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出生于上世紀(jì)90年代的我們來說,改革開放30年,是一排一排令人振奮的數(shù)字和莊嚴(yán)肅穆的大事表。但不應(yīng)該僅僅如此。
30年間,從我們的祖國到我們的小家,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從身邊開始搜尋這些變化的蹤跡,和經(jīng)歷改革的長輩一同打開回憶:煤油燈、小人書、糧本糧票、的確良襯衣、電報……那些漸漸淡出我們生活的事物,那些零落的記憶,見證和記錄了那段歷史,把這些記憶用30年改革開放的紅線串起,然后,我們共同收藏。
女生鄧環(huán)瑤的搜尋:墻上的杏花——煤油燈
讀到一首兒童詩,講的是兩個孩子是鄰居,在貧困年代,為了節(jié)省煤油,兩家的隔墻上挖通一個洞,點燃一盞煤油燈,這家和那家的孩子面對著面,都在這盞煤油燈微弱的燈光下做作業(yè)、溫書。詩歌里,把這盞煤油燈比喻成一支出墻的杏花……我還記得那首詩的名字——《出墻的杏花》。
“這首詩的意境好美……”我感嘆著,爸爸卻說那是因為你們這一代人,習(xí)慣了在燈火通明下寫字看電腦,沒有感受過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的夜晚。
那是沒有電的夜晚。有月亮或是星星還好,可以借著朦朧的光走路、玩耍,但是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真正是伸手不見五指,就只能圍坐在火塘旁——煤油金貴,不做正事的話,家里是不允許點煤油燈的。
后來大家響應(yīng)號召,在當(dāng)?shù)匦藿ㄐ⌒退娬?,我每天放學(xué)后都跑到工地上和大人一起挖渠道、抬土方,大人們是為了能用上電,而我,更是為了能攢上幾毛錢的零花錢。上世紀(jì)70年初,水電站修好,家里用上電了,但小水電站的負載有限,電壓不穩(wěn),燈泡發(fā)出的光暗黃微弱,被你奶奶形容成一朵南瓜花,在這樣的燈光下寫作業(yè),眼睛總是累得酸痛酸痛的。就這樣而且還經(jīng)常來一會就停電,電費也貴。若是到了枯水季節(jié),根本就用不上電,只能守著架好的電線燈泡,點煤油燈。那豆大的火苗,冒著黑煙,連一小間屋子都照不亮,看書寫作業(yè)時不得不湊得很近,等學(xué)習(xí)完,也熏了一臉的黑煙。
聽完老爸一番話,我吐吐舌頭,沒電的日子可是真難捱。上次小區(qū)線路出故障,停了兩個小時電,可我卻感覺那么漫長,既不能看電視玩電腦,也不能看書,無聊得不知道做什么好。
改革開放30年,正是中國電力崛起的30年。30年前,人們把煤油燈當(dāng)成照明工具,從憑證供應(yīng)煤油,到集資辦電,再到同網(wǎng)同價……電力充足了,但節(jié)能省電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男生曲東的搜尋:小人書,黑白讀圖時代
小叔收藏了很多小人書,也叫連環(huán)畫,有上千冊:《興唐傳》、《楊家將》、《鐵道游擊隊》、《地道戰(zhàn)》……小人書的故事既有文學(xué)名著、傳統(tǒng)評書,也有革命斗爭故事。
1972年出生的小叔說,就是這些標(biāo)價一毛兩毛錢的小人書,充實著他的童年時光。
“在我讀小學(xué)時,一本連環(huán)畫的價錢是一毛到兩毛錢,對于我們學(xué)生來說是很貴的,因為當(dāng)時大人的工資普遍很低,應(yīng)付了一家人的吃穿用,余不下什么閑錢給我零花。為了能有錢買連環(huán)畫,我和你爸爸就趁著假期和周末,在電影院門口練攤出租自己的連環(huán)畫。
“我們在地上鋪一張塑料布,把自己的連環(huán)畫放在塑料布上,等著別人租去看,一本的‘閱讀費’是1分錢,稍好的連環(huán)畫一本‘閱讀費’要兩分錢,一天下來竟也賺到3毛錢。那可是我人生掘到的第一桶金,再用這錢去買新的連環(huán)畫……
