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美第奇家族
13世紀中期,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熱那亞這三個歐洲城邦國已大量發(fā)行短期政府公債。靠簡單的到期再借、一次接一次地把短期債務續(xù)接下去的做法已經難以奏效,它們必須推出長期債,把利息和本金的支付壓力平攤到未來許多年,逐年支付。
換言之,此時的城邦國政府必須找到把未來許多年的稅收提前變現(xiàn)的辦法,必須做長期融資。1262年,威尼斯政府第一個把眾多短期債合到一起,由一只意大利文稱為“Mons”的長期債券基金持有,然后再把該基金的份額按股份證券的形式分售給投資者。這種股份的意大利文名稱“Prestiti”,它可以在公眾市場上隨便轉手交易。這是現(xiàn)代資產證券化、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及公眾基金的前身。當時的意大利人當然沒想到這一創(chuàng)新的意義所在。
隨著中世紀后期西歐商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跨地區(qū)貿易規(guī)模上升極快,為了解決支付問題,商業(yè)銀行應運而生。13世紀到16世紀,意大利銀行和猶太人錢鋪基本壟斷了西歐商業(yè)銀行業(yè)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整個中世紀,基督教禁止有息借貸;但這一點并沒妨礙意大利人,特別是意大利的倫巴第人(Lombard)去從事放貸和商業(yè)銀行業(yè)務。以至于從那時開始歐洲人把“倫巴第人”和“商業(yè)銀行”用成同義詞,連英文中的銀行“Bank”一詞都來自意大利文的“Banco”(意思是“板凳”,因為銀行業(yè)者最初是坐在板凳上提供經營錢幣業(yè)務的)。
而其中最顯赫的要數(shù)美第奇銀行(Medici Bank)。美第奇家族從13世紀開始在羅馬、佛羅倫薩創(chuàng)辦銀行,他們創(chuàng)新了商業(yè)銀行信用票據(jù),與中國山西票號的作用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時間上早700年。美第奇家族以銀行起家,控制了歐洲財富,推動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走出中世紀。
西班牙與英國
哥倫布航海獲得了成功,這是西班牙帝國邁開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接下來的數(shù)年里,西班牙占領了眾多的中、南美洲土地,并很快從殖民地運回大量金銀財寶,供王室揮霍。同時,大西洋貿易的權利由王室和權貴階層壟斷,其他社會階層的人沒有機會參與海外發(fā)財,限制了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性。
但無論如何,這些金銀使西班牙從16世紀中到1640年成為世界之最強,并于1580年征服了葡萄牙。在1640年之前,西班牙帝國的版圖包含了墨西哥等中南美洲多數(shù)領地、葡萄牙、德國、荷蘭、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及包括菲律賓在內的部分亞洲國家。
但是,西班牙人并沒有把金錢變?yōu)橘Y本,國營出海的搶劫行為并不能帶來長久的強盛。1640年葡萄牙首先獨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敗,一直到最后一個獨裁者佛朗哥在1975年去世之后,才結束長達3個多世紀的專制和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西班牙是最后一個走出專制的西歐國家。
而英國的海外殖民則走了另外一條道路——英國人發(fā)明了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既為出海探險完成了融資,又以一種高效率的方式把海洋貿易風險分攤到眾多投資者身上,達到“人均風險小,總體風險大”的經濟效果。
英國先后成立了“莫斯科公司”(The Muscovy Company)、“弗吉尼亞公司”(The Virginia Company),最成功的當屬1599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The East India Company)。該公司的創(chuàng)始股東有80人,他們選舉產生了15人的董事會,1601年2月,東印度公司第一次由5只船組成的貿易船隊駛向印度。該公司后來成為英國跨國貿易、經濟擴張的主力軍,一直運營到1873年才關閉。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銀行業(yè)、保險業(yè)都迅速發(fā)展,使之在18世紀很快趕上并超過法國,成為世界最強的帝國。那時英國的人口才1000萬,只是當時中國3億人口的零頭,但這并沒阻止它主宰世界長達兩個世紀。
阿根廷與美國
阿根廷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自然條件不遜于美國。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為美國的74%(OECD經濟學家麥迪遜估計),與美國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但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政策不穩(wěn)定、金融體系不發(fā)達,在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同時,阿根廷成為南美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其經濟嚴重衰退,通貨膨脹率最高達4924%。
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于政府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阿根廷的人均GDP超過9000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被認為有可能是第一個跨入發(fā)達國家行列的發(fā)展中國家。但由于金融體系不完善,資本市場不發(fā)達,阿根廷經濟發(fā)展中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產業(yè)結構單一,經濟、技術過度依附發(fā)達國家,最終導致國家經濟主權的喪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陷入了經濟危機,至今沒能走出低谷。
與阿根廷相比,美國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華爾街的現(xiàn)代資本市場。
華爾街的歷史幾乎是和美國建國和紐約建市同時開始的。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華爾街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使命。在美國19世紀上半葉,新生的資本市場立刻成為大規(guī)模運河和鐵路建設的重要融資渠道,使得美國這個地域廣闊、運輸不便的新興國家迅速整合成為一個一體化的經濟實體。在決定美國命運的南北戰(zhàn)爭中,北方的聯(lián)邦政府有效地利用了華爾街發(fā)行戰(zhàn)爭債券,從經濟和財政上擊垮了南方,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在19世紀末期開始的美國重工業(yè)化浪潮中,華爾街為美國在從鋼鐵到化工等各個領域中迅速超越歐洲強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其自身也在這個過程中擴大了規(guī)模和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年)前后,紐約股票交易所一舉成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交易所,同年,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而在歷史的同一瞬間,美國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1913年,美國人均GDP首次超過英國)。這三個事件發(fā)生在歷史的同一瞬間,歷史事實表明了在現(xiàn)代經濟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高度的協(xié)同性,也證明了資本市場在美國超越歐洲列強的過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