和5名兒童躲藏在洞穴中得以幸存。事后,其中一名婦女找到猶太史學家約瑟福斯·弗拉維,向他詳盡地講述了那悲壯的一幕。這位猶太歷史學家原名約瑟夫·本·馬塔蒂亞,于公元37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個猶太教祭司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學識淵博。在猶太人奮起反抗羅馬統(tǒng)治時,他也加入反抗者的隊伍。但是,在戰(zhàn)友們殊死戰(zhàn)斗時,他卻悄然向韋斯巴薌投降,成為羅馬帝國的公民,并接受其賜名而改稱約瑟福斯·弗拉維,從而作為一個民族的叛徒而被載入猶太史冊。他留下的兩部歷史著作《猶太古代史》和《猶太戰(zhàn)爭史》,客觀如實地記述了猶太人的生活和斗爭,是關于古代猶太歷史的兩部權威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那為人痛恨的變節(jié)行為。在《猶太戰(zhàn)爭史》一書中,他將馬薩達那位幸存婦女講述的集體殉難的事跡忠實記錄下來,為后人保存下一份珍貴而翔實的歷史材料。
在以馬薩達之戰(zhàn)為終結的猶太人大起義的過程中,成千上萬猶太人被殺害,更多的人被俘虜或販賣到歐洲做奴隸。為紀念這一“歷史性勝利”,羅馬帝國在其鑄造的錢幣上鐫刻了“Judea Capta”(征服猶太)的字樣。狄特帶著無數(shù)從猶太人那里掠奪的財寶回到羅馬時,曾受到英雄般的熱烈歡迎。羅馬廣場上用云崗石修建了一座凱旋門,上面雕刻著他繳獲的主要戰(zhàn)利品。以色列當代歷史學家阿巴·埃班在其所著《猶太史》中說,這座至今猶在的凱旋門所表明的“與其說是羅馬人的勝利,倒不如說是猶太人英勇抵抗的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證據(jù)”。
馬薩達的失守,標志著古代以色列的終結,而新的以色列的誕生是在1800多年之后的1948年。在這段時間內,馬薩達先是成為羅馬的一個軍營,后來逐漸荒廢,不再為人所知。直到20世紀的30年代,它才被人發(fā)現(xiàn)。于是,美國、法國、德國的考古學家紛紛前來考察,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則競相前往朝拜。1963年,大規(guī)模的挖掘正式開始,當年那場猶太人反抗羅馬統(tǒng)治的英勇而悲壯的戰(zhàn)斗場面逐漸顯現(xiàn)。馬薩達保衛(wèi)戰(zhàn)雖然不是那場反對異族統(tǒng)治的主要戰(zhàn)斗,但其參與者那威武不屈的精神,卻成為猶太民族爭取自由的象征,形成了當今猶太人稱頌的“馬薩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