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十分重視邊疆的穩(wěn)定,這也就留下了許多戍邊固國的人物傳奇,尤其是在古代女中豪杰中,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更是讓人感動,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舍身為國的江南才女劉細君的傳奇故事。前不久,我有幸走進古絲綢之路最西端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夏特鄉(xiāng),懷著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遠嫁西域漢家公主的無限崇敬之情,拜謁了細君公主墓。
細君公主墓坐落在夏特大峽谷谷口,是烏孫草原中規(guī)模最大的古墓之一。我站在約5米高的細君公主墓碑前,只見石碑上刻著的“細君公主之墓”六個大字熠熠生輝,墓地坐西朝東,顯得十分幽靜;依山傍水,氣勢雄偉,使人情不自禁地遙想到當年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的動人情景,歷史的天空在這里定格了她輝煌的一生。
據(jù)《前漢書·烏孫傳》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伊犁河流域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烏孫國的游牧地。西漢武帝時期,為了擊敗西北邊塞的匈奴,張騫建議厚賂烏孫,同時下嫁公主,與烏孫結(jié)為兄弟,這樣就可“斷匈奴右臂”,共同夾擊匈奴,于是漢朝就有了第一位遠嫁西域的細君公主。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命張騫為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到達烏孫后,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為夫人,結(jié)為昆弟,共距匈奴”。但是烏孫王年老,大臣們都懼怕匈奴,不愿移徙。元鼎二年(前115),烏孫王派數(shù)十名烏孫使者與張騫一起回國,這是烏孫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shù)十匹天馬,深得漢武帝的歡心。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的關(guān)系。漢元封初(前110~前109),烏孫再遣使,“以馬千匹”為禮,媒聘漢家公主,漢武帝選定江都(今揚州)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公主出嫁。
送嫁那一天,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shù)百人,贈送甚盛”。盛妝的細君在隨從官員、樂隊、雜工以及侍女等數(shù)百人的簇擁下,戀戀不舍地上了車輦。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地向西進發(fā),一路上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十分壯觀,京城長安在細君的淚眼中越來越遠……
為了迎接漢朝公主的到來,烏孫國都赤谷城大路兩旁官民載歌載舞。烏孫王見細君生得纖弱嫻靜、白嫩艷麗,且能歌善舞、才貌雙全,非常高興。烏孫人因細君膚色白凈、花容月貌,稱其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膚色白凈美麗像馬奶酒一樣的公主”)。匈奴得知烏孫與漢結(jié)盟,聞風而動,也將匈奴公主嫁給烏孫王。
自幼長在深閨的細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對塞外生活的適應。匈奴公主騎馬如飛,挽弓射雕,馳騁草原。而在江都富貴之鄉(xiāng)長大的細君公主卻很不適應逐水草、住氈房的草原游牧生活。加之語言不通,與昆莫(烏孫王號)獵驕靡溝通困難,更有匈奴嫁過來的左夫人為敵,其悲愁艱難可想而知。然而,作為漢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關(guān)系著大漢邊疆的安寧,于是用漢武帝所賜豐厚妝奩為禮物,廣泛交游,上下疏通,為漢朝做了大量工作。
獵驕靡是烏孫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雖年老昏花,但確精明,細君公主的哀怨他怎能看不出來?按烏孫的禮俗,國王死后,年輕的王后必須嫁給王室子孫為妻。為了細君的幸福,也怕將來莫測的變化可能對細君不利,獵驕靡思前想后,決定在自己生前將細君嫁給繼承他王位、年紀與細君相仿的孫子(岑陬)軍須靡。這雖是烏孫國的傳統(tǒng)習俗,但在漢族人看來,卻是違經(jīng)背義、不符合倫理道德規(guī)范,細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上書懇求漢武帝,一旦獵驕靡歸天,便將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結(jié)束在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上。漢武帝接書后,內(nèi)心也很憫情,可匈奴仍在北方虎視眈眈,為保中原安寧,與烏孫的結(jié)盟必須堅持下去。于是,漢武帝回書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軍須靡。細君雖然與軍須靡年齡相當,但此時她已心如死灰,終日以淚洗面。兩年后,獵驕靡病故,由于獵驕靡的兒子早亡,孫子軍須靡繼承王位,細君為軍須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因產(chǎn)后失調(diào),加之心情抑郁、思鄉(xiāng)成疾,細君不久因憂傷而死,時年僅25歲,年輕的生命永遠長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
我靜靜地站在墓碑前,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細君公主雖不曾征戰(zhàn)沙場,殺敵立功,也不曾著書立傳,明典治國,但她作為華夏女兒而付出的努力和奉獻,甚至是拳拳報國的忠心和熱情,即使數(shù)千載歲月變遷,滄海桑田,仍難磨滅。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在為一代漢室公主舍己為國、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而肅然起敬,也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