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生以撒,以撒娶利百加為妻的時候正40歲。利百加是巴旦亞蘭地的亞蘭人,彼土利的女兒,是亞蘭人拉班的妹妹。以撒因他妻子不生育,就為她祈求耶和華,耶和華應(yīng)允他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就懷了孕。孩子們在她腹中彼此相爭,她就說:“若是這樣,我為什么活著呢?”她就去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對她說:“兩國在你腹內(nèi),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于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鄙a(chǎn)的日子到了,腹中果然是雙子。先產(chǎn)的身體發(fā)紅,渾身有毛,他們就給他起名叫以掃(以掃就是有毛的意思)。隨后又生了以掃的兄弟,手抓住以掃的腳跟。因此給他起名叫雅各(雅各就是抓住的意思)。利百加生下兩個兒子的時候以撒正60歲。
有一天,雅各熬湯,以掃從田野回來累昏了。以掃對雅各說:“我累昏了,求你把這紅湯給我喝?!币虼艘話哂纸幸詵|(以東就是紅的意思)。雅各說:“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給我吧!”以掃說:“我將要死,這長子的名分于我有什么益處呢?”雅各說:“你今日對我起誓吧!”以掃就對他起了誓,把長子的名分賣給雅各。于是雅各將餅和紅豆湯給了以掃,以掃吃了喝了,便起來走了。這就是以掃輕看了他長子的名分。在亞伯拉罕的日子,那地有一次饑荒;這時又有饑荒,以撒就往基拉耳去,到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那里。
利百加在以撒60歲的時候生了雙生子以掃和雅各。他們兩個在母腹中的激烈爭斗,暗示了該兩子日后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以撒娶利百加時40歲?!妒ソ?jīng)》中對于婚姻多淡漠,并且娶親年齡在今人看來構(gòu)成絕對的“晚婚”,40歲很常見。我的解釋是,當(dāng)時的人沒有明確的婚姻概念,只有認(rèn)定繼承人之后才返回去說明娶親日期。也就是就,只有與繼承人的母親成親的日期才計人家譜,之前娶多少配偶是忽略不計的。
在中國古代,只有確定完哪個人是繼承人,才確認(rèn)他的父親是唯一直系,之前家譜里先不明確。還有,中國古代似乎也有先妾后妻的習(xí)慣,娶妻才算正式結(jié)婚。所以,說古人晚婚到40歲是不正確的。生子也有類似的可能,甚至還會忽略中間的個別代,而以一人代替幾人??傊?,我相信《圣經(jīng)》以自己的統(tǒng)一邏輯處理了結(jié)婚與生子這兩個問題。這兩句話很重要,“在亞伯拉罕的日子,那地有一次饑荒;這時又有饑荒”。雅各生活的時代現(xiàn)在還沒有定論,但一般認(rèn)為在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3600年,即中國的夏、商之間。這個饑荒會促使許多人遠(yuǎn)走他鄉(xiāng),同時暗合了中東地區(qū)可能的氣候改變與沙漠化的趨向。因饑荒以撒帶著家族前往非利士人居住的北方,他們的族人有沒有可能一直走到中國的西域呢?太有可能了。還有,俄羅斯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qū)是否使人想起希伯來呢?《圣經(jīng)》上說:“突然某年收成好,以撒變?yōu)榇蟾粦??!碑?dāng)?shù)厝水a(chǎn)生嫉妒心理,從而給以撒帶來危險。他們急忙出走,最后停留在別是巴這個地方,這依然在中東附近地區(qū)。他們的兒子以掃40歲時娶赫人(外族)為妻。赫人生活的地區(qū)很廣泛,一部分就在今天的土耳其地區(qū)。
以撒老年病重眼盲,雅各裝扮為以掃,在母親陰謀詭計的幫助下騙得了父親祝福——實際上是交接權(quán)力。雅各既先奪了長子名分,現(xiàn)在又騙得祝福,以掃聞聽后放聲大哭,準(zhǔn)備要殺雅各。理虧的雅各逃往舅舅拉班那里,最終娶了拉班的兩個女兒和兩個丫鬟,然后生下12個兒子。利百加處處看以掃不順眼,連他的兩個赫人妻子也不喜歡,婆媳不和聞名于世,種種原因之中恐怕以政治原因最重。以掃為討父親喜歡又娶一同族女子——以實瑪利的女兒,但嚴(yán)格地說以實瑪利同樣種族不純,有埃及人血統(tǒng)。這里給出的另外一個暗示是,以色列人與埃及人族源很接近,否則以掃也不會娶一個具有埃及血統(tǒng)的女子了。
