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并不是全部,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才是公眾應該關注的真正焦點。
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我上一次來北京是和家人來看奧運會,當時油價還是150美元/桶,人們預測在短期內會達到200美元/桶,而且認為金融危機很遙遠?,F(xiàn)在看來那時多么無知。
直到去年為止,我們還在目睹自1970年代初以來最強勁的全球經濟5年增長。如今,在經濟發(fā)展周期和金融危機的共同作用下,OECD國家正經歷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增長減速,其它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同樣開始放緩。我們現(xiàn)在遭遇的金融危機比過去所經歷過的要嚴重得多,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幾年里,我們將見證全球范圍的經濟復蘇。
撇開近期的油價大跌,今年是油價持續(xù)上升的第7個年頭,這是前所未聞的。受各種因素影響,眼下的趨勢是石油需求增長放緩,并已影響到明年的石油交易量,但越過短期的市場波動著眼于基本面,長期來看最大的問題仍是供求關系緊張。這種緊張并未隨著油價的迅速下跌戛然而止,我們正處于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工業(yè)化時期,全球1/3的人口在由鄉(xiāng)村生活方式轉向城市生活方式。發(fā)展中國家近年已占據(jù)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90%。約有超過5億的人口收入將在未來10年內突破5000美元。
中國就是的最好例證。在過去3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10%,現(xiàn)已躍居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人均收入也是30年前的27倍。如此大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石油需求對能源供應而言是巨大的難題。但這一難題的核心并非地質問題,而是技術問題。
世界油氣資源已將枯竭的論斷并非事實。地下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可供開采42年和60年。全球已生產的石油約為1萬億桶,我們腳下還有1萬億桶的儲量可供開采,同時地下還有1萬億桶有待證實的儲量存在。此外,我們還有油砂、重油和非常規(guī)天然氣等大量的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以及像北極這樣尚待勘探的主要油氣盆地等。
然而,全球80%的資源禁止向擁有最先進技術、能夠從各種地質條件下開采資源的國際石、油公司開放,資源民族主義正在抬頭。想讓替代性的生物燃料和非常規(guī)石油形成規(guī)模量產并非易事,設備匱乏、成本攀升,也缺乏經驗豐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時,25年的低油價時代導致了投資不足,無法足夠快地形成產能。
所有這些因素致使油價處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至少從中期來看低價能源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價格并不是問題的全部,重大的戰(zhàn)略性議題已成為公眾真正關注的焦點。我們該如何為經濟發(fā)展提供安全可靠、價格合理的能源,同時又能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能源供應最好的保障來自全球化的市場。全球近2/3的石油正在進行跨國界交易,全球能源交易的擴張速度已遠超基本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能源世界的內部聯(lián)系正變得更緊密。保持這樣的擴張速度、開放市場、穩(wěn)定持久的財政和監(jiān)管政策等對減輕全球燃料市場的壓力、實現(xiàn)更有效的資源配置至關重要。這樣的體制會鼓勵所需的投資流入市場,而這正是我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能源供應保障。
另一個巨大挑戰(zhàn)是氣候變化。如果我們能像付錢買火車票和電力那樣將碳排放納入日常生活的成本體系中,消費者行為就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本質上有3種方式可以做到這一點:設置排放限額與貿易機制、征稅或是制定法律法規(guī)。在我們看來,第一個方法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征稅只能保證產生成本費用,卻不能保證最終追求的環(huán)境保護成效。
為了讓碳交易市場運轉并發(fā)揮作用,我們須要給所有的碳排放設立上限,然后將這些額度分解成若干可交易的許可證。這種排放限額與貿易機制已被廣泛接受為一種能向所有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征稅的有效方式,至少理論上如此。歐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在全球范圍運行這種機制。
正是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艱巨性,使我有違初衷地相信應當提出過渡性的激勵機制以促進低碳科技的發(fā)展和應用。在低碳科技與化石燃料競爭時,我們須要支持新科技。一旦低碳技術成功并具有能被市場接受的價格,它們就能被全世界采用,從石油勘探到計算機再到手機,市場機制就是這樣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