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第四部分介紹了德國毛瑟8mm步槍彈的第三個系列——M1939系列步槍彈的一些彈種,包括新“sS”重尖彈、“SME”半穿甲彈、新“SME”穿甲彈、“SMEH”高速穿甲彈以及“PZ”穿甲彈等,第五部分將繼續(xù)介紹該系列的其他彈種。
M1939系列步槍彈(續(xù))
“SMK L’spur”穿甲曳光彈
“SMK L’spur”穿甲曳光彈是在“SMK”穿甲彈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其彈頭外部尺寸與標準的“SMK”穿甲彈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將彈頭內(nèi)的穿甲鋼心縮短到16mm,并加入一個長13.1mm、直徑6.15mm的曳光管,同時,為防止彈頭尾部卷邊時壓壞曳光管或損壞藥劑,在曳光管尾部裝有一個帶孔的厚約1mm的銅墊片。該彈是二戰(zhàn)中德國使用最廣泛、用量最大的一種多用途曳光彈。由于此彈的樣式非常繁多,只能通過包裝盒來加以識別。
除標準型“SMK L’spur”穿甲曳光彈外,還有“SMK L’spur trop”、“SMKL’spur verb”和“SMK L’spur verb.trop”3種穿甲曳光彈。這4種彈的彈頭被甲均采用覆有“頓巴”黃銅的覆銅鋼制造,彈殼分黃銅、鍍銅鋼、覆銅鋼和涂漆鋼4種。
標準型“SMK L’spur”穿甲曳光彈采用黃銅彈殼,彈頭尖部涂有約占彈頭外露部分長度1/3的黑色漆,彈殼底火周圍涂大紅色密封漆?!癝MK L’spur trop”在彈頭與彈殼接觸部位涂有一圈紅色蟲膠密封漆,同時彈尖的黑色漆保留?!癝MK L’spur verb”換用其他發(fā)射藥,彈尖部的黑漆長度略微縮短,同時在黑漆下方約4mm處再加涂一圈寬約2mm的綠色蟲膠漆色帶,以示區(qū)別。“SMKL’spur verb.trop”則是在“SMKL’spur verb”的基礎上在彈殼口部與彈頭之間又涂有一圈紅色的蟲膠密封漆,這樣“SMK L’spur verb.trop”彈頭上就有3種不同顏色,自上而下依次是黑、綠、紅色。后3種樣式的穿甲曳光彈不僅僅局限于采用黃銅彈殼,還有鍍銅鋼和涂漆鋼殼的型式。
由于“SMK L’spur”穿甲曳光彈中的鋼心為穿甲鋼心,鋼質(zhì)較好,但對于射擊飛機這樣的“軟皮”目標來說,即使是普通軟鋼制造的鋼心也具備足夠的穿透力,因此有人建議將“SMK L’spur”穿甲曳光彈中的穿甲鋼心換為普通軟鋼心,這樣可以降低制造成本。由此誕生了兩種專門為空戰(zhàn)設計的“SMK Glim Spur”和“SMK Glim Spur v”穿甲曳光彈。前者是在黑夜里使用的,稱為“標準型”;后者在白天使用,稱為“超載型”。前者的識別標記為彈頭尖部涂有短黑尖,后者除了黑尖外,在黑色下方4mm處還有一圈寬約2mm的綠色帶。這兩種彈全部使用黃銅彈殼,以提高彈藥的可靠性。
