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曾經染指飛行坦克
人們常用“如虎添翼”來形容強者更強。那么,坦克這個“陸地猛虎”如果插上了鋼鐵的翅膀,那豈不就是天下無敵了么?幾十年來,不論是出于戰(zhàn)爭需求的推動還是設計師們的靈感迸發(fā),世界各國或秘密或公開地對飛行坦克付諸了實踐探索。
美國工程師克里斯蒂設計的克里斯蒂飛行坦克,也稱M1932,于1936年制成樣車。它的戰(zhàn)斗全重只有5噸,乘員3人,武器為一門37毫米火炮和一挺機槍。M1932式飛行坦克有兩種起飛方式:一種方式是利用45度的斜坡“起飛”,像高山滑雪運動員一樣,可以滑翔飛越6米寬的障礙物;另一方式是,吊裝在轟炸機的機腹下,在飛機飛臨目的地前釋放,飛行坦克邊滑翔邊下降,落地后便可投入戰(zhàn)斗。克里斯蒂飛行坦克可以看作是坦克和飛機的“混血兒”。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解決飛行升力、整車的平衡、空地動力轉換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它至少可以得到幾項“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種制成的飛行坦克;最先采用鋁合金裝甲的坦克;單位功率最高的坦克等。它的出現(xiàn),比直升機還要早近10年。
蘇聯(lián)人關注飛行坦克,并不比克里斯蒂晚多少。早在1933年初,由蘇聯(lián)茹柯夫斯基流體動力研究所和航空工業(yè)總局第39工廠聯(lián)合組成的領導小組,便制成了輪履合一式飛行坦克的1﹕1木制模型。根據(jù)起飛方式的不同,設計組共提出了3種方案:坦克—直升機方案、坦克—滑翔機方案和利用平臺滑翔起飛方案。由于種種原因,這幾種方案或僅僅制成木制模型,或停留在原理性的“紙上談兵”階段,均未能進一步付諸實現(xiàn)。不過,當時蘇聯(lián)軍方人士關注飛行坦克的研究,卻是不言而喻的。到了1937年5月,蘇聯(lián)人設計制定了MAS1飛行坦克的研制計劃,并制成了MAS1坦克的木制模型。其性能指標為:戰(zhàn)斗全重4.5噸,乘員2人,武器是3挺機槍,裝甲可防步槍子彈的攻擊,最大航速200千米/小時,飛行最大航程為800千米。在設計上,MAS1飛行坦克很有新意,如圓滑的外表面,顯示出較好的氣動流線型;更絕的是,它具有可伸縮式的機翼,很像當代可變后掠角機翼的噴氣式戰(zhàn)斗機。當在地面行駛時,機翼縮回并收起在后方,不影響坦克行駛;當需要飛行時,機翼張開,來個“鯤鵬展翅”。這種獨特的機翼結構,甚至使MAS1飛行坦克能在2000米的高空自主飛行。盡管MAS1飛行坦克最終也未能翱翔藍天、馳騁大地,但是,無疑它是最接近現(xiàn)實的一種飛行坦克,也對后來人們的研制工作帶來了啟發(fā)。
MAS1由于種種技術上的原因最終未能投入實戰(zhàn)。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期,面臨納粹德國的瘋狂進攻,蘇聯(lián)不得不加緊研制各種新式武器裝備。利用飛行坦克在敵后方突然著陸,把坦克的巨大威力和戰(zhàn)術的突然性結合起來,是蘇軍極力推崇的作戰(zhàn)構想,因此,飛行坦克的研制需求更加迫切。然而,坦克如果單由運輸機空投的話,無法同時搭載乘員,會造成人與坦克分離,不利于坦克迅速投入作戰(zhàn)。最后,蘇軍想到了滑翔機與坦克結合的飛行坦克方式。1940年,運輸機設計大師安東諾夫開始了“飛行坦克”的設計。經過他一番苦心努力,運載坦克的滑翔機躍然紙上。它就是A-40,也叫KT-40,又叫“坦克飛翼”,主要由上下兩個大型機翼組成,類似早期的雙翼飛機,機翼由優(yōu)質木材等材料制成,機翼下面可以安裝一輛5噸重的坦克,坦克成為整個滑翔機的機身,機翼成為坦克的翅膀?!帮w行坦克”降落時,坦克的履帶充當飛機的起落架使用。
1942年,蘇軍建造了原型的“坦克飛翼”。隨后,蘇軍開始考慮“飛行坦克”中坦克部分的選擇。這個時候,蘇軍新研制出了很有作戰(zhàn)潛力的T-60坦克。蘇軍認為,如果T-60能夠進行遠距離飛行的話,將取得很大的作戰(zhàn)效果。于是,A-40“坦克飛翼”下面安裝了一輛T-60坦克,成為世界少有的飛行坦克。整個原型“飛行坦克”重約8噸(其中,滑翔機為2噸多),翼展大約15米,全長大約11.5米,最大速度為160公里/小時。然而,由于“飛行坦克”較重,試飛中產生了很大的阻力,拖載的母機明顯感到吃力,發(fā)動機開始出現(xiàn)過熱的現(xiàn)象。駕駛員不得不提前放飛“飛行坦克”,以防止母機連同T-60一同墜毀!幸運的是,最后“飛行坦克”成功地降落地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最終這種飛行坦克再也沒有進行新的試飛,更沒有迅速投產進入實戰(zhàn),是技術的限制讓蘇軍無可奈何。后來蘇軍曾試圖對“飛行坦克”T-60進行“減肥”,但不可能大量減少裝甲,只能把大多數(shù)武器彈藥和燃料去掉。然而,飛行坦克如果沒有足夠的武器彈藥,將無法給敵人致命打擊,還可能遭到敵人毀滅性的攻擊。不僅如此,飛行坦克如果沒有足夠燃料,將無法長時間作戰(zhàn)。顯然,戰(zhàn)斗力如此差的飛行坦克是缺少實戰(zhàn)意義的。因此,“飛行坦克”項目在首次試飛后不久就被秘密取消。
