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最低工資制度的社會經濟功能有效發(fā)揮的關鍵在于合理標準的制定。本文以最低工資統計測算模型為主線對國內最低工資標準測算方法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并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 最低工資 影響因素 統計測算模型
從1993年最低工資規(guī)定出臺至今,我國正式實施最低工資制度已經15年了。最低工資制度的社會經濟功能有效發(fā)揮的關鍵在于制定合理的標準。目前國內外通用的最低工資標準測算方法主要有比重法、恩格爾系數法和國際收入比例法。這些方法具有意義明確、計算簡便的優(yōu)點,但也存在考慮因素過于簡單,計算結果不夠準確的缺點。加之測算過程中有許多參數需主觀選定,各地的統計指標、統計口徑也存在差異,這些方法的測算結果變化較大,致使最低工資標準的合理性常引發(fā)爭議,因此迫切需要在理論上探尋更為科學客觀的測算方法。有鑒于此,不少學者作了有益的新嘗試,提出了各有特色的觀點和模型,其中部分研究結論已被政府部門采納。
一、最低工資標準測算方法國內研究成果
對最低工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建立最低工資統計測算模型的基礎。為了探尋合理的影響因素,學者們使用最低工資標準歷年的實際數據(或相對合理的理論值)與各影響指標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與最低工資標準關聯度較大的影響因素按相關性大小排序為(以中國幾個典型地區(qū)為例,各取前四項),上海市:消費價格指數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就業(yè)狀況增長率、就業(yè)者贍養(yǎng)人口增長率(汪泓等,2001);北京市:人均消費支出、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職工年平均工資(韓兆洲等,2005);廣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人均GDP、職工年平均工資(魏章進,2005);廈門市:平均工資、人均消費支出、人均GDP、人均贍養(yǎng)系數(趙武,2007)。影響因素的權重分析為最低工資統計測算模型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同時也表明,當前各地制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所考慮的因素與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要求是吻合的,因此近期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應繼續(xù)堅持原來的總體思路。
最低工資統計測算模型研究跨逾多個學科、復雜性較強,國內外在相關領域的進展一直比較緩慢??上驳氖墙陙韲鴥葘W者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新嘗試。馬琴(2001)采用“比重法”,結合“菜藍子法”建立起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一般數學模型,求出生存、溫飽、發(fā)展三條最低工資參考線,認為以發(fā)展線為基準確定最低工資標準最為合理。考慮到可行性,可以從生存線或更低的標準逐漸過渡。汪泓(2001)針對最低工資與其諸多影響因素之間難以量化的復雜關系,采用神經網絡BP算法建立起最低工資標準的神經網絡模型。該模型可以動態(tài)地學習不斷發(fā)生的情況, 對各個影響最低工資制定的非線性因素有較好的分析能力,計算結果比較客觀。韓兆洲等(2005)借鑒貧困線的測算提出使用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法測算最低工資,把居民的各類消費品支出看成是居民收入的函數,建立起人均生活費收入與食品等8大類支出的數學模型。此模型可以直接給出維持基本需求的支出和超過基本需求的支出兩大部分,從而確定最低生活費用標準并測算最低工資。范君暉等(2007)提出融合粗糙集理論對神經網絡模型加以改進的分析研究方法,此方法以粗糙集理論中信息系統屬性值表為主要工具,將復雜的組合神經網絡約簡,并刪除不必要的屬性,克服了網絡規(guī)模過于龐大和分類速度慢的缺點,能較好地提高仿真的精度和速度。
最低工資標準確立以后必須適時進行調整。除了考慮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這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外,有研究表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將促進勞動力供給的增加,但是這種增加效應兩年后就幾乎衰減為零,因此政府應兩年內調整一次最低工資標準(安寧寧,2007)。同時要注意,最低工資的調整并非要一直向上調,當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經濟蕭條時也可向下調,而當社會經濟發(fā)展停滯不前時,調整額可以為零(傅薇,2006)。
二、簡評
最低工資標準測算方法研究是涉及到統計調查、經濟計量和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等領域的復雜跨學科研究問題,歷來為各國政府所重視。由于該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國內學界雖已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尤其是最低工資測算模型的準確性大為提高),但目前的測算模型仍存在計算量大,計算過程復雜等缺點,亟待更多學者不懈努力加以完善。與此同時,如何在眾多思路、側重點、依據不盡相同的測算方法中進行合理選擇,需要以最低工資制度的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基礎確定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這是在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研制科學實用的最低工資統計測算模型以及確定最低工資的合理判斷標準,是今后最低工資測算方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汪 泓:用神經網絡模型對上海最低工資標準的分析和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2001(12)
[2]韓兆洲 魏章進:基于灰色系統模型的最低工資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5(9)
[3]魏章進:最低工資制度及其統計測算模型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5
[4]趙 武:廈門市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5]馬 琴:關于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研究[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1(12)
[6]韓兆洲 魏章進:最低工資測算的方法評價及改進思路[J].統計與決策,2005(1)
[7]范君暉 吳 忠 李旭芳:基于粗糙集和神經網絡的上海最低工資標準研究 [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7(6)
[8]安寧寧:我國最低工資經濟效應分析與其標準統計測度方法思考[D].廣州:暨南大學,2007
[9]傅 薇:廣東最低工資標準變動趨勢與政策取向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