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越到終結(jié)的時候,越對未來有了向往。大到人生將盡之時,小到每年的12月——明明是一年即將結(jié)束的時刻,卻不由分說地、興師動眾地、共同暢想地談論起了未來。我們當然也不能免俗。從這期的封面人物到特別策劃,都是關于未來的話題,關于企業(yè)的未來,關于這些公司領袖的未來,關于工作的未來。
未來有很多種解釋。英文中對“Future”的解釋是分兩種,一種是時間性的:The indefinite time yet to come;另一種是場景性的:Something that will happen in time to come。而解釋這個詞時所用的例句最多的是莎士比亞的話:“The future comes apace”(要發(fā)生的事很快發(fā)生了)——莎士比亞就是莎士比亞,這句話既包涵了時間性,也包涵了場景性。
不過有趣的是,人們對未來的預測卻常常和這句話的結(jié)果相反,就是此Future非彼Future——常常我們預測的未來并沒有來,來的“未來”是我們沒有預測到的,至少是設計不周全的。記得一位在銀行工作的熱衷投資、精于投資的好友在今年年初就說,要把前兩年基金賺的錢贖回來買房子,因為他“敏感”地預計牛市快要結(jié)束了。然后就從2月份開始躊躇滿志地四處看房,不過還沒等到他找到心儀的樓盤,中國就發(fā)生了地震,然后股市下滑,然后奶粉危機、然后雷曼兄弟倒閉、然后金融危機,然后全球經(jīng)濟危機,然后房價開始下降,不過此時他早已沒了買房的心情,不僅因為來不及贖回的基金仍然“深度投資”,而且因為可能面臨被裁員的危險。
這就是我們計劃中的未來和現(xiàn)實中的未來的差距,真實的未來似乎永遠快于我們一步,這一步還常常不是靠左就是靠右,總之和我們的預測難以在一條直線上。如果我們僅僅按照預測的未來安排現(xiàn)在,估計十有八九是要落空的,俗稱“趕不上趟兒”,因為當我們凡眼肉腦憑著蛛絲馬跡以為自己能看到“未來”時,并遵循這樣的跡象而走下一步,其實“真正的未來”已經(jīng)悄然改變了方向,至少是改變了速度。
因此面對變化,我們能依靠的不是對未來的預測和掐算,而是我們設定的目標本身。大的方面就像國家和公司應對危機,美國公司的目標是股東利益為上,歐洲公司的目標是消費者(相關)利益為上,日本公司的目標是員工利益為上。無論是哪種目標,都可以應運而生各種下一步的走法。那么中國公司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其實無論接下來是裁員還是招聘,這才是公司的核心標準。
小的方面如同我們每一個凡人,目標如果是快樂健康,就不要太去擔憂別人的評價;目標如果是職業(yè)精英,就必須承受高壓力和高強度;目標如果是圓滿人生,就一定不要讓自己單線行走,因為圓滿一定是各種元素的立體組合……
所以即使世界變化如此令人可驚可嘆,只要目標明確,我們也許仍然可以面朝未來,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