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面世的《榮譽勛章》系列射擊游戲中的《神兵天降》游戲說明中有這樣一句話:“勛章的獲得者們?yōu)樗麄兊男值芎退麄兊膰邑暙I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爆F(xiàn)實中,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協(xié)會(CMOHS)依然保留著勛章獲得者們英勇行為的記錄。玩游戲可以玩出愛國激情,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在《神兵天降》游戲中,玩家扮演美軍第82空降師一等兵博伊德·特拉沃斯,乘坐C-47運輸機以傘降方式空降敵防線后方迅速開始行動,從西西里開始直到打進德國腹地,并最后贏得勝利。
《神兵天降》游戲共分六大關,制作團隊繼續(xù)保持注重歷史的精確性和真實性的傳統(tǒng),設計的每關都以歷史上真實的戰(zhàn)爭事件為主題,雖然每個歷史事件都是獨立的,但在戰(zhàn)爭全局上,卻有著息息相關、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
“進入”這款游戲前,先說一下筆者的計算機配置:XFX迅景8800 GT顯卡、intei Cor2 Duo E6550 CPU、微星P35 Neo2主板、2GB DDR2 800內(nèi)存。游戲商和硬件廠家相輔相成,互助挖掘商機,計算機配置的不斷更新,使得在玩《使命召喚4》和《孤島危機》等游戲時比較流暢?!渡癖旖怠酚螒蛲瑯有枰^高的配置。
感受游戲
因空降兵不可能攜帶重型裝備,游戲制作團隊對步兵裝備給予了充分重視,相當注重眾多槍械的細節(jié)。游戲中玩家可玩遍幾乎二戰(zhàn)中美、德、意所裝備的所有槍械,其各自的性能特點及不同的槍聲在游戲中也有充分的展示。另外,制作團隊根據(jù)歷史精心設計人物外形,槍械愛好者及軍迷們在這方面找不出太多的疵漏。
《神兵天降》繼承了《榮譽勛章》系列游戲的傳統(tǒng),依然是一款偏重娛樂性的軍事題材游戲。它雖然取材于歷史上戰(zhàn)爭事件,但戰(zhàn)場真實感有所遜色,其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地圖太小,玩家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按指定的方向來回轉。
不過,《神兵天降》的兩處改進充分體現(xiàn)了對玩家的“體貼”,一是手榴彈點燃引信后可以等幾秒再投出,這與實際情況很一致,可防止敵人撿到后再投回來(如果在手中就炸了只能怪你平時訓練不過關)。二是戰(zhàn)斗了一段時間后就有獎勵,如使用步槍就可以相繼獲得小握把、槍口制退器、瞄準鏡等。獎勵依據(jù)槍種又有所變化,如使用沖鋒槍戰(zhàn)斗,就獎個定制槍機以提高射擊速度……
作為《榮譽勛章》系列游戲的最新之作,《神兵天降》的細節(jié)畫面及特技與前幾款游戲相比有很大提高,這得益于不斷進步的游戲制作技術。如建筑物在燈光下的層次、槍托的木紋、地面水洼的反光,給人以強烈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超強震撼的高射炮塔
《神兵天降》最后一關是進入德國本土后進攻城市中的高射炮塔,高射炮塔像一只混凝土怪獸,其上面安裝有多門雙聯(lián)小口徑速射高炮和4門大口徑雙聯(lián)高炮,以抵抗盟軍轟炸機晝夜不停的大規(guī)模轟炸。二戰(zhàn)中德國人喜歡搞大型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日本人在這方面就是“小兒科”了。玩家的任務就是進入炮塔,搞掉所有高炮,最后炸毀整個高射炮塔。
二戰(zhàn)后期,美、英的戰(zhàn)略轟炸對德國造成了極大威脅。美、英共投下了約185.6萬噸炸彈,對德國境內(nèi)的交通要道、鐵路、軸承制造廠、飛機制造廠、坦克制造廠等軍工廠和化學工廠造成了極大破壞。在英國皇家空軍夜間對柏林進行了首次轟炸后,希特勒立即命令在德國首都柏林、U潛艇造船廠所在城市漢堡及古都維也納建造具有防空功能的要塞炮塔——“高射炮塔”。
高射炮塔屬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壁厚度達2.5m以上,頂部厚度通常為3m以上,異常堅固,足以抵擋一般的航空炸彈。實際建造的高射炮塔分為兩種:G塔和L塔。G塔為戰(zhàn)斗塔,一般長70m,寬70m,高35m,其內(nèi)部通常作為一般市民避難場所或者其他公共設施的臨時場所。其頂部通常裝備4門雙聯(lián)128mm高射炮,以及37mm機關炮和作為防御用的20mm機槍若干。通常駐扎6名軍官和160名士兵。
L塔為指揮塔,長、寬、高分別為50m、25m、40m,相對來說屬于小型塔。主要裝備雷達以及各種射擊瞄準計算儀器等,同時配備防御用20mm機槍。駐扎士兵數(shù)略少于G塔。
通常是兩種塔合住一起作為一個實際作戰(zhàn)單位。戰(zhàn)斗塔負責防空,距其四、五百米遠處的指揮塔則為其提供數(shù)據(jù)。高射炮塔外墻施以灰色+綠色的混合迷彩。
除去地下室以外,G塔通常分為5層。每層之間有螺旋形樓梯相通,最上層和頂部之間的連通則使用自動升降裝置。自動升降裝置一共有2臺,除了搬運貨物以外,還可用于運送傷兵。炮塔1層為市民用防空掩體,配備有單獨的電源和供水設施;2層作為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品的臨時保管所;3層可作為臨時醫(yī)院,設置近100個床位和2個手術室,有8名醫(yī)生、20名護士和30名助手;4層及5層通常是士兵居住區(qū)以及軍隊司令部、無線電通信部門、蓋世太保支部等設施,方便他們隨時登上塔頂,參加防空戰(zhàn)斗。位于柏林中心地帶——弗里德里希海因的高射炮塔2號,其建造費用竟高達2400萬帝國馬克。而當時1輛重型“虎1”坦克的造價也不過30萬帝國馬克,其造價之高可見一斑。這樣的高射炮塔只建了8座。從蘇、美兩國對它的評價中可以看出這些巨型鋼筋混凝土“恐龍”在當時取得的戰(zhàn)果——在朱可夫元帥的《回憶與思考》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在柏林的中心部,我軍曾經(jīng)遭受過激烈的炮擊而暫停了前進的腳步……在我們面前矗立的是高35m、厚3m的巨大混凝土要塞。我軍集中使用重炮進行轟擊,仍然未能摧毀它。要塞頂部的高射炮不時地對我軍坦克和伴隨步兵開火……它構成了柏林中心部的重要防線……”。美軍對這些高射炮塔的評價如下:“高射炮塔是一種大膽的防空戰(zhàn)術的體現(xiàn)。它的構造設計優(yōu)秀,結構堅固耐用,作為防空要塞非常稱職,既可預警,又可防空,并在其他方面(作為市民防空掩體、綜合醫(yī)院等)有靈活運用。”
德國人歷來以精細高超的機械設計、制造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不少發(fā)明想象力豐富,但戰(zhàn)爭后期就有些走火入魔。高射炮塔的建造,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進行抵御,但實際上在對手占優(yōu)勢的航空兵器主動打擊下,固定位置防空堡壘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被動挨打。
雖然歷史無法復原,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插上一雙輕盈的翅膀,再次飛過歷史的天空,感受戰(zhàn)爭的雄壯與殘酷。
編輯 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