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鮮活水產(chǎn)品唱主角的海鮮市場,黃海岸邊的江蘇省啟東市呂四港鎮(zhèn)東皇山村漁民張水生卻通過加工不起眼的海鰻魚干走上了富裕路。
當年17歲的張水生走出初中校門時,年幼喪父又身單力薄的他為生活所迫做起了泥瓦匠。千辛萬苦卻收入寥寥。三四個月后,張水生發(fā)現(xiàn)販賣海鮮雖然同樣艱辛,但收入?yún)s能成倍增加,就加入到了魚販行列。在這一過程中,張水生看到外地賓客對漁民們自制的鰻魚干分外喜歡,覺得是個商機,便試著將精心加工好的海鰻魚干放到菜場去賣,結(jié)果被搶購一空,且利潤頗豐。欣喜萬分的張水生當即擱下販鮮自行車,改行加工起了海鰻魚干。丈夫剖魚晾曬,妻子菜場銷售,夫唱婦隨,兩口子嘗到甜頭樂此不疲。
本地漁民捕撈海鰻魚季節(jié)性強,產(chǎn)量低,價格較高,使得張水生一直只能“小打小鬧”。上世紀未,海上鰻魚資源銳減,更“捆住”了張水生的“手腳”。懊喪中,張水生無意中從浙江漁民口中得知信息:舟山一帶海鰻魚價錢便宜且數(shù)量集中。張水生于是遠赴浙江,不但組織到了穩(wěn)定的貨源,還在村里租借了一個冷庫用于存放采購來的海鰻。這一下,張水生大干了起來,很快,他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魚干加工戶。在這一過程中,張水生名聲在外,不少人慕名上門求購他的鰻魚干,于是,無暇零售的夫妻倆干脆專門從事魚干的加工批發(fā)。到2005年,張水生的客戶已多達三四十個,日銷售魚干超過了100公斤,市場拓展到了上海、南通和海門市區(qū)。
2006年秋天,張水生發(fā)現(xiàn)當?shù)夭惋嫎I(yè)對鯊魚皮的需求日趨旺盛,但本地還無人從事鯊魚皮的加工銷售。面對轉(zhuǎn)瞬即逝的商機,張水生毫不猶豫地在這個新的行業(yè)里“二次創(chuàng)業(yè)”。從貨源充足的浙江購進半成品青鯊皮,經(jīng)過清洗、去沙、晾曬、包裝等工序后,再推向本地市場。獨此一家的經(jīng)營,令張水生的“鯊魚皮”產(chǎn)品一出手就打開了啟東、海門及周邊城鎮(zhèn)市場。去年臨近春節(jié),是張水生夫婦多年來最為忙碌的時節(jié),每天兩三百公斤魚干、魚皮的加工和銷量讓兩口子腳不沾地、天天干到深更半夜。但辛勤付出的背后,是他們可觀的回報。
曬干的是水分,收獲的是財富。張水生夫婦這些年里通過魚干和魚皮加工,不但早已還清了萬元借債,還在3年前花費30多萬元蓋起了一幢外觀豪華、裝修考究的“洋房”。聞著張老板身上的“魚腥味”,看著陽光下閃光的“海鰻干”,筆者不禁感悟:窮人家守窮總是相似,富裕戶致富各有千秋。(江蘇 姜斌 江峰)