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是漳州和臺灣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它裝飾在寺廟宮觀、府堂屋頂上和照壁、墻上,為古建筑增彩。剪瓷雕的歷史淵源悠久,閩南工匠、藝人認為此藝源自中原地區(qū)以泥塑為主的建筑裝飾。1300多年前的唐代垂拱年間,隨開漳圣王陳元光南下而傳入閩南地區(qū)。經閩南本土工匠、藝人的不斷改造創(chuàng)新后,逐漸形成一門獨具閩南特色的建筑裝飾藝術。
剪瓷雕選取各種顏色鮮艷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照需要用鉗子、木錘、砂輪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瓷片,用來貼 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裝飾寺廟宮觀等建筑物的屋脊翹角、壁畫。剪瓷雕的所有工藝都需要用手工完成,這門藝術融合了泥塑、繪畫、雕刻之所長,其獨特之處在于藝人們巧妙地利用經烈火燒焙的彩色瓷片,可經受長年日曝雨淋,海堿侵襲而不褪色的特點。每一組作品既有鮮明的內容和寓意,又色澤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輝映,富有質感。
剪瓷雕分為平雕、立雕、疊雕、半浮雕。平雕著重于構圖,一般用于近景;疊雕則多用于高處屋頂的龍鳳走獸、水族飛禽和花卉樹木,用片片彩瓷表現鳳毛麟角、紅花綠葉,無不栩栩如生;立體雕難度最較大,雕塑古裝戲曲人物,如武將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寬衣窄袖,采用立體雕效果最好。立體雕須先用硬度強的鐵絲或竹篾做骨架,敷上用黃麻茸或稻草茸和著紅糖漿拌成的粘性泥灰,打好泥塑坯型。爾后,再粘貼一塊塊色彩斑斕的剪瓷片,僅一個指頭就需要制作半天,真是典型的“細工出慢活”。一個個形神兼?zhèn)涞娜宋?、動物就是在這耐心細致的工夫中呼之欲出,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剪瓷雕的戲劇人物題材多選取《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封神演義》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古典文學故事。剪瓷雕藝術融合了泥塑、繪畫、雕刻之所長,色彩艷麗,不易剝蝕。每一組作品既有繪畫的色澤感,又有雕塑的立體感,無論人物的神情笑貌,花開的枝葉質感,飛禽的活躍姿態(tài),走獸的矯健動作都能層次分明、形態(tài)逼真地表現出來。
剪瓷雕的主要原材料依賴于瓷器,它與瓷業(yè)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漳州自宋代便有著名的“磁窯”生產大量出口瓷器,東山島因此有了一個叫“磁窯”的自然村。大量的殘損瓷器成為心靈手巧的藝人用來雕塑的材料,漳州剪瓷雕可能在那時(宋代)就已出現。這樣一來節(jié)省成本;二來經久耐用;再者新穎獨特。
剪瓷雕以東山島尤其具有代表性。這可能是與當地寺廟多有關,面積只有194平方公里的東山島,大大小小的古今寺廟多達700余座。這些寺廟的裝修幾乎都要用上剪瓷雕工藝。上世紀初,東山島一些工匠應邀到臺灣島、澎湖島修寺廟、祖祠,專事剪瓷雕的師傅便把剪瓷雕這門絕活帶入臺灣。如今,那些極具閩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園林建筑中,也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裝飾,形成閩南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獨特美感。
東山剪瓷雕作為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手工藝術,在近現代林少丹、孫齊家等優(yōu)秀藝人手中達到高峰。他們的作品“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及戲劇人物,是閩南剪瓷雕的代表作,成為在仿古寺廟、祠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技藝,傳入臺灣后得到廣泛應用,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