“80年代是連環(huán)畫最盛行的時期,那時剛剛改革開放,以前沒有娛樂書籍可看,一下子解禁,出版了不少圖書,其中也包括連環(huán)畫,人人都像饑餓者撲在面包上一樣,廢寢忘食地看書。不僅我們孩子愛看,很多成人也成了連環(huán)畫的忠實讀者。當(dāng)時武打類的最暢銷,比較著名的有《霍元甲》、《陳真》。”
“可惜,你的小人書早就不流行了,現(xiàn)在誰還看這黑白配圖的連環(huán)畫啊,小娃娃有彩色插圖的童話書,還有迪尼斯的動畫片……”我忍不住打擊小叔。
“是啊,現(xiàn)在你們這些孩子們真幸福,有那么豐富多彩的書可以讀,不用再看黑白的連環(huán)畫了?!毙∈甯袊@道,“1985年以后,連環(huán)畫開始走下坡路,90年代,連環(huán)畫退出圖書市場,成了我這樣發(fā)燒友的收藏品?!?/p>
六七十年代只有語錄書可讀,80年代見書就讀,如今——你可以讀魔幻、文史、心理、勵志,可以選擇是讀圖還是下載電子書籍。 30年來,閱讀從內(nèi)容到方式越來越豐富。
女生周琴的搜尋:有一種證叫糧本
在家里老式柜子抽屜的角落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本子,上面印著“糧食供應(yīng)證”。媽媽看到了,漫不經(jīng)心地說:“這個啊,早沒用了的,不過,在七八十年代,它可是城里人一家生活的‘命根子’?!?/p>
“命根子?有這么夸張么?”我好奇地問了一句,媽媽的回答很肯定——
“你別小看這小小薄薄的小冊子,那時候,憑它才能買到吃的東西,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用它,可以買到豬肉、豆油、米面、啤酒等,米面還分粗糧和細糧,粗糧包括玉米面、高糧米等,細糧則是小麥面、大米,還有黑面粉。按照各家各戶人口的數(shù)量和年齡的大小分配斤數(shù),家里如果大男生多的話,還真不太夠呢。還有糧票,分地方糧票和全國通用糧票,去外地出差或走親戚必須要帶全國糧票,糧票必須要去糧店用糧證辦理,辦多少斤糧票,要扣除相應(yīng)的糧食定量噢,如果省下糧票,還可以換塑料盆呢?!?/p>
“沒有糧本糧票,拿錢買東西不行么?”
“當(dāng)然不行!”“為什么?。俊薄澳菚r候商品短缺,必須限量供應(yīng)啊。直到80年代,計劃經(jīng)濟過渡到市場經(jīng)濟,糧食市場開放了,糧票、糧證的寶座開始逐漸發(fā)生動搖,有的飯店、商店出售食品時,由必須使用糧票,轉(zhuǎn)變?yōu)椤疀]糧票可多花點錢替代’;如果沒有糧證可以買議價糧, 1993年后,糧票和這個小本本,才終于退出了我們的生活?!?/p>
以前購物,買的都是生活必需品,而且要憑票憑證,糧票油票肉票布票副食本,如今,這些票證都已成了紀(jì)念品?,F(xiàn)在購物,可以在真實的商店和市場,也可以足不出戶在網(wǎng)絡(luò)購買,它變成了人們一種生活休閑方式。
男生古蕭蕭搜尋:爺爺租住的老房子
在一本家庭老相冊里,我看到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爺爺站在一排破舊低矮的房子前。
爺爺說,照片上他身后的那排舊房子中的一間,就是他、奶奶和四個孩子的家。
改革開放前,住房十分緊張,廠里沒有條件分房,爺爺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這間二十平米的平房?!捌椒渴怯猛僚餍薜?,很簡陋。墻是用土塊砌的,土經(jīng)常掉下來落在我們的頭上。一家六口人擠在里面睡覺、吃飯,孩子還要寫作業(yè),根本就轉(zhuǎn)不開身,平時,你爸爸只好跑到同學(xué)家去寫作業(yè)。家里來客人,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只好站著聊天。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一家人經(jīng)常凍得睡不著覺。唉,那樣的情形,現(xiàn)在你這樣泡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肯定想象不出來?!?/p>