“SMK L’spur”穿甲曳光彈的曳光顏色和曳光距離多種多樣,顏色有黃色、紅色、橘色、先綠后紅、綠色和白色之分,其中黃色、紅色、橘色的曳光距離為100~900m,這個可以從彈藥包裝盒的標簽上識別出來;而橘色、綠色、白色的曳光距離為100~600m,也是靠彈藥包裝盒識別;先綠后紅的曳光彈制造數(shù)量有限,該彈在500m左右的一段射程內(nèi)先曳出綠光,500~900m左右時則曳出紅光,這種雙光曳光彈會在紙盒標簽上彈藥名稱的后面用德文清楚地寫上“綠和紅”來識別,不過這種彈藥對曳光劑配制以及壓裝時的藥劑用量要求非常精確,所以產(chǎn)量很小。由于戰(zhàn)損及流失,即使在今天能找到這類彈,也無法從外觀上識別其具體是一色還是雙色,甚至連是什么顏色都難確定。德國設計和制造顏色如此之多的曳光彈,而且還明確將步兵用和空戰(zhàn)用的分開,這無論對生產(chǎn)管理,還是運輸和分配,都是一件很煩瑣的事情。
“PMK”穿甲燃燒彈
“PMK”穿甲燃燒彈是德國各種8mm毛瑟槍彈中惟一一種大量生產(chǎn)并實際使用的穿甲燃燒彈,其彈頭結構十分獨特,后來曾被其他國家研制步槍穿甲燃燒彈時多次借鑒。
“PMK”穿甲燃燒彈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替換一戰(zhàn)時老式的“Spr”燃燒彈。該彈的燃燒劑安裝位置比較特殊,其穿甲后的燃燒效果較好。其彈頭長度與外形尺寸與“SMK”穿甲彈完全相同,彈頭質(zhì)量10.15g,此彈的彈頭鋼心為弧形尖頭縮尾的蘑菇狀結構,鋼心質(zhì)量2.4g,內(nèi)裝白磷燃燒劑0.5g,燃燒劑就裝在鋼心尾部直徑縮小部分的圓周上,鋼心前后都有鉛套密封,最外面是覆銅鋼被甲。為保證彈頭尾部密封確實,發(fā)射時火藥燃氣不至于竄至白磷燃燒劑里,彈頭底部還涂有一層密封膠。
“PMK”穿甲燃燒彈的彈頭被甲全部采用覆有“頓巴”黃銅的覆銅鋼制造,彈殼有黃銅和銅洗鋼兩種,以黃銅彈殼最為常見。其早期型號彈頭表面沒有任何涂裝,僅僅靠底火涂色來辨別PMK與其他彈種的區(qū)別。根據(jù)涂裝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分成4種型式的底火。1型在底火周圍全部涂滿大紅色密封漆;2型是在彈殼底部涂一條比底火室直徑略寬、完全貫穿彈底直徑的紅色帶。但這種在彈殼底火涂識別漆的槍彈在航空機槍上使用時,摩擦掉落的碎漆片會殘留在槍機內(nèi)部,嚴重時會產(chǎn)生停射,在空戰(zhàn)中可能造成最致命的后果。因此1938年空軍提出要求,把底火周圍涂漆量減少到最小,隨即出現(xiàn)了3型和4型:3型是先在底火周圍涂了一圈紅色,然后再簡單地添加一圈黑色;4型是在底火周圍涂上一圈亮黑色密封漆,這種也是最終的底火樣式。
其中,4型根據(jù)彈頭與彈殼結合部是否涂有密封漆以及是否使用新型發(fā)射藥等又可分為若干種類。在彈頭與彈殼結合部涂密封漆的稱為“PMK trop”,與普通“PMK”穿甲燃燒彈的區(qū)別是在彈頭與彈殼口部涂了一圈亮黑色的密封漆。而換用新型NRropenta Gew.R.P.型發(fā)射藥的,稱為“PMK verb”,其在彈頭尖部下方約6mm處,涂有一圈寬約2mm的綠色色帶。而既在彈頭與彈殼口部涂一圈亮黑色的密封漆,又換用NitropentaGew.R.P.型發(fā)射藥的稱為“PMK verbtrop”,其彈頭上有兩條色帶,上為綠色,下方彈殼口部的一圈為黑色。各種式樣的黃銅彈殼“PMK”穿甲燃燒彈中,既有使用Zdh.88式黃銅底火的,也有使用Zdh.30/40式鍍鋅鋼底火的。
