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全球(包括擁有廣袤可耕地的非洲國家)糧食危機逐步加深,另一邊則是部分國家在海外屯田的步伐日漸火熱。這如同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旋轉地呈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的官員們面前。
糧食危機和海外屯田總是相互糾纏著成為各國媒體的新聞關鍵詞。比較理想的處理方式是讓發(fā)達國家或擁有較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與大量資金的國家(比如中國),投入先進技術和充沛資金,可耕地遼闊的發(fā)展中國家投入土地和人力。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糧食供需的失衡。
不過,過往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理論與實踐往往存在很大偏差。在紙面上,這種“雙贏”的局面如同種瓜得瓜般順理成章,而實際情況是海外屯田加速,糧食危機加深,前者不可避免地要為后者承擔道德責任,被押上審判席,成為討伐對象。
全球刮起海外屯田旋風
對于中國人來說,關于饑餓的命題,還是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記憶。如果放眼世界,在很多國家,我們的歷史問題依然是他們當下的困境。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總干事迪烏夫5月6日警告說,由于糧食生產不足,今年全球將會有10億人面臨饑荒。
迪烏夫是在法國巴黎與景和組織討論金融和經濟危機對發(fā)展中國家造成的沖擊時說這番話的。他呼吁增加農業(yè)投資,并且援助農民。迪烏夫表示,現(xiàn)在全球饑餓人口的數目超過了以往。今年,由于金融和經濟危機,所以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預計會增加1.04億饑餓人口,這使得全球饑餓人口達到了10億。
隨著糧食危機加劇,一些國家為了爭奪河流和湖泊的使用權而發(fā)生摩擦和沖突的情況正在增加;與此同時,另有一些國家則開始轉向發(fā)展中國家購買或者租借土地進行糧食生產。
由于人口增加、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降低,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從20世紀60年代的79%下降到了目前的39%。糧食安全問題日益迫切,這迫使日本成為當今海外屯田浪潮最積極的“會員國”。
根據非政府組織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報告,日本的食品企業(yè)于2006到2008年間在巴西、非洲和中亞等地租用和購買了大量農田以種植有機作物。目前,日本在海外擁有1200萬公頃的農田,這個面積相當于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
其實,積極參與海外屯田的國家并非只有日本一家。鑒于近年來國際糧價如脫韁野馬般肆意狂奔,很多國家相信,在一個全球糧食供需失衡的年代,繼續(xù)依賴從他國進口糧食是不明智的,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海外屯田的行列。
在新一輪海外屯田潮流中,緊跟日本步伐的是那些不缺錢但缺耕地的海灣國家。以沙特、阿聯(lián)酋為首的這些長期依賴進口以滿足本國糧食需求的石油生產國,正聯(lián)合起來在海外尋找屯田機會。
在日本和海灣加快海外屯田步伐的同時,另外一些國家也不甘落后?!队《人固箷r報》報道,印度10多家大型企業(yè)在政府支持下,去年投資約20億美元租用埃塞俄比亞廣大的農地,種植蔗糖、茶葉和其他作物。印度駐埃塞俄比亞大使古吉特·辛赫說,印度企業(yè)今年可望加倍投資40億美元,在當地收購或租用更多的農地。
盡管中國官方否認自己參與海外屯田,法國《世界報》還是于4月15日在一篇題為“農業(yè)土地日益引人垂涎”的報道中,將中國與韓國、沙特、阿聯(lián)酋和日本,并列為截至2008年底在海外土地收購方面最引人注目的5個國家。
海外屯田并非糧食危機的原罪
國際農業(yè)生產者聯(lián)合會(IFAP)副主席高芬則告訴路透社說,現(xiàn)金充裕的國家越來越多地到海外購買或租賃土地,為自己的公民提供充足的糧食,這將會導致“第二代殖民主義”的危險。
在那些人多地少的國家看來,高芬的觀點多少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痛”。如果她是日韓或者中東某產油國的農業(yè)部長或農林水產大臣什么的,就不會說海外屯田是“第二代殖民主義”了,她首先考慮的是在那些政治穩(wěn)定的國家租賃更多的可耕地,以解決本國的吃飯問題。
更重要的一點是,海外屯田并非全球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德國《國際財經報》4月19日報道,八國集團農業(yè)部長會議上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目前的食品產量遠遠超出養(yǎng)活當今世界人口所需的水平,而且還有許多潛力尚待開發(fā)。導致近10億人在挨餓的真正原因在于農業(yè)生產的不合理。目前世界谷物產量的一大半被西方工業(yè)化國家用于飼料、農業(yè)燃料以及其他的工業(yè)用途。
在八國峰會上,會議主席國意大利農業(yè)部長扎亞說:“必須對農業(yè)生產中存在的投機行為采取更為嚴格的措施,讓富裕國家操縱農產品價格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會議的首要目標是推動發(fā)展中國家糧食生產能力的增強?!?/p>
我們該怎么辦
在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看來,中國擁有較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大量勞動力和資本可供輸出,已有通過援助等方式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開展農業(yè)合作的多年經驗,并且在受援國為自己的農業(yè)技術和農業(yè)專家樹立了良好聲譽。因此,中國發(fā)展海外農業(yè)開發(fā)的潛力很大,有能力為其他國家、特別是缺糧國家增加糧食生產和出口作出較大貢獻。
與此同時,我們有必要認識到糧食危機同樣也是中國推進海外農業(yè)開發(fā)的契機。只有在糧食危機的壓力下,東道國社會各界才會更加充分地認識到接受中國農業(yè)開發(fā)合作的利益所在,才能克服保護主義思潮和政治顧忌的阻礙,為中國農業(yè)開發(fā)者在東道國贏得市場準入機會和有利條件。
不過,中國政府表示,中國一些私人公司打算在一些外國農場投資,而人們對于這樣做是否符合國家戰(zhàn)略利益存有爭議,因此這種意向還沒有成為政府的公開政策。去年11月份,中國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則明確表示,中國的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他甚至澄清,中國政府所提出的農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不是海外屯田計劃,中國也沒有海外屯田計劃。
雖然大陸官方一再與海外屯田劃清界線,但大陸的網民可不這樣看,有關海外屯田的話題早已在互聯(lián)網上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
中國是否應該積極參與海外屯田?支持派聲稱:“在海外買地務農可以讓國內土地休養(yǎng)生息。”“這才是和諧之道呀,幫別人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填飽了自己的肚子?!薄斑@點(海外屯田)我們要向日本學習?!薄?8億畝耕地紅線與大力推進城市化進展互相沖突,此時正是海外儲田的大好時機。”
反對派則表示:“日本島國被逼無奈,中國為什么要屯田海外?沒事干撐的?”“不想辦法保自己18億畝耕地紅線,卻奢望海外屯田?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農民自己的地都不想種了,還海外屯田,海外的田產黃金嗎?”更有人擔心:“‘磚家’們說中國不用保什么紅線,外邊買就行。真要是買了地,國內的土地(耕地)折騰干(完)了,到時候國外一政變,中國就該傻眼了。”
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當中國人在爭論是否應該積極參與海外屯田時,我們的鄰居日本人早已在收獲海外屯田的果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