爸爸在一旁說:“還記得電影《沒事偷著樂》嗎?里面一家老少擠在一間屋子里,要住上下鋪;一大早起來,居民要排隊搶著上廁所;為了子女結(jié)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蓋屋里長著大樹的小房……我們住在老房子里的生活,就跟電影里描述的差不多?!?/p>
1981年,廠蓋起了第一棟家屬樓,爺爺分到了一套樓房,60多平米,6樓,全家人終于有了一個舒舒服服睡覺的地方。后來,姑姑、爸爸和兩個叔叔相繼都成了家,一個個搬了出去,住上了花園洋房,大家商量著爺爺奶奶年紀(jì)大了,腿腳不方便,湊錢給他們買了一套電梯公寓。爺爺說,人家是歲數(shù)越大住的樓層越低,我現(xiàn)在,反過來啦。
30年來,人們居住的房子在不斷變化:從土房到蓋板房,從木頭房到水泥房,從平房到樓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狹窄黑暗到寬敞明亮,從冬冷夏熱到冬暖夏涼,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優(yōu)其屋……
女生余艷搜尋:小資情調(diào)的確良
為了給災(zāi)區(qū)捐贈過冬的棉被和大衣,媽媽翻箱倒柜,在一個被遺忘的箱子,翻出了一件的確良襯衣。在如今的我看來,那襯衣無論從款式還是質(zhì)地,就一個字“土”!媽媽卻說,在上世紀(jì)70年代,能穿上一件這樣的襯衣,絕對是“洋氣”的象征。
在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綠軍裝,武裝帶、語錄包一統(tǒng)天下,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死氣沉沉的綠、藍、黑、灰,直到市面上出現(xiàn)了這種新的布料——的確良。
它筆挺、順滑,顏色鮮亮,立刻俘虜了那個年代一顆顆愛美的心,滿足了人們的“小資情調(diào)”。那時候,男孩子的標(biāo)準(zhǔn)形象是腳踏一雙白球鞋,穿條藍布褲,套件緞面般軟滑的的確良。最會裝扮的姑娘則穿質(zhì)地是的確良的白裙子,為防止“走光”,里面又套上一層“襯裙”,走起路來裙角飛揚。
“80年代,街上又流行起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健美褲,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放映后,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穿著色彩鮮亮裙子的女孩子。那時候啊,流行就是一股風(fēng),刮來的時候,誰都跟著追?!?/p>
“啊,那豈不是人人都撞衫?”我驚嘆道,媽媽拍了一下我的頭說,“對啊,哪像現(xiàn)在的你們,追求的是穿出個性,最好是獨一無二?!?/p>
70年代千篇一律的軍裝中山服,80年代人們一陣風(fēng)地趕時髦,90年代講究品牌和質(zhì)地,21世紀(jì)個性才是王道。30年服裝的變奏,記錄著社會文化、經(jīng)濟和政治的變遷。
男生鄒小龍:裝點門面的永久牌自行車
在爺爺奶奶家的老相冊里,翻到一張發(fā)黃的老照片,是還沒有竄個兒的爸爸,不合時宜地推著一輛大轱轆的自行車,稚氣未脫的臉上,滿是神氣。我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
回家取笑爸爸,爸爸講起了關(guān)于照片里那輛永久牌自行車的故事。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許多東西是憑票供應(yīng)的,而永久牌自行車是‘名牌’,要想得到一張‘永久票’非常非常難。你爺爺托關(guān)系才買到了永久牌自行車的全部配件?!?/p>
