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們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需求日趨多樣化的今天,單一的居住模式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可變型住宅作為新的居住模式漸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相繼出現(xiàn)了SAR理論等重要的理論成果。
關鍵詞:住宅;可變型住宅;SAR理論
Abstract:In people's values and needs of the growing diversity of life today, a single mode of living far people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his context, flexible housing as a new settlement pattern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SAR theory have appeared in such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ults.
Keywords:housing; flexible housing; SAR theory
中圖分類號:TU24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9)06-0088-02
1引言
建筑是具有雙重意義的社會產(chǎn)品和文化產(chǎn)品,它既是物質(zhì)財富,又是文化瑰寶。近代建筑雖然以建筑功能作為設計的出發(fā)點,但是以人為本的空間設計還是時常被人們所忽視。在我國,現(xiàn)階段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指引下,建筑文化的傳播有賴于經(jīng)濟建設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基礎。被稱為人類生活容器的住宅,作為有價值的商品,也漸漸地脫離了使用者,以單一的模式發(fā)展,從而導致居住質(zhì)量的下降。但是在人們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需求日趨多樣化的今天,這樣的居住模式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這就引發(fā)了住戶對住宅內(nèi)部空間的改造或遷居,造成精神及經(jīng)濟等諸多方面的損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可變型住宅作為新的居住模式漸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
2可變型住宅的概念
可變性(Flexibility)是指不損壞固有形態(tài)的前提下可進行變化以及適應其變化的能力。在建筑空間中,可變性可定義為滿足使用者各種需求的多樣性(Variability)與適應變化的適應性(Adaptability)兩種。可變型建筑是指維持主體結構的前提下通過改變內(nèi)部空間的布置方式及延伸來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具有彈性變化能力的建筑??勺冃妥≌侵父鶕?jù)住戶的要求能自主地靈活布置空間,從而能夠滿足不同住戶的居住要求、適應社會和家庭成員變化的住宅??勺冃妥≌哂羞m應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延長建筑壽命及有利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等諸多方面的優(yōu)點。
3可變型住宅的理論基礎——SAR理論
可變型住宅的研究,隨著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的提高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關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以歐洲為中心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其中荷蘭的SAR理論作為可變型住宅的理論基礎,對許多國家的可變型設計引起了諸多影響。
SAR(Society of Architecture Research)是1964年9月,反對Mass Housing為依據(jù),研究新的住宅設計方法為目的,以漢普列根(N.John Habraken)為委員長的九名建筑師成立荷蘭的非贏利建筑研究機構。SAR設計方法論是為了脫離單一模式的住宅設計方法、引導住宅建設過程中的住戶參與、尋找共同滿足住戶要求和工業(yè)化生產(chǎn)方式的方法,從而提出住戶參與和工業(yè)化概念相結合的住宅設計理論。這樣的背景之下SAR理論追求的具體方向如下:第一,能直接反映住戶要求的住宅設計方法的開發(fā)與適應這種方法的溝通環(huán)境的形成。通過住戶積極參與設計與施工過程,設計者只提供分割空間所需要的必要部分,住戶隨意布置內(nèi)部空間和家具,從而使住戶對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產(chǎn)生關心與愛護。第二,新的大量生產(chǎn)方式的開發(fā)。改善原有工業(yè)化方式的無個性、單一性、單調(diào)等缺點,開發(fā)運用支撐體和填充體理論的新的大量生產(chǎn)方式,來滿足住宅'量'與'質(zhì)'的雙重要求的、共同滿足住戶要求和工業(yè)化生產(chǎn)方式的住宅設計方法。這一點以模數(shù)協(xié)調(diào)(Modular Coordination)的構件標準化與規(guī)格化為基礎。第三,共同設計與設計語言(Design Language)的開發(fā)。即各部門的專家相互溝通,使各自的信息與資料一般化、共同化,從而形成新的設計理論。當今這樣復雜多樣的城市環(huán)境中,通過幾個建筑師有限的思想與概念是很難把握問題,從而需要包括住戶的諸多部門專家的相互溝通、共同設計是有必要的。SAR設計方法論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
