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喜歡在周末閑暇時到官渡古鎮(zhèn)盤桓半日,在煮芽豆的嫩殼里啜吮懷舊的味道,抱手站在圈外聽一段似懂非懂的花燈,再帶一摞胡麻餡的麥粑粑回去分送給親友。
不幸的是,如今的官渡古鎮(zhèn)四周聚集了大型挖掘機械,舊屋老街被一爿爿推倒,新建的仿古商鋪充斥國產名牌皮鞋和廉價奶茶,我站在金剛塔下茫茫然不知所措,只有那尾音綿長的花燈小調從粉飾一新的小花園中悠悠傳來。
我把目光投向滇池彼岸的晉寧。那里曾是古滇王國的舊址,大航海家鄭和的故鄉(xiāng)。盤龍古剎承載了昆明人新年夜的萬千祈福,昆陽鹵鴨成了晉寧能帶回的唯一土產。我想,這當然不會是晉寧古城生活的全部。
滇池環(huán)湖公路在建,兩年后,昆明與滇池彼岸的晉寧只有一小時車程。那里會不會成為昆明的又一個后花園?
從盤龍寺的晨曦中走出來,淡淡的寒意飄過。我對冬日暖陽的渴望被古寺前的蒼天樹影阻斷,此時我迫切需要一條東西向的小街,站在路中間好好曬曬。
一個老人說,這里叫官井街,因為這里以前有口井。一口井,在舊時足以讓一條街成為市中心甚至CBD。我尚看不清街的另一頭有什么,這一頭,是一座舊廟,那種放滿矮木桌和條凳供老人們打牌喝茶的舊廟。我打算沿街覓食一番,再回到舊廟喝茶。
滿街的招牌令人難以取舍,“燉火腿皮子”、“汽鍋雞”、“清水小瓜”、“清湯雜碎”,我第一次發(fā)現,原來餐飲廣告寫得越直白就越誘人,我開始計量腹中的容量,想把這些美味一一收入肚囊。
路邊一個盲人在給人算命,掐指把流年一一道來,聽者頻頻點頭,忽喜忽憂。檐下,一面鏡子,一把水壺,剃頭匠正在給一個老者刮臉。一口井用很厚的紅砂石鑿成井欄,是我生平之僅見。一群多年沒見過的蘆花雞,從小巷里涌出又涌進。一戶小小的茶館,門前信手寫著對聯“來匆去匆飲茶幾杯各西東”、“山好水好開門一笑無煩惱”。突然發(fā)現,我沿著小街,走進了別人的生活!
街邊一戶戶老宅,雖然經過多次翻修改造,仍能辨出舊時興建的規(guī)模。一戶人家保留了雕工精美的門楣窗欞,我站在檐下細細玩賞。一個戴黑色氈帽的老人路過,與我攀談了起來。他長得酷似《魔戒》中的白袍法師。
老人由鎮(zhèn)上的大宅說到大戶人家,自然要說到乾隆年間鎮(zhèn)上曾出過一名進士張溟洲,后來官居濟南知府、刑部郎中。老人說的卻是野史,一出“張溟洲進京偶遇九千歲”。說得興起,老人當街拍掌擊節(jié),手舞足蹈,不輸茶館說書人。
回到街口,我在數十種美食中選定了今日的午餐――稀豆粉油條,外加一碗涼面。其中美味筆墨間難以言表,只記得我飲下了碗底最后一滴佐料??煲獬鲩T,來到舊廟茶館,花五角錢買了一杯用玻璃罐頭瓶泡的綠茶,一個茶客告訴我,這里是舊時的關圣堂,供的關二爺。端茶臨窗坐下,堂內熙熙攘攘擺了幾十桌牌局,此時日已西斜,一束淡黃的陽光照在桌上,光斑慢慢推移,時光就此流逝。
吃遍晉寧:
非三煮品店
特色:吃一碗米線或面條有十余種帽子可選,作為一名過客難以悉數品嘗。因此,非三對游人而言,永遠是一場懸念。
地址:晉寧興陽村111號
找路偏方:鄭和公園大門的正對面小路邊,就是非三!
花老奶米線
特色:站在晉城街頭找任何一個當地人都能問到花老奶的地址,其名氣可想而知。與非三相比,花老奶的煮品都是口味偏重,辛香逼人。
地址:晉寧昆陽中和路,沒有門牌號
找路偏方:晉寧廣場旁邊;昆陽飲食城大門對面;問任何一個路人。
王記小吃
特色:老街上的二十年老店,稀豆粉油條、涼面、涼豌豆粉,平凡見真功。
地址:晉城(注意不是晉寧,是盤龍寺所在的那個晉城)官井街關圣堂前五步
找路偏方:問路找到關圣堂即可
毛驢館
特色:驢肉涼片、紅燒驢肉、驢干巴、驢肉小炒,麻辣泥鰍和清湯狗肉也不錯。
地址:晉寧南門,無路無門牌
找路偏方:問路就問普照寺,去往普照寺上山前的那個十字路口即是
昆陽鹵鴨
特色:鹵味香醇,肥而不膩。據傳源于鄭和大人把南京鹽水鴨的工藝引入晉寧。
品牌:貓林名氣最大,尹氏和彩琴兩家也為當地人喜愛
找路偏方:開車亂逛都能找到這三家的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