“PMK”穿甲燃燒彈的作用原理為:彈頭在發(fā)射過程中,彈頭與槍管摩擦產(chǎn)生熱量,使裝在彈頭中部的白磷燃燒劑處于熔融狀態(tài),當彈頭碰撞目標后,鋼心穿透彈頭被甲和目標后進入目標內(nèi),同時由于穿甲時形成的真空和吸附力,液體狀態(tài)的白磷燃燒劑被從彈孔中吸入并飛濺到日標內(nèi)部各處,在接觸到空氣后立即燃燒。此彈雖然燃燒效果較好,但由于鋼心輕,對厚裝甲目標穿透效果不好,同時白磷燃燒劑有劇毒,燃點溫度又低,生產(chǎn)使用很不安全,所以戰(zhàn)后這種彈藥沒有進一步發(fā)展。
“B”試射燃燒彈
“B”試射燃燒彈是德國為戰(zhàn)斗機用航空機槍研制的一種特種彈藥,也使用白磷燃燒劑,其結構原理與俄國7.62×54R試射燃燒彈非常類似。這種燃燒彈的優(yōu)點是即使對軟目標也有比較好的燃燒能力,同時燃燒過程中還釋放出一定的煙幕,以清楚地顯示出彈著點。
“B”試射燃燒彈的彈頭前部裝有白磷燃燒劑,后部裝有擊發(fā)裝置。擊發(fā)裝置頂部有一個大型針刺火帽,火帽后部是開口保險套和擊針,外面則套著覆銅鋼沖壓成的筒狀外殼。在擊發(fā)裝置與白磷燃燒劑之間還有一層鉛套,將白磷燃燒劑密封在彈頭尖部。擊發(fā)裝置底部也有一個厚鉛墊,以此確保彈頭裝配緊密。其彈頭全長39.8mm,質(zhì)量10.85g,內(nèi)裝0.375g白磷燃燒劑。
“B”試射燃燒彈彈頭均使用覆有“頓巴”黃銅的覆銅鋼制被甲,彈殼有黃銅和涂漆鋼兩種。早期使用黃銅彈殼的“B”試射燃燒彈,其彈頭尖部約一半的長度被鍍成銀色,底火周圍涂成黑色,以此來識別,這種式樣一般稱為1型。2型為彈頭下部全部處理成黑色,僅彈尖部約三分之一高度保留原來的黃銅色,底火周圍也涂有一圈黑色密封漆。2型還分若干種類,其中在彈殼口部涂有一圈黑色密封漆的,一般稱為“B trop”;使用新型Nitropenta Gew.RP型發(fā)射藥的,稱為“B verb”,彈頭初速由原來的815m/s提高到895m/s,該彈在彈頭尖部黃銅色靠近下部黑色的部位有一圈綠色帶;既在彈頭與彈殼口部涂密封漆,又使用新型發(fā)射藥的,稱為“B verb.trop”,由于其彈頭下部是黑色的,所以不容易看出涂在彈殼口部的一圈黑色密封漆,但在彈尖部黃銅色靠近下部黑色部位的一圈綠色帶還是容易識別的。2型的上述3種式樣既有使用黃銅彈殼的,也有使用涂漆鋼彈殼的。黃銅彈殼全部使用Zdh.88式黃銅底火,涂漆鋼彈殼使用的則包括Zdh.88式黃銅底火和Zdh.30/40式鍍鋅鋼底火兩種。
該彈的作用原理是:彈頭發(fā)射的瞬間,因慣性力的作用,開口保險套后坐,使擊針尖露出,并解除對擊針的限制。當彈頭碰擊目標時,彈頭減速,但擊針和保險套由于慣性力作用,繼續(xù)向前運動,進而刺發(fā)火帽,火帽發(fā)出強烈的火焰和高壓燃氣,點燃白磷燃燒劑,并在彈頭破裂后將白磷燃燒劑噴灑出去。
“IS”輕型步槍彈
這種步槍彈出現(xiàn)在1937年1月20日。之所以稱其為輕型步槍彈,是因為其彈心是用鋁制造的,雖然彈頭全長為37.3mm,而且是不帶船尾的平底結構,但彈頭質(zhì)量只有5.55g,約是長度為28.3mm的“S”尖彈彈頭的一半。這種步槍彈最初是一種供訓練射擊用的彈藥,采用輕型彈頭可以避免射程過大帶來危險。雖然其初速很高,達到925m/s,但是速度下降得卻很快,最大射程由“sS”重尖彈的5000m降到2000m,大大降低了流彈所產(chǎn)生的危害。
