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講座上,主講人講了在國外聽到的一件事。頗有感慨,記下。
某國舉辦一個酒會。幾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年青人到的較早,找了空位坐下,悠閑地喝酒聊天。過了會兒,有幾位官員來了,但已經(jīng)沒有座位。只能端著酒杯,這兒站站,那兒走走,客氣地與熟人招呼聊天。
一位知道這幾位年青人與官員關系的中國人見此情景,十分驚訝地問幾位年青人,你們的“頭兒”站著喝酒,而你們卻心安理得地坐這兒,不覺得有些失禮嗎?幾位年青人瞪著大眼,不解地望著這位中國人說:這有什么奇怪的。他是我們的“頭兒”??赡鞘枪ぷ鞯臅r候。現(xiàn)在是工作之余,我讓位給他,他會覺得很難堪的。言意之下,讓位給“頭兒”,不是對“頭兒”的尊敬,而是對“頭兒”的不敬。
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折射出觀念的差異。外國人從“秩序”的角度看待這件事。上下級是平等的,按照秩序原則,誰先到誰先坐,沒有必要為上級讓座。而中國人是從禮儀的角度理解這件事。因為他是你的上級,上級站著,下級卻悠閑地坐著,有悖于中國傳統(tǒng)的禮儀。
這個事例又讓我想到改革開放之初國內(nèi)百姓的著裝。那時,不論男女老少,穿的幾乎是一個色調(diào)、一種樣式的服裝。一些大膽的少男少女受到大門打開后的“港風”影響,穿起了“奇裝異服”。當時,誰穿了這種服裝,似乎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出了問題,不僅受到嚴厲訓斥,我所在的學校,還組織了一支隊伍,專門負責剪掉“喇叭褲”的褲管。如今,時尚的穿著已經(jīng)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服裝在裹體保暖的同時,也在張揚著一個人的個性,多樣的服裝能夠帶給人們一種美的愉悅。穿著的變化,表現(xiàn)出的不僅僅是經(jīng)濟上的富有,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轉(zhuǎn)變。
德國制造出的機械堅實耐用是人們公認的。其根本的原因也在于他與眾不同觀念。有一個真實的事例。歐共體成員在一起研制大型客機。在試飛階段,大多國家的工作人員習慣在機艙的醒目位置上貼上“精心保護”的字樣,以提醒前來試坐的顧客處處小心。而德國制造商的做法卻與這些國家不同。他們請前來試坐的每一個顧客對機艙內(nèi)的設施盡可能折騰,甚至可以采用破壞性的方式使用,最后根據(jù)暴露出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從中,使我們認識到,不同的觀念,決定著產(chǎn)品的不同品質(zhì)。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判斷一件事的“正”與“誤”,決定一個產(chǎn)品品質(zhì)的“優(yōu)”與“劣”,取決于道德觀念以及法律制度和約定俗成的行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