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上混的人,升遷了就榮耀;商海里混的人,發(fā)財了就榮耀;情場里混的人,身邊能有幾個美女追隨就榮耀;酒場里混的人,能把別人灌得趴下、自己站著就榮耀……我也有自己的榮耀。
2006年3月上旬,我有幸被米中聘請參加《米中校志》編纂工作,共干了一年多。事情已經過去三年了,現在說起來我還是感到非常的激動和榮耀。
受苦太多的人,在逆境中生存太久的人,他們內心深處往往潛在了一種能量。
也許是因為我讀了幾天書的緣固吧,讓我當一輩子農民總覺得有點委屈,我太想當公家人了,我以為我有這個能耐,一有機會就會釋放。
在給米中編纂《校志》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的感覺像三月的春天。我認真的完成著主編交給我的每一項任務。我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全部用在了工作上面,資料盡可能完善,編寫盡可能翔實,工作盡可能認真,力求完美。我對來之不易的這份工作,猶如對自己妻子般的摯愛。有時我還主動干一些我分外的工作,比如:在2007年元旦那天,我給米中師生辦了一次燈謎展猜;比如:對校史展室的籌建;比如:組織米脂米中校友秧歌隊,參加米中80華誕校慶活動。老天爺好容易給了我這么大一片陽光,我能不燦爛嗎?
我每天哼著小曲,騎著那輛車前簍子里總放著文件袋的自行車,來回忙碌地穿行在米中與涼水溝家的路上,遇到過去和我一起戰(zhàn)天斗地的那些農民弟兄問我:“文亮,哪兒去呀?”我便放大嗓門自豪地回答:“到米中,上班!”他們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我,感到疑惑和驚訝!可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美滋滋的。我似乎覺得我跳龍門了!出息了!我和他們不一樣了。
在世俗人的眼里,農民是被人瞧不起的,不管你給農民戴上再高的帽子,說得再好,農民終究是農民——受苦人。
1968年我別無選擇地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回鄉(xiāng)參加了農業(yè)勞動。從18歲的知識青年到2006年58歲的我,在農村整整呆了38年。我苦了38年,我受了38年。在這38年里我沒有跨入過公家門半步,我沒有憑我的“文化”賺過一分錢。我做夢都想進公家門,成為公家人,我做夢都想憑著我的“文化”來賺錢,走苦輕路,我曾為這些努力過,但都是徒勞。
1947年胡匪進犯陜北時,父親當過三天的掛名保長,我便成了黑五類子弟。在那個灰暗不公正的年代里,對于我,不要受批判、斗爭已是萬幸了,那還敢奢望當什么公家人……
一年四季我的生活就像無定河水一樣單調而又忙碌。春天,陽光是媚人的。牛拉著沉重犁鏵在前面走,我胸前掛著一個沉重的拿糞簍子緊跟在后,跟得我兩腿發(fā)軟,頭暈眼花,這叫春種。
夏日,烈日當頭,我頭朝黃土背朝天,兩只光腳踩著發(fā)燙的土,手拿鋤頭,汗滴禾下土,這叫夏耘。
秋來,九月里九重陽,白天收割晚上打場,盡管秋風涼,背上莊稼,汗水濕衣裳。這叫秋收。
冬至,大搞農田基建,天越凍,心越硬。紅旗插在工地上,大干快上,镢頭把換了一根又一根。中午尋飯,晚上加班干。在那個“糧食引路,菜為綱,洋芋絲絲來糊湯”的農業(yè)學大寨的年月里,這每年的冬天里,除了大干,就是快忙,也就說不上什么冬藏了。我一個農民,一年四季也只能是這樣過了。我食我之力,我飲我之血?!爸艺咧^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
一個人的生活不可能永遠是順境,也不可能永遠是逆境,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改革開放農民的生活好過了,我也好過了。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一個農民也能憑筆桿子賺錢。2006年6月15號,米中總務處第一次給我發(fā)了三個月的工資,每月800元,共計2400元。當我在那張工資表上第一次簽上田文亮三個字的時候,我熱淚盈眶……
走出辦公室,我給遠在外地工作的女兒打了一個電話:“……爸爸今天領了工資了……”我也記不清當時我還給女兒說了些什么?女兒又給我說了些什么?也許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留給我后來的感受。
上班,代替了上山;辦公室,代替了生產隊;工資,代替了工分。盡管只是幾個字的差異,盡管是一個遲到的春天,盡管是一個可憐的短暫,但對我來說,是定格在生命進程中的一個永恒的輝耀。我這一輩子總算是有過這么一回了,知足了。想起自己曾經上過班,曾經有過辦公室,曾經領過工資,就是哪一天閉上眼睛高興的也會笑出聲來。更讓我高興的是:上班、辦公室、工資這三個名詞成了我今后生活中向人炫耀的資本,我每天都生活在榮耀之中。我會因此而樂哈一輩子的。
落筆到此,我很想給現在上班的那些年青的公家人說幾句:也許在你們看來,我的這些舊事、破事有點可笑,甚至是無聊,但對我一個從來沒有上過班的農民來說那是一種擁有,是我今生的榮耀。雖然我不是公家人,但我曾經有過公家人的經歷,最起碼我給公家做過事。如果你們的父母與我是同齡人,或者與我有過同樣的經歷,他們就能理解我,他們就會和我在心靈上共鳴。我不會唱高調,我只想從內心深處本本分分說一句:年青的公家人,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好好給公家干事吧,珍惜這一份可貴的工作。在我們這個和諧的社會里,能給公家做事的人是最榮耀、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