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多數(shù)望遠鏡使用者均認為,軍用望遠鏡是最高標準的望遠鏡,即使沒有最佳的光學水平,也應該有最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最堅固的鏡身)。其實事情并非這么簡單。
下面以幾個軍事大國為例,簡要說明一下軍用望遠鏡究竟如何。美軍現(xiàn)在使用的常規(guī)手提軍用M22B望遠鏡,只相當日本富士廠(Fujinon)的中檔產品;英軍仍沿用1960~70年代的老款:中國人民解放軍使用的95式軍用望遠鏡,約相當于望遠鏡市場上2000元人民幣以下的中檔產品;俄羅斯使用的軍用望遠鏡約只相當于市面上幾百至千多元的級別。
何以民用望遠鏡的中檔產品已經勝任軍事用途?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軍用望遠鏡對光學上的要求遠低于高級民用望遠鏡
軍人一般以常規(guī)手提軍用望遠鏡作搜索、辨別遠距離目標的工具,只需有無限遠(50m以外)的對焦能力,成像清晰即可。而高級民用常規(guī)手提望遠鏡的光學要求相對高很多,其用途主要為日常觀察、觀察鳥或昆蟲等小動物、旅游參觀等。這些用途除需要像軍用望遠鏡一樣具有成像清晰的特點外,還要有良好的色彩還原和色差校正,并且需要使用近對焦功能,以求達到科研記錄的目的,或享受觀察事物帶來的樂趣。這些額外的要求和功能都是軍用望遠鏡無需用到的,所以軍用(常規(guī)手提)望遠鏡和高檔民用望遠鏡完全是兩個級別的產品。
二、軍用品通常選擇達標但低廉的產品
軍用品的選擇關系到巨大開銷,如果每件物品都使用中高檔產品,恐怕再富裕的國家也吃不消。民用品則不同,有些生產商以出品高檔產品為主,并不著力生產人人都消費得起的產品。為迎合經濟水平較高的消費者,這些廠家力圖精益求精,花費大量成本以盡量提高產品質素,這都不是“斤斤計較”的軍用品可比。前文提到的色差校正就需要很高的研發(fā)與生產成本,若要同時兼顧近對焦功能,成本又會大幅提升,軍用望遠鏡為控制成本,自然不會在這些無實際軍事需要的指標上浪費有限的金錢。
德國的兩家老牌軍用望遠鏡生產商,即大名鼎鼎的蔡斯和萊卡,均有上百年生產軍用望遠鏡的經驗。時至今日,蔡斯及其附屬公司仍為德軍供應常規(guī)手提軍用望遠鏡,萊卡則基本停止了常規(guī)手提軍用望遠鏡的生產。專力為北約生產帶測距功能的望遠鏡。目前,這兩家公司現(xiàn)在主力生產的望遠鏡都以近對焦功能的屋脊棱鏡望遠鏡為主,專攻民用市場。盡管其主力產品無論在光學性能或防水、堅固等指標方面大大超出常規(guī)手提軍用望遠鏡的要求,但其相對高昂的價格卻令軍方卻步。
奧地利的施華洛世奇公司有數(shù)十年為北約生產軍用望遠鏡的經驗,曾生產過8×30mm雙筒(北約軍方編號:6650~25/201-25 E)、7×42mm雙筒(北約軍方編號:6650-25-128-0904)、25~40×75mm伸縮型單筒(北約軍方編號:6650-25-131-1884)望遠鏡,以及多種軍警用光學器材。該公司的80mm單筒望遠鏡亦正在澳大利亞軍方服役。
施華洛世奇公司的8×30mm與7×42mm軍用望遠鏡的指標非常高,可有效抵受4m水壓,明顯高于一般軍用望遠鏡的標準。這是因為施華洛世奇公司直接把其民用產品(HABICHT)轉作軍事用途,而且只出品高標準產品。
該公司的民用產品,SLC系列比HABICHT系列更堅固耐用。首先,SLC與HABICHT一樣,可有效抵受4m水壓;其次。SLC系列的鏡身采用現(xiàn)時高級望遠鏡中極為堅固、厚實的橡膠外皮(30~50mm口徑)。不但比HABICHT系列的橡膠外皮更堅固,而且握感更佳,外型亦更具美感;再者,SLC采用屋脊棱鏡設計,目鏡組幾乎全部藏于鏡筒內,其防護力比目鏡幾乎完全外露的HABICHT要強。有這些條件,相信SLC系列的防護能力已經非常令人驚艷。
光學方面,SLC系列的透光率超過90%,加上屋脊棱鏡設計,具有4~8m的近距離對焦能力,遠非各類軍用望遠鏡可比(軍用望遠鏡絕大多數(shù)采用普羅棱鏡,有效對焦距離約由15~20m開始)。不過,SLC系列與蔡斯和萊卡的產品一樣,因為價格相對高昂而退出軍用望遠鏡市場。
德國的視得樂是戰(zhàn)后才掘起的望遠鏡生產商,已有數(shù)十年為北約及美軍生產常規(guī)手提軍用望遠鏡的歷史。在高級品牌都以生產屋脊棱鏡望遠鏡為主的今天,視得樂仍堅持主力生產不具近對焦能力的普羅棱鏡望遠鏡,曾因為相對低廉的價格而為美軍所用,并在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期間出盡風頭(代表為M22G軍用望遠鏡)。到1990年代中后期,視得樂研發(fā)了比M22G更高級的型號,但美軍卻以價格更低廉、效能未必超過M22G的富士廠中端產品取代M22G,即現(xiàn)在的M22B。
由此可見,民用望遠鏡的種類和檔次有很大的區(qū)別,究竟選擇何種檔次的產品,還要視買家的需求而定。
編輯 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