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出臺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是全面取消農業(yè)稅后的一項配套改革措施。本著“農民的事情,農民自己商量辦,大家出錢辦”的原則,村里要辦諸如架橋修路、植樹造林等公益性事業(yè),可以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向農民籌資籌勞??梢哉f,“一事一議”極大地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然而,由于多種原因,在有些地方,“一事一議”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等問題, “一事一議”成了農村矛盾的新焦點和加重農民負擔的新口子,影響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有關資料顯示,70%以上的村只是開個所謂的村民代表會,實際上就是征收通報會,有的地方為了通過“一事一議”事項,還用黨員干部會代替村民會議,或村民會議代表未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產(chǎn)生,沒有真實地反映絕大多數(shù)村民的意愿。對此,群眾極為不滿。
由于“一事一議”興辦公益事業(yè)屬村民自治性質,村委會對拒不履行承諾的村民缺少制約手段,依法起訴沒依據(jù),更不可能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最終還是老實農民吃了虧。這樣,引發(fā)已交錢村民的極大不滿。由于資金籌集不到位,與廣大農民群眾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公益項目無法正常開展。近2年,一些鄉(xiāng)村環(huán)境衛(wèi)生、村容村貌、村級道路維修等公益事業(yè)普遍降低了標準,“一事一議”變成了“一事無成”。
超范圍議事和超標準籌款,使農民負擔出現(xiàn)反彈。國務院出臺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明令要求遵循“量力而行、群眾受益、民主決策、上限控制、使用公開”的原則,然而一些地方卻將“一事一議”當作大籮筐,沒有錢或錢不夠用的事項都往里面裝,“有事沒事都籌;議也籌不議也籌;同意也籌,不同意也籌”,使“一事一議”成為新的亂收費、亂攤派的口子和避風港。
有的地方把計生投入、五保戶供養(yǎng)、民兵訓練、辦公經(jīng)費、廣播費等不屬于“一事一議”的收費項目也列入議事范圍;有些村擅自將管理費、福利費等變通后,作為議事項目蒙騙群眾;還有的地方征收款明顯超過規(guī)定上限,超出部分則沒有填寫在《農民權益義務監(jiān)督卡》上,成為農民負擔反彈的隱患。這不僅嚴重違反了農村稅費改革政策,也引起了村民的強烈不滿。
有的地方?jīng)]有把“一事一議”所籌資金單獨建賬、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真正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而是當作“小金庫”,隨意挪作他用。有的村干部獨斷專行,暗箱操作,資金使用不公開;有的偷梁換柱,用來還過去的陳年欠賬,甚至用于吃喝招待、公款旅游等等,使“一事一議”政策的推行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對此,農民們怨聲載道。
因此,各地推行“一事一議”必須提高干部群眾民主法制意識,強化民主監(jiān)督管理。開展“一事一議”關鍵在于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主人翁作用,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務的民主權利。村干部要努力適應取消農業(yè)稅后的農村工作特點,真正從要錢要糧的圈子中走出來。村民代表要充分發(fā)揮作用,與聯(lián)系戶保持正常的聯(lián)系,確保自己的意見能代表聯(lián)系戶的意見。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監(jiān)督小組等村民自治組織,定期開展活動,積極參與村務管理,維護民主權利,做到大家的事民主議、民主定、民主管理。
推行“一事一議”必須量力而行,本著“有事籌資、無事不籌”的原則,區(qū)別輕重緩急,講求實際效益,決不能不顧實效或迎合上級旨意搞花架子和超出群眾承受能力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經(jīng)審批后的籌資籌勞工程的資金使用情況要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jiān)督,對未按照程序報批的籌資,農民有權拒交。工程完工后進行決算和審計。對擅自挪用、平調、擠占村辦公益事業(yè)“一事一議”款項的,要嚴肅查處,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對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并簽字后不按時繳納款項的,按違反合同論處,申請依法仲裁或起訴。
只有這樣,才能使“一事一議”不會變成加重農民負擔的新口子和農村矛盾的新焦點,從而使農民從“一事一議”中受益的同時,促進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