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里面有一位男主角——諸葛亮同志,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說到諸葛亮,大家可能都會想到赤壁之戰(zhàn)、空城計。
赤壁之戰(zhàn)和空城計,不但大多數人想到,還經常在京劇、各種章回小說和古典小說中提到。當然歷史上不一定有這兩件事,但是在這里重要的不是歷史真相,而是《三國演義》對我們思維方式的影響。
三國演義怎么演繹這兩段呢?赤壁之戰(zhàn)的決戰(zhàn)因素是什么?東風!因為當時是冬天,刮西北風,那么曹操的戰(zhàn)船在北面,東吳的水軍在南面,如果用火攻剛好逆風火燒到自己,所以得等到東南風才行。于是故事的男主角諸葛亮上場了,七星寶劍一揮,終于弄來了東風,然后就簡單了,孫劉聯軍猝然發(fā)難,這就是赤壁之戰(zhàn)。誰看著都覺得精彩。
但如果來個逆向思維,想一個問題:萬一我們的諸葛亮同志沒借到東風呢?如果東風沒借到,濃煙滾滾的可就變成孫劉聯軍的大營了,那歷史就得改寫了。這是什么事件?標準的小概率事件。
第二件是空城計。諸葛亮敞開城門,偃旗息鼓在城樓上彈琴。他賭什么?賭司馬懿的多心,因為司馬懿就是一個多心的人,可是諸葛亮有沒有想到,萬一司馬懿那天沒有多心呢?拔營出發(fā)前不小心和老婆吵了一架,被老婆臭罵一頓,腦門上挨了兩鞋墊,到了城下正氣得頭暈腦漲,后果就是二話不說甩開膀子揮軍攻城,那樂不思蜀的好戲搞不好就會換男主角了。
想這個事有沒有可能?當然有。吵架是天經地義,司馬懿真的把諸葛亮抓走的話,我們今天看的就是《二國演義》了。堂堂一國的宰相,怎么可能冒這種風險。什么概念?小概率事件。
中國人聽得最多的就是殺雞不用牛刀、四兩撥千斤等等,起碼我認為這些看似有道理的話是比較片面的。四兩撥千斤,如果撥不了怎么辦?估計得被千斤給壓壞了。為什么中華文化不喜歡千斤撥四兩呢?為什么殺雞不用牛刀呢?回過頭一想,真正有必勝把握的其實是千斤撥四兩。
上面舉的兩個例子都是典型的小概率事件,概率在統(tǒng)計學中是指在相同的條件下做大量的重復試驗,一個事件出現的次數和總的試驗次數之比。人們把偶然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稱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例如彩票中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概率雖然不等于不可能,但它是一個期望值,由于其發(fā)生的可能性極小,從而風險極大,老板們在考慮風險的時候往往關注的是“風險背后的機遇”。認為及時抓住了機遇就可以取得成功,但如果判斷失誤,與機遇如影相隨的風險很可能會給企業(yè)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中華文化缺乏一種程序流程的概念,所有的老板都像大廚師,什么都一手包辦。但它的缺點是,大廚師一走就什么都帶走了。正確的做法是,要有一套工序制度留住大廚師的手藝,這一點我們做得最差。舉一個例子,我們把大廚師炒菜水平分成20個階段,第一個切蔥花,第二個切肉絲,第三個倒醬油……菜不好吃重新調有問題的工序,經過無數次調整之后總有一套工序能炒出跟大廚師一樣好吃的菜。這個積累是今天企業(yè)積累必要的關鍵,但中國企業(yè)還停留在大廚師水平。
當老板把目標放在大企業(yè)身上的時候,這個老板不是現代意義的企業(yè)家,他還是大廚師,他永遠不知道把他炒菜的技術用20道流程分解下來,而且是科學、積累式、數據式的分解。我們今天引進汽車制造商,引進他的技術,引進他們的模型,我想問,它整套工序流程你積累了嗎?沒有。浮躁使得一些企業(yè)想迅速做大,像聯想。投機取巧,總喜歡走捷徑,比如找個收購兼并來做。聯想在2004年做互聯網、手機以及IT服務業(yè),當時為什么做這三項呢?因為這三項最有潛力,但聯想沒有找到真正的行業(yè)本質,購買IBM電腦部門就是投機取巧,它并沒有像IBM一樣把握行業(yè)的本質。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恰恰太強調所謂“智謀”的作用,于是整個中華文化圈有了一個神一般的諸葛亮,而最重要的問題卻被我們忽視了,那就是實力。如果諸葛亮手中有百萬雄兵,曹操還敢來赤壁嗎?司馬懿有膽量到城下聽一曲嗎?在壓倒性的實力面前,智謀的作用還值得我們如此推崇嗎?
諸葛亮這位成功CEO的故事只是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正面對抗的實力,那就只能祈求上天給一點好運氣了。就像諸葛亮所經歷的,東風真的在寒冬的江面上吹過來了,司馬懿出征時真的沒有徇私帶上老婆。
但是,好運氣不是人人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