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我在2008年2月16日傍晚時分用手機拍到一張照片,疑似是個飛碟,想投稿。
議長:可以,但限于手機拍照的精度,可能無法在雜志上刊出,我們會作為資料保存的。
哲明:UFO不是飛行器。人類稱它為不明飛行物是因為它們在被人類目擊時的狀態(tài)都是飛行狀態(tài)并且速度極快,所以人類憑借原始的知識就認為外星人是駕駛著它飛到地球來的。其實不然,我認為“傳送器”應該是“飛碟”的確切稱呼,來到地球的外星飛行器其實都是“傳送器”或者叫“空間轉移器”。在茫茫宇宙中密布著難以計數的“場”,相當于地球人的“公交車站”,在性質相同的“場”之間,只要利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也就是所有“飛碟”中都裝備著的“核”,就可以進行空間轉移,用三維空間的觀察角度來看就是所謂的“瞬間移動”。所以,“飛碟”的真實身份是“傳送器”,它們的怪異形狀和飛行時顯示出的旋轉等異常狀態(tài)都是為了適應“核”的運作狀態(tài),這就是為什么“飛碟”差不多都是那幾種形狀的原因。
議長:想法不錯。不過飛碟的怪異形狀是為了適應“核”的運作狀態(tài),那里面的乘客得啥樣啊?不敢想了,這“公交車”我就不坐了。
讀者:2009年第1期22頁的插圖是“July 12TH,1998”跟正文的“1988年7月12日”是不是互相矛盾啊?一個是1998,一個是1988!
議長:您很細心。是的,插圖中標注的日期是錯誤的。同樣插圖錯誤還發(fā)生在2009年第2期雜志17頁右下角的圖片,上下顛倒了。我們以后會更加仔細地處理圖片,謝謝您的指教。
陳梓華:我想問一下,BUG搜查費什么時候送到啊?因為過春節(jié),這幾天都不在家喔。
議長:您好,肯定是節(jié)后了。這里再特別說明一下,2009年第1期和第2期,讀者共發(fā)現錯誤8處,以報告錯誤的時間為序,編輯部將在2月底前將搜查費匯出。以后大家一定記得留您的聯系地址啊,不然BUG搜查費就“歸公”了。
思雨:我老公是一位《飛碟探索》的忠實讀者。從《飛碟探索》創(chuàng)刊至今一直收藏著從不外借,怕別人把書弄丟,受他的影響兒子也成了貴刊的粉絲。由于兒子不懂事把2008年的1、2、3期借給同學傳看給弄丟了,老公非常著急跑遍了各個書報亭都沒買到。為了彌補兒子的過失和老公的失望,我只好求助你們,看能否幫我買到這3本雜志。
議長:過期雜志編輯部有少量存貨,2009年以前的雜志每本3.80元購買(免郵費),大家如需要過期雜志請先與編輯部聯系確認。2009年雜志可以在編輯部辦理訂閱,每本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