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處在無定河的中游,其特殊的溝壑地貌和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孕育了窯洞。而集窯洞建造之大成者,則以楊家溝馬宅、劉家峁姜宅和高廟山常宅最為典型。其窯洞民居的空間藝術(shù)創(chuàng)造是陜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我國窯洞建筑技藝和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從對此三處窯洞聚落的介紹,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窯洞真締之所在。
洋洋大觀的楊家溝馬氏莊園
楊家溝馬氏家族,據(jù)一種說法是,原居山西省臨縣,至馬林槐一代大約為明萬歷末年或天啟初年遷來綏德縣馬家山入第八甲戶籍,以租種土地和開墾荒地為謀生手段。但馬家山土地瘠薄,難以為生,至馬林槐的孫輩和重孫輩大部分陸續(xù)再遷。
楊家溝馬氏起步于馬林槐的第四世孫馬云風攜其本支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離開馬家山,先后輾轉(zhuǎn)遷閻家溝、古窯峁、李家山,最后遷來楊家溝定居,于今已歷約260余年。
以堂號為標志的窯洞院落
從馬云風起,楊家溝馬氏就住窯洞。但因?qū)倨鸩诫A段,直至七世的馬嘉樂,始有了整個村寨的總體構(gòu)想?!睹字h楊家溝調(diào)查》中所提到的“馬光裕堂”就是馬嘉樂所居一座單獨的院落,而自“光裕堂”始,馬嘉樂的5 個兒子,八世“鳴”字輩各分得了千余畝地和5 孔正窯的獨居院落并分別起了堂號。一座座堂號窯洞院落依山順勢、高低參差地坐落在山澗間,與山水融為一體,與大自然相偎依,裝點了江山,純?nèi)灰环^妙的水墨畫,令人贊嘆。
堂號本為漢民族中為了認祖歸宗,昭示家族精神,增強宗族凝聚力,并以吉祥、向上、展望美好前景的詞語給這個家庭(院落)起的名字。希冀以這個堂號名詞的含義為主旨,形成良好的家風,啟迪后人奮力向前,家族興旺發(fā)達,同時也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解讀符號,豐富了陜北窯洞鮮活的內(nèi)容,體現(xiàn)的是人們對其居所的一種人文關(guān)懷。
祠堂和講堂
祠堂和學校是村落重要的空間單元。楊家溝馬氏族團有三個祠堂,這就是在馬氏第五世馬云風去世后,其子孫們于小橋灘所修3 孔石拱窯的老祠堂。在新祠堂修建之前,廢棄私塾,新學興起,光裕堂子孫得風氣之先,于1911年在村中的最高處的峁梢上建了3 孔石拱窯辦起了“講堂”。就在講堂修建之后,光裕堂族人于講堂之后的地坪上修建了一座無梁式臥窯,是為光裕堂的新祠堂。
代表性窯洞院落
在馬氏莊園的窯洞院落組合中,有四處特別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一是馬氏祖宅之一由21 孔石拱窯組成的靠山式窯洞院落,是由門樓、圍墻和廈房組合的并聯(lián)而又恰當分割的兩組四合院。兩組各5 孔正窯為坐西北面東南的壬山丙向,是最避風向陽的“風水”。此宅以窨洞之多的組合而成驥村古宅的代表建筑。二是馬家老院。老院是標準的“明五暗四六廂窯”的標準制式,正窯深8.2米,寬3.51米,高3.7米。左右各有暗院,兩院前側(cè)方為各3 孔廂窯。所特殊者,首先是倒坐的客廳吸納了北京四合院中倒坐房廈的內(nèi)容,為起脊兩面流水廈房而非窯洞,中共中央1947年12月會議就是在這座客廳中舉行的;其次,右?guī)G掌炕后部窯掌有窨子直通溝畔,窨子連通此三廂窯,具有“跑賊”和防空的雙重功能;再次,這座院落寬達26.5米,而深僅12.2米,不及寬之一半,是典型的寬展型庭院。這在中原地區(qū)是犯忌的,但在陜北,由于受到溝壑區(qū)左右伸展較易,而前后伸展頗難的限制,又受到北部草原游牧文化的影響,陽光充足,敞亮異常,是宅院型制的一種發(fā)展。應(yīng)當說這是突破禁區(qū)、獨辟蹊徑的作為。三是依仁堂。姜安邦孫姜耀祖修成窯洞四合院,馬家以為更趨完美,依樣學來而有變化,即后來供馬嘉樂孫馬國士所居依仁堂。由此可見其吸納精神。四是馬家新院。這種博彩眾長的吸納精神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中西合璧式窯洞院落馬家新院。
楊家溝驥村古寨窯洞聚落,因獨具完備的兩道寨門、新老祠堂、講堂、井泉等村落必備設(shè)施,各個窯洞院落堂號以主溝環(huán)抱的山峁為載體,繪就了一幅洋洋大觀的聚落圖,與劉家峁姜宅和高廟山常宅相較,是以村落的整合效應(yīng)而體現(xiàn)了融于大自然之中的聚落美學思想。
恢宏大氣的劉家峁姜氏莊園
姜氏莊園在米脂縣橋河岔鄉(xiāng)的劉家峁村,坐落在村北的牛家梁近山頂?shù)陌几C處。由姜耀祖主持,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動土興建,歷時13年,光緒十二年(1886年)竣工,完整地完成了全國典型的石拱窯洞四合院聚落組合。