“IS”輕型步槍彈彈頭被甲均采用覆有“頓巴”黃銅的覆銅鋼制造,彈殼有黃銅、銅洗鋼和涂漆鋼3種。為與其他彈種相區(qū)別,其殼底涂有一條比底火室直徑略寬的綠色帶,貫穿整個彈殼底部。各種“IS”輕型步槍彈基本都使用黃銅底火,但有少數(shù)底火表面處理成了黑色。
該彈在1942年停產(chǎn),主要是由于制造彈頭所用的鋁需要優(yōu)先供應其他武器。
“IS L’spur”輕型步槍曳光彈
“IS L’spur”輕型步槍曳光彈是在“IS”輕型步槍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增加了曳光功能,但總產(chǎn)量不到后者的五分之一。該彈彈頭長度與外形尺寸與標準的“IS”輕型步槍彈彈頭相同,質(zhì)量為6g,區(qū)別只是彈心尾部開設有孔,內(nèi)部裝有一個與“SMK L’spur”穿甲曳光彈基本相同的曳光管,曳光距離可達800m。這種彈的彈頭被甲也采用覆有“頓巴”黃銅的覆銅鋼制造,彈殼有黃銅、銅洗鋼和涂漆鋼3種。該彈與“IS”輕型步槍彈惟一的區(qū)別是其彈頭尖部高約10mm的一段處理成了黑色,以此作為彈種識別標記。
“Treibenpatronen”空包彈系列
德國在二戰(zhàn)中大量使用了加裝在步槍槍口的30mm口徑槍榴彈發(fā)射器,由于不能用實彈發(fā)射槍榴彈,所以研制出各種各樣、形狀大小不一的空包彈,習慣上統(tǒng)稱為“Treibenpatronen”空包彈系列,其中有的帶有木彈頭,有的直接封口或卷邊封口,彈殼也有包括覆銅鋼、涂漆鋼在內(nèi)的多種式樣。
“Platz”系列練習步槍彈
這類步槍彈主要供新兵練習射擊時使用,種類繁多。其彈頭為空心結構,一般用壓縮紙或木頭制成,彈殼內(nèi)只裝填少量的速燃發(fā)射藥。為防止發(fā)射藥來回竄動,提高點火的一致性,在彈頭與發(fā)射藥之間還填充有脫脂棉。此類彈分為早期的“Platz 27”和后期的“Platz 33”兩大系列。“Platz 27”使用的是紅色壓縮紙彈頭,彈頭表面還涂有較厚的釉狀漆。這種彈頭雖然使用時非常安全,不會發(fā)生什么意外,但缺點是強度較差,裝填時不太方便,所以后來用改進的“Platz 33”替代了前者?!癙latz 33”使用空心木制彈頭,并且彈頭還染成不同的顏色。
惰性彈
惰性彈的種類更多,除少量用于檢驗槍械機構動作外,大多數(shù)用于部隊的日常訓練,故又稱為教練彈。此類彈有用普通槍彈次品制造的,也有專門制造的。用次品制造的彈殼體壓有數(shù)條長縱槽,有的表面還鍍鉻。專門制造的惰性彈是整體沖壓成槍彈形狀,表面再壓出長條縱槽的式樣。后期為了節(jié)約金屬材料,制造惰性彈改進為底部抽殼鉤槽部分用金屬車制,其余用黑色或紅色塑料直接注塑出來,形成與普通槍彈相同的外形,這種式樣的訓練彈至今還在歐洲很多國家使用。
檢驗彈
檢驗彈是一類供槍械制造廠家檢驗槍械或供彈具動作可靠性時使用的特殊槍彈,本身不能發(fā)射。與惰性彈不同的是,檢驗彈不會下發(fā)到部隊供士兵訓練使用。為與普通槍彈區(qū)別,檢驗彈的整個外表面全部鍍鉻或鎳;同時為了確保檢驗彈的安全,在彈殼和彈頭上均鉆有數(shù)個孔,有的底火經(jīng)過處理;彈頭與彈殼的結合也非常緊密,防止在供彈過程中脫落。
(待續(xù))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