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提起正在為2009年《陜北》雜志第四期做米脂的專題時,去過那里的朋友說,你們打算做什么呢?我想都沒想就說做“文化米脂”。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如果,沒有真正走進米脂,只是作為一個概念來表面地理解,那么米脂無非就只是陜北建筑、鄉(xiāng)紳文化、民間文化的集大成所在地。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去過幾次米脂以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建筑的外觀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感受、米脂婆姨的淳樸感受……然而,今天所謂的“文化米脂”得譽之處最大的感觸還是米脂歷史上的學士文化對后世的直接影響和遺留風氣,從古代官辦學宮和近代創(chuàng)辦女校、三民二中(新中國成立以后改為米脂中學),在今天仍然隱約對這塊土地產生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我覺得不管什么樣的建筑總有一天會倒塌,民間文化同樣會被現代文明的進程而異化,但米脂人內在的氣質和精神是不會因為某種外在的影響而輕易改變,這是米脂人骨子里最具有最難以改變的東西,是幾百年上千年在這塊地域里生根發(fā)芽而長起來的樹。
“米脂”這個詞之所以將會長久存留,不在于作為地理名詞的“米脂”,而在于她內里的涵養(yǎng)和外在的氣質。米脂對于陜北而言,絕對是中心的地位,這個位置不單單是地理所處。米脂有太多的人文歷史,有太多的傳說故事。米脂絕不是個陰盛陽衰的地方,出過美女也出過英雄。有的人來米脂就是為看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自然地透露出了陜北人特有的純樸勁兒,在那樣純粹濃烈的愛恨中,喝著小米粥,吃著小米糕,飲一杯小酒,聽著充滿傷感離別悲情的陜北民歌,發(fā)現生活也會變得純粹透明,像高原上一首偉大的原始野性美的愛情詩章。
在米脂的老城里,我感覺到了米脂的歷史氣場,帶著這樣的情緒去看風景,總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在老城的小巷子里,在米脂文化人魯翰的居所里,我心平氣和,寧靜得同樣可以聽見“掉針的聲音”,甚至在某一刻,我有了昏昏欲睡的感覺,這一切是美好,是人最單純情緒的回歸。我從魯翰那里找到了米脂的另一面,對于米脂的了解,我發(fā)現還遠遠不夠,甚至只是一些皮毛。這些感官的情緒,更加深了我對米脂的印象。
在米脂青年作家常天民兄的陪同下,在米脂的老城里,我聞出了米脂數百年前的古氣。她依舊能讓人引起情緒和感官的刺激,這樣的刺激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陜北大多數地方已經失存了,米脂還在陜北這塊大地上細細地呼吸著這口僅有的“氧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