3.1支撐體與填充體
SAR在1965年12月提出了支撐體(Support)與填充體(Detachable Unit或Infill)為主的住宅設計方法論。支撐體包括承重墻、樓板、交通管道核心筒等,填充體包括隔墻、組裝構件、衛(wèi)生間、廚房等。支撐體作為結構體有很長的周期,填充體根據(jù)材料的耐久年限、流行風格、技術的發(fā)展其周期比較短。支撐體和填充體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結果便是住宅。在這里材料和空間的位置與尺寸相互作用。
3.2基準帶與限界帶
為了空間分類設置了α、β、γ、δ等四個基準帶,在基準帶之間又設置了限界帶。
根據(jù)功能把空間分成臥室、廚房、書柜等長時間使用的特殊用途空間;客廳等進行多種活動的一般用途空間;倉庫、浴室等短時間使用的服務空間。從空間的屬性上看特殊用途空間的大小固定、位置可變,一般用途空間的大小與位置都可變,服務空間的大小與位置都固定,從而空間布局的時候特殊用途空間布置在α基準帶、服務空間布置在αβ限界帶、一般用途空間布置在α和β基準帶上。
4國外可變型住宅的應用與發(fā)展
4.1 德國
1927年德國斯圖加特市近郊舉辦的威森霍夫現(xiàn)代住宅建筑展(Weissenhof Housing Project Stuttgan)上采用的適應住戶要求內(nèi)墻和隔斷,為德國可變型住宅的設計拉開了序幕。在這基礎上德國政府為了在住宅上運用工業(yè)化的建筑方法,1971年舉辦了首屆題為“可變型住宅平面設計(Flexible Residential Floor Plans)”的設計競賽。這個設計競賽給開發(fā)可變型住宅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具體要求如下:
1)由住戶適應住宅的原理,轉變?yōu)樽≌m應住戶的原理。
2)在建筑耐久年限內(nèi),要滿足由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變化的若干內(nèi)部空間的改變。
3)住戶能夠積極參與住宅內(nèi)部功能布局。
4)采用非承重墻分割空間并隔聲。
5)適應房間功能與設備的長、短期變化。
6)居住者可以隨意地將隔斷移動。
7)要考慮材料、設備、建筑物要素的老化。
8)要考慮電器、衛(wèi)生設備的模數(shù)。
1972年以“Elementa”為題舉行了第二屆設計競賽。這次競賽同時考慮了住宅內(nèi)部的可變性、建筑結構和工業(yè)化問題。具體要求如下:
1)要具備限定居住空間的外部要素的靈活性與建筑要素的賦予。
2)節(jié)省費用和縮短工期。
3)確保擴大面積的可能性。
4)可以重新布置內(nèi)墻。
4.2 荷蘭
荷蘭早在20世紀20年代,在工人住宅中運用了可變性。此后1924年烏特勒支的里特維德設計的施羅德住宅(Schroeder House),采用推拉門達到了可變性的目的。30年代也有過可變性的事例,但是真正開始研究并建設是在60年代SAR的努力結果。SAR的主要設計方法是住戶參與住宅建設過程和根據(jù)基準帶(Zone)與限界帶(Margin)的設計方法。70年代以后,SAR的成果對歐洲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對各國的可變型住宅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4.3 日本
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生產(chǎn)了大量的P.C住宅與小型集合住宅,這導致了住宅的單一、固定模式的發(fā)展。為了脫離這種局面,住宅設計轉向了反映個性與多樣性的方向。這時期鈴木成文教授進行的關于住宅的多樣化與變化的居住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SAR理論的介紹和認識為背景,由住宅都市整備公團(HUD)、住宅部品開發(fā)中心(1986年更名為住宅部品認定中心)和相關學者共同在八王子市里建造二層六戶的公團實驗住宅(Kodan Experimental Housing Project:KEP)進行了實驗。KEP是從1973年開始的長期開發(fā)計劃。它利用預制構件的組合來創(chuàng)造適應新的居住要求、居住質(zhì)量、生活方式、生活周期及易于維持管理的內(nèi)部空間為目的。
5結束語
住宅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空間單元,在任何時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建筑類型,同時也是最為活躍的建筑類型。他直接影響著千家萬戶的家庭生活,關系到每個居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整個城市的經(jīng)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是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進步的一個關鍵因素。人們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需求日趨多樣化的今天,當今住宅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是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本文以提高住宅質(zhì)量為目的,希望通過對可變型理論及國外先進事例的分析能給中國住宅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美)拉普卜特著.常青,徐菁,李穎春,張昕譯.宅形與文化.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2] (韓)張吉勛.A Study on the Planning Elements
for the Flexibility of the Small Apartment Housing(關于小型住宅的可變型平面設計要素的研究).檀國大學碩論.1996.
[3] (韓)金銀靜.采用SAR概念的住宅平面可變化方法.延世大學碩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