無論前人提出過多少種有關(guān)美洲名稱來源的看法,現(xiàn)在我們都暫且不管,再做一次全新的猜測與假設(shè)。我把所有的推論既建立在前人的理論之上,同時又是對所有前人理論的質(zhì)疑,甚至是徹底推翻。當(dāng)然,這個方法異常霸道武斷,但你不得不承認(rèn)這是另外一種疏而不漏的縝密。
“以撒娶利百加為妻的時候正40歲。利百加是巴旦亞蘭地的亞蘭人,彼土利的女兒,是亞蘭人拉班的妹妹?!碑?dāng)我不斷查對《圣經(jīng)》不同版本的巨大差異時,我才明白為什么它一直沒有被中國人如我這般解讀過。首先需要有人提出這個全新的解讀思路,然后是該人相對熟悉中英文,最后是該人必須意識到現(xiàn)代英語與古代英語的差別,否則許多信息根本無法從中獲得。不過我并不是最幸運的人,因為我不懂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恐怕這兩種語言才是最有效解讀《圣經(jīng)》的工具。
我注意到,這個利百加的娘家亞蘭人(Aramaean),是亞伯拉罕日思夜想的巴旦亞蘭地居民。他可能是從那里被驅(qū)逐出來的,或者是在那里的戰(zhàn)爭中被打敗的,所以他日夜思念那里,始終充滿了流浪在外的傷感,甚至連娶媳婦都要娶那里的,從他那里開始的懸棺風(fēng)俗很可能也是為了以后遷墳方便。Aramaean成為一個常年出現(xiàn)在他們語言中的神話。那么最終他們會不會到遙遠(yuǎn)的地方讓子孫實現(xiàn)他的夢想,再建一個Aramaean國家呢?我認(rèn)為是可能的。有沒有可能Aramaean最后慢慢演變?yōu)锳merican?讓我們等待以后的考證。
以掃外遷的原因成立:一是發(fā)生了大饑荒,二是家族太大需要不停地分家、再分家,另外,還可以為共同的老家族開拓殖民地。幾者我們在《圣經(jīng)》中都看到了痕跡。通過《圣經(jīng)》我們看出,他們每一次分家重新建立殖民地,總喜歡向東,而不是向西。我想這個方向的選擇是有其特殊原因的:①他們崇拜太陽;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②知識的有限使古代人東尊西卑,有太陽的地方有光明,太陽落山的地方一片黑暗,那是一種不吉利。所以他們的遷徙之路就向東、向東、再向東,并且這一逐步向東的過程,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表現(xiàn)得非常清晰,次第晚近,世界歷史地理圖上幾乎一目了然。
由于種種原因,人們首選距離故土近的地方居家落根,只有不得已時才到遙遠(yuǎn)的地方去。當(dāng)然隨著近距離殖民地的飽和,人們越到后來就只能到更遠(yuǎn)地方去,而美洲是距離中東最遠(yuǎn)的東方。這或許美洲文明發(fā)展最晚的原因。另外,我在某些資料上偶然看到古埃及人的這樣一個信念:西方屬于死亡之地。這或許就是他們避諱向西的原因。并且,不僅古代印度人有西天就是死亡的代稱,中國人一樣如此,比如馬王堆T形帛畫的方位。是古埃及人開創(chuàng)了西天這個稱謂嗎?當(dāng)我發(fā)現(xiàn)下面這段文字后簡直有點喜出望外的感覺——在一本叫《波波爾·烏》的瑪雅文獻(xiàn)中記載,瑪雅首領(lǐng)在接受加冕的時候會唱著這樣的詩歌:“我們?nèi)ハ蛉粘龅牡胤剑覀兊母篙厑碜阅抢??!笨磥硭麄兊淖嫦日娴脑?jīng)越過海洋,然后來到日出的地方。不過從后一句語焉不詳?shù)脑娋渲?,我真得說它起碼有三個解釋:①“去向日出的地方”是個傳統(tǒng),是他們的祖先曾經(jīng)有過的舉動,可以認(rèn)為就是我所說的人類一直從中東附近向東走去;②假如一直“去向日出的地方”,則可以到達(dá)父輩們生活過的地方—那里依舊是越過大西洋的北非、中東地區(qū),但這只表明他們清楚了解父輩的方位,并不表明他們的父輩直接從北非、中東越過大西洋到達(dá)美洲;③他們的父輩就是直接越過狹窄的大西洋到達(dá)美洲的,所以他們才知道父輩來自日出的地方。我想我是不能排除在后期曾經(jīng)有人從北非越過大西洋來到美洲的可能性的,并且他們已了解了地球是圓的這一概念。但我強調(diào):他們最初還是從中國越境而至美洲的。
一般認(rèn)為亞伯拉罕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前,美洲成形的文明也多在這個時段之后才開始,公元前2000年左右達(dá)到輝煌頂點。亞伯拉罕的子孫成群結(jié)對地來到美洲開拓新的天地合情合理。父輩們告訴他們目的地就是日出的地方,假如他們有環(huán)球的概念,那么他們還可以被告知:不斷向日出地方走去就能重新回到故鄉(xiāng)。(待續(xù))
選自蘇三破譯颶風(fēng)系列之《向東,向東,再向東》,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