二戰(zhàn)期間,日本軍方也曾研制過飛行坦克,日本人稱它為“飛行戰(zhàn)車特三號戰(zhàn)車”。1933年,日本陸軍航空審查部、航空本部和第四陸軍技術研究所合作,開始了特三號戰(zhàn)車的研制工作。日本軍方的設想是,這種飛行戰(zhàn)車是在超輕型坦克的基礎上,裝上機翼,再用其他飛機在高空曳航。到達目的地上空后,切斷曳航索,坦克在低空滑行一段距離后著陸。著陸后,坦克乘員要將機翼卸掉,這樣便成為一輛“純坦克”可以投入戰(zhàn)斗。按照計劃,飛行坦克主要由三菱重工制造,戰(zhàn)斗全重為4.2噸,機翼全長22米,機翼面積60平方米,可在4000米的高度由另外的飛機曳航,巡航時速為250千米,滑行時速為174千米。當時,研制方已經制成特三號戰(zhàn)車的模型,提交軍方審查,但最終未獲通過而胎死腹中。
無與倫比的軍事優(yōu)勢
在軍事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各類新式武器裝備層出不窮,打擊效果驚人,飛行坦克還有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以及不久前爆發(fā)的巴以沖突,大打城市戰(zhàn),地面進攻的位置尤為突出,坦克的作用無可替代。由于陸地地形、地貌的復雜性,特別是在復雜的阿富汗山區(qū),美軍先進的數(shù)字化坦克也只能“望山興嘆”。至于動輒幾百米、幾千米寬的大江大河、深溝密林,主戰(zhàn)坦克同樣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作戰(zhàn),對方一旦把道路封死,坦克便寸步難行,成為反坦克武器的活靶子。而坦克如能騰空而起,低空飛行,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飛行坦克能夠達成作戰(zhàn)的突然性,還能對敵構成巨大的心理威懾。試想,在自己的后方基地或者縱深,鋪天蓋地的飛行坦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天而降,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有了飛行坦克,諸如水陸坦克、空降坦克以及坦克的潛渡、耗時耗力搭建坦克渡橋、開辟坦克雷場等等都將成為歷史。
有人會說,搞飛行坦克不如發(fā)展“空中坦克”——武裝直升機。其實,直升機只能在空中戰(zhàn)斗,不能代替坦克執(zhí)行占領任務。此外,武裝直升機的防護力弱、成本高,對后勤要求高是不爭的事實。世界各國屢屢發(fā)生的直升機被擊落或者自身墜毀事故便是最好的例證。同時,直升機不但“燒錢”而且嬌弱,受氣候條件影響大,天氣稍有一些變化諸如風沙就有可能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伊拉克戰(zhàn)爭中有不少的直升機事故就是因為發(fā)動機卷入了風沙的原因。人們對飛行坦克的主要設想,是把它定位在直升機和輕型戰(zhàn)車之間的一種新型武器裝備。其全重一般應在10噸以下,與現(xiàn)在的空降坦克相當。因為讓五六十噸的主戰(zhàn)坦克飛起來,代價和技術難度都太大,實在沒有必要。飛行坦克的飛行功能,只是作為輔助的機動方式,可以輕松克服地面江河、溝坎、人工雷場等障礙,主要的作戰(zhàn)功能還是地面攻堅。像飛行汽車那樣的設計,飛行機翼必須能夠折疊或者收縮起來,不能作為地面作戰(zhàn)的累贅。另外,可以考慮像美國EMV遠征戰(zhàn)車那樣采用雙功率發(fā)動機,空中飛行時采用高功率發(fā)動機,地面行駛作戰(zhàn)時采用低功率發(fā)動機,以利于節(jié)省燃料。
同飛行汽車相比較,飛行坦克可沒有那么簡單。不僅僅是讓坦克飛起來,還必須在保證具有強大的防護力、突擊力的同時,造價不能太高,有不少技術難題需要克服。首先,升空和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問題,這是飛行坦克能夠飛起來的關鍵和基礎。它關系到飛行坦克的總體形狀、飛行起落技術、重量控制、動力需求等各方面。比如,重量太重,起飛的難度增大,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重量太輕,防護力、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又將受到挑戰(zhàn)。其次,機翼收放技術。起飛和降落,是飛行坦克兩種工作狀態(tài)轉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未來飛行坦克要求能夠在任何復雜的地形上實施降落,其難度不亞于在航母上進行艦載機的起降。在某種程度上,起降技術可能是制約飛行坦克的關鍵技術問題,以往歷史上未能成功的飛行坦克設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起飛和降落技術的制約。航母艦載機的起降可以借助彈射器以及阻攔索的幫助,而飛行坦克的起降勢必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因為頻繁的起降不能依靠降落傘以及反推火箭等,解決的難度自然大些。此外,駕駛技術、空中規(guī)避技術、座椅彈射救生技術以及隱形技術等也是必須面對的難題。雖然飛行坦克的技術難題不少,但從近期飛行汽車即將成為現(xiàn)實交通工具來看,我們已經看到飛行坦克的一絲曙光,插上翅膀的陸地猛虎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