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光教授提出,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環(huán)境中,要避免超載、超速和疲勞駕駛的亞健康狀態(tài),就要學會“慢生活”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使心理生理健康發(fā)展。但此“慢”非彼“漫”,它不是一種懶散、消極,更不是工作、生活中的拖拉狀態(tài)。
他就是賤?
實例1 35歲的公務員陳明哲,是一位典型的慢半拍式人物。他,善良,熱情,才思敏捷,一旦做起事情來一絲不茍,但就是做事慢,顯得拖沓。比如領導布置他寫一個發(fā)言稿,即使離交稿日期還有兩周,他也是總能磨磨蹭蹭到最后一天晚上,才開始動筆,往往通宵達旦才能完成。開始時候,明哲的老婆還心疼他的身體,又是煲湯,又是按摩,當?shù)弥疤摱取鼻懊娴臅r間時,尤其是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多次發(fā)生時,咬牙切齒地說:他就是賤!陳明哲無奈地說,我也急得嘴上冒火,但沒辦法,只有壓力我才有靈感。
實例2 大二學生趙磊最怕完成作業(yè)了。從小他就有很多理想,但就是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很多想法在頭腦中甚至連細節(jié)都設計出來了,可是就是沒有實際操作的勇氣。怕失敗嗎?也許吧。趙磊總覺得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太遠了。這次期末《習作欣賞》課,采用考查的方式,學生交上一篇電影的讀后感就行了,同學們都很快寫完了。課代表一數(shù),得,又差趙磊的了。“再給你一天時間,否則明天你就自己給老師送去吧?!逼鋵嵹w磊看電影時很投入的,也有很多感想,可就是不知怎么下筆。晚飯也沒吃,就一直坐在電腦前發(fā)愁。他覺得學習越來越無趣,人生越來越無聊;生活愈加懶惰、消極、無望。
拖拉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里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后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就像是開學頭一天,才拼命補假期作業(yè)的小學生。
美國心理學教授約瑟夫·法拉利給這些拖拉成性的人起了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癥患者”。在他看來,做事拖拉其實是一種“心”病,或者說,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
法拉利教授認為,慢性拖拉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癥患者,其特征是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癥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
做事拖拉作為一種不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從小處說,使我們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有時把事情拖到實在不能再拖,即使趕在最后把任務完成,質量也根本無法保證:從大處說,會使我們形成懶散消極的性格,創(chuàng)造力也會大受影響。
拖拉根源是怕失敗
趙磊在采訪中說:“我的拖拉癥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癥狀就是平時做事情,不拖到最后關頭就無法去做它。甚至一想它就難受,碰都不想碰和它相關的東西,繞著走。每次想到還有任務沒完成,就很煩躁,但是依然不想去做,非要等到最后期限,才能悶頭完成。這整個的過程充滿了負罪感。真的很難受?!?/p>
陳明哲也承認,“不是我不做,只是我之前還不想做”是各種各樣拖延做事的借口,是放任自己的低迷狀態(tài)。雖然只有到截止期前,才能激發(fā)我的靈感、高效率與熱情,但這其實也處于一種“生死邊緣”,那是一種劣質的快感。那種被壓迫出的所謂高效率,其實是危險,的“走鋼絲”。
拖拉癥害人害己
拖拉看似小事,但拖拉的代價,其實很高昂。
首先是:辦事拖沓,會影響健康。溫哥華大學的學生中,學習拖沓的人,往往身體免疫系統(tǒng)運轉不佳,腸胃也會因不時的精神高度緊張而變得脆弱。
其次,做事拖拉,會導致惡劣情緒的產生。自責、沮喪、喪失價值感。
再次,拖拉而造成的精神高度緊張,以及情緒低落,會使得拖拉者找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熬夜、找尋外部刺激,來舒緩情緒。
最直接的一點是,因拖拉癥患者的低效率,往往會影響整個團隊整體任務或計劃的完成,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進而影響拖拉癥患者人際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