姜園的突出特色
(l)嚴格按照“明五暗四六廂窯”的規(guī)矩布局主庭,并以此為基準設(shè)計整個宅院,嚴謹而富于變化。上院深22.05米,寬18.70米;中院深15.60米,闊14.85米。上院較中院高1米,由15級蹬道和垂花門相連接,均坐癸山丁向;中院又較下院高5米,以暗道相連。中院和下院各開一大門。如此安排,保證了各窯納陽、采光和通風均極充分,出路也極方便。兩座9米以上的寨墻、三條寨門涵洞、兩座大門、一座月洞門、一座垂花門,加上井樓、窨子的有機組合和恰當分割,是交通、閉藏、防衛(wèi)、供水、泄洪五者的有力保證,說“固若金湯”不為過分。
(2)容水井于院中,這在陜北是極為少見的。
(3)題額“保障”的第二道寨墻高于宅院一倍以上,石砌寨面面對大門,即不是對外而是“對內(nèi)”,被戲之為“反穿皮襖”。這是因為第一道入口的“大岳屏藩”寨墻是保衛(wèi)宅院,主要具防守功能,此第二道“保障”寨墻則起到“逃匿”和“反攻”的雙重功能。一旦各院失陷,則人畜細軟可穿“保障”寨門涵洞順利轉(zhuǎn)移后山。屆時寨門一關(guān),守此寨頭可控扼并反攻收復(fù)院落。所以,這是一種防衛(wèi)——退卻——反攻——收復(fù)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防衛(wèi)體系。當然,這只是針對晚清時期的匪賊和當時的武器水平而設(shè)計的。
(4)匿于主庭左、右兩廂窯背后的兩孔枕頭窯(臥窯),主要作倉庫,但充分利用了體量空間又極其隱蔽,令人叫絕。
(5)“鋪子院”,即尋常所說的“下院”,有的叫“管家院”,但姜耀祖的嫡孫姜佑齊老先生仍堅持叫它為“鋪子院”,因為姜家在院中開中藥鋪,外間人來此抓藥,自然稱其為“鋪子院”。鋪子院為綜合性院落,住管家、藥鋪徒弟、長工,倒座馬棚喂牲口。鋪子院單設(shè)大門題額“大夫第”,與中院和上院呈犄角之勢,坐西北面東南,所以并不在一個中軸線上。這樣,外人一般只能到下院,如需升到中院和上院,還得出大門,再繞涵洞才能進中院大門。這樣就相對保證了中院和上院的安靜和安全。但下院右后角又有暗道經(jīng)蹬道升至中院右后角,極其隱蔽而又相當便捷,是供內(nèi)部人交通和傳遞信息用的。
姜氏莊園已于1998 年立項,并按1比1的比例仿建于北京中華民族園。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于2001年6月10日對姜宅進行了現(xiàn)場報道。經(jīng)陜西省政府2002年12月批準,姜氏莊園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備極工巧的高廟山常氏莊園
常氏莊園坐落在米脂縣城東北12公里處高廟山柳樹溝北側(cè)的腦畔山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常維興動工興建,維興未訖而終,由他的長子常英經(jīng)管并最后完成。這處莊園是指后來由常維興的三子、四子繼承的窯洞民居院落。
常園的布局藝術(shù)特色
常氏莊園與楊家溝馬家光裕堂莊園,劉家峁姜氏莊園一樣,仍按“明五暗四六廂窯”的模式布局組合四合院,由于講究“門當戶對”,常家、姜家、馬家互有姻親關(guān)系,互相吸納在所難免。常園較姜園晚修34 年,大致吸收了姜園窯洞架構(gòu)的模式,就連“癸山丁”的坐字亦與姜園相同。馬家新院吸納了西式建筑風格,姜園又專請北京專家設(shè)計,吸納了北京四合院格局,常園基本上以姜園為藍本,又從山西打回底樣補充完善之,所以又顯出了自己的特色。
(l)常園背靠腦畔山麓,前臨沖溝小溪。
由于受到山和溝前后逼窄的限制,常宅設(shè)計成只有上院和底院兩個窯洞院落組合,且以左右伸展出之。主庭寬較深多出6.62米,前庭寬較深多出2倍,是典型的寬展型庭院。此為中原狹長庭院之大忌,但卻令各窯采光、納氣充分,顯得大氣。
(2)常園坐落在高9米的石畔上,本已顯其錯落。而大門5級石墀抬高0.8米;垂花門石墀15級又抬高2米;主庭5孔正窯又建在5級石墀之上,再抬高1.2米,如此,3處臺階落差達4米。從垃畔進大門,有不斷提升的感覺;入大門,站在前庭看垂花門,門樓,圓門轉(zhuǎn)扇,兩廂的天地堂、土地堂以及磚雕吉祥圖案等,因為有15級石墀襯托,顯得巍峨而宏闊;過垂花門,前瞻主窯,與兩廂廂窯高低對比明顯,突出了主窯的主導(dǎo)地位,而顯得主庭富有變化。這種比較大的落差,自然與山麓下自然土體的落差的實際情況有關(guān),減少了土方搬運量,有其省工省錢的功利目的,但在恰當?shù)乩玫匦?,塑造順?yīng)自然的空間藝術(shù)方面,卻得了妙趣天成的審美效果。
(3)主庭與前庭結(jié)合部的窯洞處理更是一絕。
常園主庭東西廂窯最末尾的一孔,從門里進去,朝南又開一過洞,穿洞而過,又是兩孔小窯,窗子又開在南面,成為前庭的一部分。小窯充分地利用空間光線,又相當隱蔽,外人不經(jīng)意幾乎看不出來,這樣處理體量空間,是很少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