“哇,聽說過組裝電腦,沒聽說過組裝自行車!”我忍不住插嘴說。
“那之后的幾個夜晚,我和你大伯都非常自覺地主動完成功課,然后圍聚在那40W的燈光下看你爺爺組裝自行車,想到不久后,我們家就要擁有全村最漂亮的永久牌自行車,我們的興奮勁不亞于過年。終于裝好了最后一個零件,那閃著光的新車幾乎可以用光芒四射來形容。你奶奶給車座墊做了個套子,而我?guī)椭銧敔敯讶羌馨狭怂芰媳∧?,怕我們的新車油漆外出時候碰掉。
“這輛車既是我們家的‘門面’,又是家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你爺爺騎著它上下班,帶我們走親戚,看病……這輛自行車是重磅的,從當(dāng)年我們住的老房子搬出搬進非常麻煩,我和你大伯總是自告奮勇地幫忙抬。
“那時候,村里的婚嫁喜事都是用自行車接新娘的。誰結(jié)婚就到處借自行車,好一點的車往往成為搶手貨。我們家的自行車自然被頻頻借走接新娘,有時候甚至還要提前預(yù)訂?!?/p>
如今,30多年過去了,爺爺早已銀發(fā)滿頭,參加了老年騎游隊,換了輕便的“捷安特”,爸爸也從那個青澀少年變成了年近40的發(fā)福中年人,他的座騎早就鳥槍換炮,先是換了摩托,又換了私家小汽車。
“不過,爸爸你上班真該騎車而不是開車,這樣,才有望甩掉你肚子上的游泳圈!”我笑嘻嘻地說,爸爸摸著他鼓起的肚皮,也笑了。
出門騎自行車、擠公交車、騎摩托車、乘地鐵、開小汽車,再到打“飛的”、坐磁懸浮列車,人們的出行越來越便捷,可選擇的交通工具和途徑多樣化,交通海陸空全面立體覆蓋,地球正在變小。
男生石戈搜尋:一臺數(shù)字BP機
在媽媽珍藏的物件里,除了有爸爸寫給她的情書,還有一只笨笨的數(shù)字BP機,那是爸爸為了追求媽媽專門配的。
1988年,我們這個城市剛剛盛行起B(yǎng)P機,也是在那一年,爸爸認(rèn)識了媽媽。為了追求媽媽多一分勝算,他“不惜血本”,花重金配了這臺BP機,為此,他一連幾個月都緊勒褲帶——
每到吃飯時間,我就溜到街邊小攤要一碗玉米粥,就著豆腐、酸菜吃。如此幾個月下來,我就像從醫(yī)學(xué)院實驗室溜出來的骨骼標(biāo)本,那個苗條啊。
BP機是買來了,掛在腰間,倒也顯眼。那時候,配BP機可是身份的象征,哪像現(xiàn)在,連收破爛的都揣著手機。
剛佩BP機那段時間,心里很盼望有人Call,BP機形影不離,就是洗澡都要帶進衛(wèi)生間,生怕有人Call聽不見。實際上你媽那時候難得Call我,偶爾有人Call了,即使是正在蹲廁所,也要急忙結(jié)束,提起褲頭飛奔找電話復(fù)機,生怕Call的人離開了通不上話,其實我心里也知道,找自己的,無非就是那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情。
春節(jié)回鄉(xiāng)下老家,鄉(xiāng)下信號不好,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把BP機綁在竹竿上,在屋外撐起來,就像電視天線,這樣萬一你媽Call我,也許收得到。
后來,BP機普及,你媽單位也給她配了一臺,還是中文顯示的。我沒事就打電話到傳呼臺,把情話從空中傳遞給你媽,最后終于打動了你媽的芳心。
沒有這臺BP機,說不定也就沒有你。
我記得,1999年媽媽去外地進修,我想媽媽的時候還打?qū)ず襞_Call過媽媽,尋呼臺小姐的聲音溫柔甜膩,不過2000年后,父母都換了手機,BP機也漸漸被淘汰了。
書信、電報、電話、BP機、手機、網(wǎng)絡(luò)……30年,信息傳遞越來越快捷直觀。相對書信慢吞吞的交流速度,電話能夠使人們瞬間溝通,且能夠聽出對方的喜怒哀樂;網(wǎng)絡(luò)通訊工具 QQ、MSN還能看到對方的視頻,人們真切地體會到了“天涯若比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